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耐寻味——评董祖斌散文集《寂静如初》
(2022-05-24 14:39:15)
标签:
故乡人物文化历史 |
分类: 眼中色彩 |
佳作耐寻味
——品散文集《寂静如初》
作者简介:董金泉,男,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有多首(篇)诗歌、散文及文学评论在全国省地市刊物及中国诗歌网发表。主要文化教育学术成果有社会学专著《广义预防学》,为国内首创,中华预防学研究学会首任会长。《广义预防学》受到国家领导人重视,珠海市政府推荐,担任市公防学会副会长。有关论文参加世界公共安全学术研讨会交流,受到好评,在大陆及港澳台学界有较大影响。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四环节教学法》曾获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论文圣陶杯大赛一等奖,受到国内多位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的书面肯定。《班级民主管理学》在《班主任》杂志发表,在荆州地区交流推广。系湖北省中语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早期会员。现已退休。
我原本是一个阅读爱好者,从当学生到当老师,上大学学的又是中文专业,自然就有广泛大量阅读文学书籍的近水楼台了。然而,近些年来,却阅读不多了。其原因有二:“废书缘惜眼”,年岁渐高,也似乎有些以保护眼睛为重了,这是其一。其二,近些年来,文艺界一片繁荣,文学作品,纸质的电子的,特别是微信上的,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写的不少东西,看了个题目或者开头,似乎已知其内容或结尾了,大有索然无味之寡欲,大有“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之淡然,也自然少了阅读的兴趣。
如此这般,竟觉得文集中不乏耐人寻味之处,于是写了一些感想,与作者与读者作交流,岂不乐哉?
一、书名耐寻味
这本文集共收纳了作者的十二篇散文,书名《寂静如初》,取自于文集中第四篇散文的文题。
从词义看,寂静如初,“寂静”,一般词典上标注的释义:1,指没有声响;安静,很静。 2,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一般的认为是用于形容自然环境。
关于“寂静”一词,在我的记忆里还尤为深刻。这有一段小插曲。八十年代初期,经历了文革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拨乱反正,学校教学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我当时任高中语文老师,高考备考,按大纲要求,词语辨析是其中一项。有一次高考的语文试卷上,就有一道用词语“寂静、安静、平静、幽静、宁静”填空题。
1.我和妈妈一起漫步在( )的林荫小道。
2.一丝风也没有,湖面( )得像一面镜子。
3.傍晚,游人散尽,这儿又恢复了( )。
4.六(1)班的同学正在做作业,教室里( )极了。
5.冬天的夜晚,山村里( )得很。
曾有人说,学汉语最难掌握好的是近义词。实际上,这也不无道理。我是文革前高考进入大学学汉语专业的,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会有近义词的准确运用而把握不定的时候。对此,常与同道谈及,也多有同感。要能准确运用好近义词,是非要有些汉语功力不可的。
那么,本散文集的书名《寂静如初》,其中的寂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仅仅只是一般词典上的释义吗?当读完全书,再寻思其中意味,就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寻味文集,全书的题旨皆凝聚于“寂静如初”之中,具有涵盖性意义。
二,结构破窠臼
散文集是聚多篇散文而成为一个本子。毫无疑问,集与篇的结构形式,是有区别的。
作者祖斌在《寂静如初》这本散文集的集结构上,却突破了传统的结构形式。
《寂静如初》纳十二篇散文而集成为一本,其集与篇的结构形式,也是耐人寻味的。
(一)集结构
纵览全书,其集的结构是:内与外合成的双层结构
内层结构,则是以悲悯情怀为内核,一线穿十珠,上演着十幕活报剧为内层结构。这种内外双层的集结构形式,更增强了文集的隽永之美。
(二)篇结构
篇章的结构形式一般常见的主要是两种:线性结构与情节结构。线性结构类:或以核心人物事件为线索,或以时间地点为线索,或以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
《寂静如初》中的各篇散文,却未见有这种常规的套路,而以重点的人、事、环境,作跳跃式的发展结构。例如:第四篇:寂静如初。写汤绍炳(汤烧饼、汤补锅)一家人三代五口人的悲惨命运。屋主“汤补锅”疾病缠身“五毒攻心”去世了。汤绍炳之妻“百纳衣”多病缠身,也先他而去。承接汤家烟火的汤承礼因严重的尘肺病 而撒手寰,汤绍炳最小的孙女汤春春也在青春旺季时悲惨死去。这些惨剧,都是以时空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为结构情节,纵横交错交织融合,以惊闻春春之死讯,这“如夏日中午砸下的惊雷”,到篇末“春春的坟墓上已经有了些草的痕迹。”以“归于寂静”作了结尾。通篇情节结构,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悲凉凄惨之情,弥之难消。
其余各篇的结构形式,也各具特色 ,没有传统启承转合程式化的套路。
各篇章中,几乎都有作者我的身影,在不少地方也有父母的身影,众邻乡亲与自己家庭多方面生活的交往,如此相互交织,互相连系的文章结构,更显得自自然然,更富有真实感,让文章内容丰满而鲜活。试想想,十余户人家都在一个小村子居住,多是坎上坎下相邻甚或是在屋连屋的同一屋场上居住,就象常言道巴掌大的一个地方,还能有谁家不知谁家事呀!
