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成为他自己吗?
(2009-12-31 12:08:47)
标签:
个体自由群体利益文化观念价值差异一致性多元化 |
分类: 感悟篇 |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我非常赞同的育儿观念,然而在生活实践中,它看起来很美丽,但做起来,其实有点难。难在哪里?
我曾在博文《儿子的左右手》中,提到牛牛因左手写字遭遇到的质疑。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对全球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发现人类中有10%是左撇子。由于文化的影响,这个比例在各国有很大的差距,美国是13%,中国是2.3%。这里,暂却不讨论这个统计数字是否具有权威性,有一点是大家都得认同的,就是西方人用左手写字的人比东方人多得多。奥巴马是美国过去七任总统中第五任“左撇子”总统,左撇子在美国人中的比例,我们不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左撇子”问题看似一种个体行为方式,其实它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与价值差异,中国文化对整体利益的强调和西方文化对个体自由的尊重。因此,如果想要孩子成为他自己,难在需要我们改变固化的文化观念,认为普通是正常的,特别就是病态。需要克服长期以来的一种文化教导,即对人的行为方式一致性的追求。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没有群体,个体就无法生存,从而形成中国文化特殊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传统:强调群体轻视个体。“大家都这样,你怎么能那样呢?”
对群体一致性的追求,使得家族、民族乃至国家,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比较能够同舟共济,也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压抑个性的形成及个体的发展,限制个人的创造力,从而导致集体缺乏必要的生机与活力,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孩子能成为他自己吗——这时时拷问着我们家长。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可能有点难,因为你可能一时或终生与“非主流”、“边缘性”甚至“另类”为伍,但是我想,只有个体的多样化,群体的多元化,才更符合人类的本性,以及社会进步的潮流。
因此,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看似只是个体的问题,其实它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关键问题,也是我这一代家长的历史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