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26:共读《西厢》

标签:
红楼梦二十三回 |
分类: 红楼笔记 |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是一条主线,但这条主线是时隐时现的,有时甚至是中断了。宝黛也并不是自第三回就一见钟情的,他们的恋爱有一个过程。从荣禧堂第一次见面、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是一个萌芽阶段,黛玉误剪香囊袋宝玉朦胧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这些故事似乎都不前二十回的主题。而描写宝黛恋爱着墨最多的则是从第二十三回开始,宝黛共读西厢,意味着宝黛恋爱的真正开始。而从这一回开始到第三十六回围绕宝黛爱情展开,宝黛共读西厢是青春私密情感的分享,黛玉葬花喻示宝黛精神相通,宝玉诉肺腑许下爱情誓言,情悟梨香院和黛玉写题帕诗表明二人坚持木石姻缘的决心,这都是正面描写宝黛爱情。而其间还有一条暗线描写婚姻,元春赐礼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支持,羞笼红麝串是宝钗心仪的表现,清虚观贾母说亲是对金玉姻缘的反对。在明线与暗线之间,又穿插了一条外线,那就是小红遗帕惹相思和金川自杀反衬宝黛恋爱的不自由,王夫人“提拔”袭人是喻示对宝黛自由恋爱的束缚,龄官画蔷是让宝玉看到一种爱情的执着、史湘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暗示一种爱情的宿命。这三条线的交织,就展现了宝黛爱情、婚姻和宿命的纠缠,那就是宝黛共育爱情,但家庭决定婚姻,注定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第二十三回,元妃让贾宝玉和众姊妹都搬进大观园居住,这未尝不是元春对自己青春的哀伤,在那不得见人的地方,哪有青春可言,但对这些弟弟妹妹们,应该让他们尽享青春,不要让“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于是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大观园。
在宝玉和众姊妹刚住进大观园前,作者先写贾琏、凤姐二人为贾芹和贾芸工作问题而发生争执,但强势的王熙凤还是主宰了贾琏,贾芹先得到工作拿到了白花花二三百两银子,“随手拈一块,撂与掌平的人,叫他们吃茶罢”,大家都在贾府捞钱,这其中都有各自的利益(贾府能不衰落?),贾琏和王熙凤自然也在内,其实作者写这夫妻二人的利益关系是反衬宝黛纯真感情,一个是物质世界的勾心斗角,一个是心灵世界的情真意切。
宝玉住进大观园之后写了四首诗,这四首诗里没有写任何具体事,却传达着一种生活的品位(蒋勋)。而生活的品味不仅有精致的诗歌,更要有丰富的感情。在着墨宝黛恋爱之前,作者写道宝玉“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于是,宝玉偷看禁书《会真记》。《会真记》就是《西厢记》,而作者把宝玉偷看《西厢记》的画面写的非常唯美: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在封建社会,《西厢记》是会让青年男女“堕落”的禁书,但是在这里,一个偷看《西厢记》却对落花都不忍被践踏都的少年,很难想象就会堕落。作者通过宝玉对落花的不忍,反讽封建礼教对个人情感的禁锢。但在当时《西厢记》毕竟是禁书,宝玉只能偷看,但还有一个人会来和宝玉共同偷看,那就是黛玉。
黛玉来葬花。对落花不忍被污浊的共同生命情感,把二人牵到了一起。宝黛二人偷看西厢记,这是红楼梦中最美的画面。
黛玉看西厢记:“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对能触动生命情感的东西,黛玉自然是“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这段情节的镜头,大部分特写黛玉的嘴,可能要反映 “余香满口”这个意思,但把共读西厢这个非常美的画面搞的很没意思)
《西厢记》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启示了宝黛内心深层的朦胧的爱的意识。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是西厢记张君瑞对崔莺莺说的,委婉地表达了对黛玉的爱恋。而林黛玉听了,连耳通红,薄面含嗔,责怪宝玉,当然,黛玉毕竟是大家闺秀,怎能应声附和呢?宝黛偷看西厢,分享最为私密的情感,标志着是二人情感的上升。而这样的经历和情感是宝钗所不能介入的,在整部红楼梦中也是宝钗不曾有过的。共读西厢,使宝黛爱情艺术化地推进一步。而作者有意把宝黛爱情与《西厢记》联系在一起,暗示了张生和莺莺对爱的执着追求就是现实中宝黛的理想。
但是,作者又引入另一部戏曲《牡丹亭》,这是一出悲剧。黛玉走过梨香院,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流水落花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