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问儿子:“你长大想干什么?”“当科学家。”儿子的回答干脆利落,一旁的老公马上反问:“以前你不是想当围棋高手的吗?”
“围棋高手要当,科学家也要当。” 儿子振振有辞,在他看来,围棋高手与科学家之间并不矛盾。
长大了,我想当一位科学家
什么时候儿子萌发了当科学家的想法呢?仔细想来,最近他比较爱看科普读物,还爱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提出疑问,比如:“为什么水能把火给灭了?”对于此类提问,我常常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对他说:“儿子,你这些问题很高深,大概只有科学家才能够回答。”或许正是我的无意识诱导,使他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敬感。
儿子的科学家之梦能够维持多久,不得而知,因为他们正处于多变的年龄,未来的道路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如何使孩子童年的梦想与将来的职业之间发生关系,这是否是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呢?
几个月前,受一位家长的推荐,我阅读了高燕定先生撰写的《人生设计在童年》,当时颇有感触。在与美国教育的比较中,高燕定指出了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职业意识的空缺和职业规划的严重滞后。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
“你将来想当什么?”这样的提问,每个孩子都会作出自己的回答,我相信他们都是真诚,却也是盲目的,正如我儿子目前的科学家之梦一样。因为,儿童还普遍缺乏对社会各种职业基本了解,仅基于他们对社会一鳞半爪的认识所作出选择,我们大多不会当真。但据高燕定的介绍,美国早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职业的启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越来越讲究成效的现代社会里,计划和规划的制定无疑有助于事物有效地推进和实现,人生大抵也是如此。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将来就会慢慢变成想像的样子,动机会引导一个人的长期行为。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应该尽早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作一个铺垫,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