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开放性人格的培养

(2010-07-13 10:02:22)
标签:

开放性人格

绝对化

观念性

当代艺术

音乐剧

辩证性

自我调节

分类: 教育篇

    周日,开车送儿子去学围棋。

http://s2/middle/6323d774g8b3b6382e1c1&690

 

    在一个十字路口,因为红灯,我停下了。这时,一辆响彻着刺耳鸣叫声的救火车从我们车旁呼啸着而过,径直穿越了红灯。后座上的儿子开始发话:

 

    “妈妈,这辆救火车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我赶紧解释:

    “儿子,有三种车量在紧急情况下是允许闯红灯的,比如刚才的救火车,还有急救车和警车。”

    片刻之后,我问儿子:

    “你知道为什么这三种车量允许它们闯红灯?它们有些什么共同之处吗?”

    儿子还算机灵,马上反应过来道:

    “因为它们都有急事,都是去救命的,还有它们都会叫。”

 

    这时,我突然感悟到,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绝对化将一些是非标准、生活常识、社会规则教导给孩子。应该像心理学家李子勋所说的: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那样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因为,在他看来,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如果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那么,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这里其实涉及到儿童人格基本特质培养的一个话题。家长朋友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格特质?你们认为怎么样的人格特质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行文至此,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最近在一个当代艺术展和音乐剧鉴赏会上所获得的启发。

 

    上个周末,与朋友们一道去著名建筑师马清运在市中心的工作室——马达思班,参加当晚举行的旅美艺术家谢晓泽的装置艺术展。马清运的这家新工作室,是在一所原名上海红星托儿所的基础上改建的。托儿所的痕迹早已褪去,内部空间的改造和分隔,到处留下了建筑师个人的印记。

 

    谢晓泽,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和知名艺术家,也是马清运清华时的同学。学建筑出身的他最终走上艺术的道路,此次展览展出的是谢晓泽为马达思班(红星托儿所)量身定做的一个具有特定场地性的装置作品。在通往马达思班图书室的长廊右侧,隔着玻璃,堆满了多达3吨的各式书籍,多为八十年代文化启蒙时期热门的出版物。书堆前分设了几个显示器,不停地播放着书籍空中飞舞的录像。这些书籍,来自各个年代,它们在红色背景光的衬托下上下纷飞,既像燃烧着的火焰,又像翩翩着的蝴蝶。

 

    开幕式在宽阔的大阶梯前举行,随意,轻松,所有来宾沿着台阶席地而坐。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不同职业背景的嘉宾上前畅谈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这时,我才发现,不同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竟然迥然不同,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显然源于当代艺术的开放性,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提供了作品的多种途径与通路,帮助不同知识背景、成长经历的人,站在自己角度去解读作品,有些解读甚至完全出乎艺术家意料之外。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既是开放的,也是多义的,我想,这或许也正是当代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不久前,我去上海音乐学院,聆听该院音乐戏剧系主任金复载教授有关音乐剧的鉴赏会。在此之前,我曾不至一次听艺评家们谈到,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有艺评家甚至把音乐剧看作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的文艺形式。通过这次鉴赏会,我得以全面了解音乐剧的前世今生,也得以知晓音乐剧如何从一个国家的一种戏剧形式发展成为风迷全球的一种综合文艺样式,为什么一部音乐剧能在美国百老汇连演十年也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我认为,原因就在于音乐剧所具有的开放性。开放性使音乐剧不断吸收、融合各个时代、不同国家的文艺样式。比如杂技、魔术、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等一系列表演形式。因此,开放性,无疑是帮助音乐剧走向成功和广阔舞台的根本性特质。

 

    由此,我们再来反观儿童人格培养的话题,开放性是否也应该二十一世纪儿童所应该具备基本人格特质?!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在儿童教育中,仍旧传授一种单一的世界观、价值观,那么长大以后,他们将会遭遇怎样的价值困扰和内心痛苦?

 

    另外,从小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但是,过于机械和刻板地行为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弹性,从而丧失灵活性和变通性,进而妨碍其适应性。因此,对于孩子行为方式的引导,既要把握原则性、节奏感,又要使他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

 

    还有,随着科技的发展,男女两性的社会功能性在日渐缩小,两性日益趋同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一种趋势。面对这种社会现状,我认为,适当淡化性别角色,鼓励个人特色,应该成为儿童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伍尔芙曾说“伟大的心灵都是雌雄同体的”。在研究性别角色对创造力的影响中发现,富有创造力的男子在女性气质项目上(比如细腻、敏感)得分高于普通男子。当然,在一些成就卓著的女性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所具有的果断、干练等原本属于男性的特征。

 

    因此,如果我们从小就注意引导他们看待事物的多角度,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辩证性,培养他们开放的心灵,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拥有一种自我更新的机制,从而不断地去吸引新知,不断地去修正和完善自我。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乐于待见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