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发来短信,说有一个艺术活动邀我参加,时间是周末的晚上。回家之后,我将这个消息告诉儿子,并打算带他一同前往,满心欢喜以为他肯定会非常乐于接受我的这种安排。谁知迎来的是一连串的诘问:
“妈妈,你说的那个活动好玩吗?后面的那个电影是给你们大人看的那种电影还是给小孩看的那种?如果活动不好玩,又是大人电影,那么,我宁愿呆在家里。”我目瞪口呆,差点没反应过来。
这才多大的屁孩,上个月还吵着要跟我出去,这会儿邀他一起出去,却要跟我谈条件了。气愤之余静下来细想,觉得他好象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一件事物在他眼里已经存在多种可能性的发展。不愿再轻易接受家长的安排,而是要了解了事物实际的内容,再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些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吗?孩子的成长,尤其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是一件多么神秘事儿,外表难于轻易看出来。
(二)
周末的下午我要值班,儿子却吵着要去虹桥绿地,无奈由外婆带他去。临别时说好,我下班与他们汇合后再一起回家。但我担心万一有事会晚到,就提了一句:“要是太晚,你们就自己打车回家。”
按照差不多约定的时间,我赶到虹桥绿地,还没来得及寻找他们,却意外接到儿子的电话:“妈妈,我们已经回家了。”之后是外婆的解释:“小鬼坚持说,现在不早了,妈妈临走的时候不是说让我们自己打车回家么。是他扬手叫的出租,这一路上的行车路线,都是他指挥司机。人家司机要从古羊路转弯,他不让转,说那是绕路,司机只能听他开到底再大拐。下车的时候,司机都感叹,老太太,你还是这个小家伙灵得清了。”
想不到,七岁小年,就在我不经意之间,如此这般地照顾并指挥调度起七旬外婆来了。随着自我能力的提高,自主的范围势必不断扩大。扩大的是他可以控制生活的范围,而支撑他的是内心成长的脚步。
(三)
前几天,随着呼呼的北风吹来,天气一下转冷。清晨起来,赶紧给儿子准备秋衣秋裤。然而,待少年懵懂初醒,却一再坚持不穿秋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母子俩就此僵持。最后,哭闹着起床,匆匆间洗漱就餐。
一切完毕,临出门时,少年又出状况,坚持不穿御寒外套。外婆在旁不断数落劝说,妈妈思想斗争半天,是否该让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去领教一下凛冽的寒风,待挨冻受凉感冒之后再接受教训。但母亲的心,还是不忍,强迫他穿上。
内心却不断起伏,纠结。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例越来越多,如果违背他的个人意愿,或者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那么迎来的不光是哭闹,更多的是情绪的对抗。那种代表强烈自我意识的迹象,让我充分感受到他内心的强大能量,这既让我欢喜,又让我烦忧。喜的是,这些代表了他具有充盈的生命活力,巨大的潜在力量。忧的是由此而带来的挑战,以及逐渐失去对孩子驾驭能力之后的一种失落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