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却是万万不能的
(2009-11-24 10:01:17)
非神非人
发表于2009年11月23日 22:40
阅读(0)
评论(
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什么是教育?杜威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根据这段话,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老师对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个人表现和对各类活动的反应所采取的手段即教育。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一次的谈话,每一次的批评,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许许多多的每一次到底会有多大的作用?当时当刻我们是无法知道的,我们只知道应该“行使”我们“育人”的“职权”。
今天我碰到了两件事足以说明“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早上我从文印室回来,看到我办公桌旁站着一个男学生,我以为班上哪个学生又犯错了,
任课老师让他来我这里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上届学生陈凯鹏,一个成绩不是很好,却又几乎天天要跟同学“弄不清”的学生,也曾经是我头痛的一个学生。真想不到他会来看我!而今他在成职校读导游专业,前天带了团队去“丹山赤水”,今天在家休息过来看我。他说他们马上要去上虞休息一年,怕没有时间过来看我,所以趁今天休息就来了。闲谈之间我问他:“以前你也没少挨过严老师的‘骂’,你不计较?”他却很爽快地回答:“这有什么,严老师是为了我好啊!”可是我很清楚地记得他在校时曾经说过“你为什么老是批评我呢?”他现在居然想得这么明白,我深为感动,做老师的能得到做学生的理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下午第一节课里发生的事虽然让我得出“教育不是万能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它非常清楚地告诉我:很多的时候我们不能期望一次两次的教育会有多大的效果。学生的反反复复是很常见的事,同样的错误会重复,甚至会多次重复,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不知谁说过“教育是慢的”。吴吞又犯错了,他因为喊同学父亲的名字,被同学压在地上,受到茹老师的批评,他很不服,嘴里不断的埋怨,事后被茹老师叫到办公室。在办公室他还强词夺理,说自己没有错,而是茹老师看他不顺眼。茹老师给他爸爸打电话,家长也不是很合作。看着他这个样子,听着他这种语气,我很生气,忍不住插话了。在我说了一番话以后,他说他知道错了,答应向他父亲承认自己的错,但不同意向茹老师道歉。因为我有课,吴被方校叫过去谈话。(她刚好在我们办公室,看到了我前面说过的情景。)不愧是方校,做思想工作是有一套,比我耐心多了。因为要赶着去医院,我想:如果今天我不把该做的做好,万一吴回家说话不慎,吴家长会有可能闹,所以我就和吴爸爸通了个电话,说明了情况和利弊,并希望他配合我们做好孩子的育人工作。然后又叫来吴,告知他老师批评他的目的和老师对他寄予的希望。希望他能在今天放学前向茹老师道歉,回到家里说话要有分寸,并向爸爸承认错误。待他答应了我以后,我就赶往医院陪儿子看医生。陪儿子打完点滴,刚到家就接到了茹老师的电话,说吴已经向他道过歉了。我总算松了口气。但我很清楚,吴不可能从此不再冲动,不再口硬。我不能把握的是:今天他是不是真的“心服口服”?不管怎样,我应该承认的是:他每犯一次类似的错,他这种强硬的态度总会收敛些。几年以后,也许他还是“他行他素”,成了“教育不是万能的”案例,但在我心里暗暗有一种否认“那不可能”;也许他会成为另一个“陈”,知道老师的批评是为了他更好的成长。但愿如此!记得上海北郊中学小组郑杰说过:虽然都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万能的,可一开始总会抱着希望去努力解决,而且随着经验的增长,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挫败感总大于成就感,几乎每天在为自己添上新的伤痛,是那种绵绵不绝,挥之不去的伤害好焦虑。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