标签:
近视短视识字教育过度关注反省和修正 |
分类: 教育篇 |
本文所指的“近视眼”,当然不是指生理意义上的近视,而是指面对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妈妈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短视。
画画的人都知道,作画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凑近画面,进行耐心细致的勾勒和描绘,但决不能拿着画笔在某个局部或细节处死抠。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停地退后,眯着眼睛,进行全局的审视和把控。教育孩子的道理其实也是如此:一样需要你的全心投入;一样需要你的用心浇灌。同时既需要具备精心刻画局部的能力;还需要拥有把握整体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随时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视距,不致于太近而失于全局,太远而失于空泛。也许正是从这种意义上的相通,一些人常将孩子视作自己的作品.
目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感到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视距太远,而是视距太近。我们是如此急切地希望孩子快速成长,甚至不惜干扰孩子正常的生长发展规律。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识字教育的普遍提前。
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根的这句名言越来越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紧随而来的是识字教育的无比重视和普遍提前。我记得我儿子10个月的时候,朋友就建议我每天不断地反复教孩子那几个字,并将字和人或物对应起来,这样就能教会不到一岁的孩子认字,据她说这是她从某名牌早教机构学来的提前识字的诀窍。前几天,一位同事热情地向我介绍,她是如何诱导她三岁的女儿学习汉字的。
行文至此,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我与他一起亲子共读的一件事。那是一本精美的绘本,书的最后,故事戛然而止,但还剩下两页画面,没有文字。正当我努力翻看寻找与之匹配的文字,思忖作者的意图之时,儿子已经根据画面所绘内容,自己滔滔不绝地将故事编了下去,续了一个圆满的结局。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识字的孩子,由于没有文字的羁绊,他的思维是发散的,他的想象是完全开放的,他对画面的理解,以及画面所包含的信息,较成人来得丰富和细致。而我们成人,由于过于依重于文字,轻易放弃了对画面的深入探究。
其实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是先对画面好奇,再对简单的图案有兴趣,之后才会迎来识字的敏感期。我记得我儿子,有一个阶段,对交通标识、各种导向系统等简易图案非常着迷,只要他看到一个新的,他就会好奇地问,直到他几乎弄懂了所有此类标识为止。这个阶段持续了两三年之后,他开始对文字感兴趣。无论是上街,还是进商场超市,他会不停地问你这个字怎么念。所以他的识字启蒙基本是在不断地询问和随文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的。现在,他对书箱的选择,依然非常在意绘本或插图的艺术性。去一个地方旅行,还会习惯性地先浏览一下此地的平面图。买来一个新玩具,如果自己试装不成,便会迫不及待地打开配套的说明图。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过早地认识文字,其实必定干扰和抑制他那个阶段正常的生长发育,比如对于色彩,对于画面;或者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好奇和想象。甚至有研究表明,当孩子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人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另一种发生在妈妈身上的“近视”现象就是:过度关注孩子,放大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加剧了妈妈自己内心的焦虑感。比如孩子讲话晚、喜欢打人、不愿分享、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可能或多或少地会先后出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一些妈妈坦然面对,而一些妈妈却整日忧心忡忡。
我儿子三岁多的时候,出去经常会打人或推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一次又一次跟他讲道理,都不太见效,我一度非常苦恼。后来通过学习、交流和反思,才逐渐明白。这个年龄的孩子由于体能的增强,精力开始旺盛,但语言表达极其有限,嘴还跟不上手的速度。另外,孩子开始有了社会性交往的需要,但还完全不懂社交技巧,不知道如何表达想跟人亲近友好的意愿。
儿子的这个问题其实在很多男孩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如果当时我能退得远一点,或者站得高一点,将它看成是一个暂时性、阶段性的现象时,恐怕就不会像当初那么紧张和担忧了。而事实上,很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但作为家长的我们常常“近视”得很,为一时的不良表现而忐忑不安,时常将眼下的问题与孩子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预支了很多的烦恼和不安。在很多妈妈眼里,自家的孩子有太多的问题,她们大概忘了,距离是产生美的最重要前提。不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真的不够好,而是距离太近;不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很好,而是距离远得让我们看不到缺点。
为了预防“近视”,我觉得妈妈们还应该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反省和修正自己的育儿观念。有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跳离“此山中”,宏观地俯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避免失之偏颇,以及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从而让孩子得到相对完整全面的教育。
以前,我主张给孩子完全地毫无保留的爱,反对道德训化,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但渐渐地我发觉儿子一度只懂得享受,不懂得回报,不懂得感恩。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不再毫无节制地施展自己的母爱,而是创造机会向儿子示弱,唤起他爱人的能力和欲望。日常生活中,不时主动向他索要回报。比如每天给家人盛饭添饭,吃完饭后帮忙一起收拾。起先儿子不是太自觉,需要不断提醒。慢慢地,他开始留心,只要谁一吃完,他就会迅速放下自己的碗筷,主动询问,主动给人添饭。他已经下意识地将盛饭作为自己的一项义务和责任。对此,我不由得感慨: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得爱,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有否提供给孩子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