这种人物事件环境,互为钩连穿插,交织融合,顺其自然的结构形式,比起老套路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递进式等板板块块的形式结构,则更显其真实美自然美,更增强了内容的表达效果。
文章作品,若只是一味寻规蹈矩,墨守成规,只会是千人一面千部一篇,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枯萎衰亡,唯有能突破窠臼,推陈出新,不断有创新发展,才会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生机盎然
三,内容求真实
对于《寂静如初》这本集子,读者的反映如何,我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但是,我的几位喜欢阅读的朋友,他们看了这本文集以后,我顺便问了一下,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不错,有看头。我再问:书中的“汤补锅”,你们那里有不有?其中有一位答道:有一个叫“毛磨刀”(磨剪子嘞戗菜刀,又叫磨刀佬儿)有点类似。还有一位年轻朋友黎生,是贵州人,在珠海高新区一家科技公司上班,也是一位阅读爱好者,常与我有些交际,见到《寂静如初》这本书,借去看了,之后聊天时,我问他看后感觉如何。答:“写得好,感动。”再问:象汤春春那样的情况有不有?答:常听人说起不少地方都存在吧!类似的,在媒体上不也有报道“淫窝”一锅端的吗,东莞豪华酒店桑拿一条龙标准化服务的报道,也曾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这类事情,世界上还少见有一个国家不存在的,见怪不怪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还是颇有些道理的。倒是下塘坝村人,对汤春春一类人有怜悯之心,一句“也好,也好。” 理解宽容而无岐视,善良朴实。黎生如此一番高论,也应该不是装作说的吧。
《寂静如初》的真实性,应当说,我是有发言权的。我的故乡天落村,与这本书里的下塘坝村,仅有一河之隔,其山其水其人其事,人情世故,方言土语,山人性格,是很有些熟悉的。我虽然少小离家多年了,定居在珠海,距老家千里之遥,有道是:日久他乡即故乡,但是,故乡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心底里,是无法割断得了的。山乡愁情依在,山乡风土仍历历在目。我看《寂静如初》,就如似身临其境重返故里一样,那山山水水森林田野,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紧握勾勾笔(锄头)汗流浃背为生存为繁衍辛苦异常甚至于在大饥饿的年月里活活饿死的乡亲,其中就有我那勤劳能干贤惠慈祥的伟大的年仅39岁的母亲,就被活活饿死了!我们村子里直接被饿死的就有十多人。所有这些,都让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
我敢斗胆一句,这本书中所述几近于全真。我对书中不少篇章的内容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因为是真实而感同身受。有几个故事也可为证:
故事一:
因为他们的儿子在学校读书,我们老师有规定,要进行家访,一个学生家也不能落,这样也就有了与他们一家的接触。到了他们家,场里分给他的屋子十多平方米,家里猪鸡人混住,进去之后,臭味难闻到有令人窒息之感,也不知道该坐在何处,我们去了,只好站在屋外说话。雇农嫂外貌比“百纳衣”稍好些,据她的邻居讲,这女人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承蒙队长照顾,她为生产队常年在湖区放几头水牛,有一次丢失了一头,按规定是要放牛人赔的,可是,众人知道,她家里穷得铛铛响,有名的特困户,年年吃救济,哪有什么钱物来作赔偿。这女人倒是与队长大吵大闹起来,反复一句:“你队长有本事,把牛脚拴起来,让我看看,那就算你队长有本事了!”,队长无言,众人无语,便也作罢,后来派人去寻找,牛已经死在芦苇丛里,几个年轻力壮的把死牛弄回队部的晒谷场上,去皮割肉,分给各户,打了牙祭。
雇农嫂的男人胡雇农,却不象汤补锅一类人,而是有些象文集第九篇里的赵二爷,他们俩的共同点是:土改时,都是“填坑补缺”得过“浮财”的,而且在此后的历次运动中,他们都是积极分子,都是依靠的对象。只不过他们革命的方式不同。赵二爷因人高力大,刑讯逼供当黑耳朵当打手是一把好手,常使用的是,暴而狠的硬功,而胡雇农则是病兮兮的模样,只能施展软而狠的轻功,但是,他们革命的结果则是一样的:只伤了皮骨,未触及灵魂,产生了新的仇恨。比如,当年在最高指示下,学校成了“斗批改”的重点,“工人阶级贫下中管理学校”,胡雇农被派到学校当了管理学校的代表 ,平时老师们见了他,都尊称他叫“胡管校”,他总是带着满意的笑容,这比起在生产队里那些同行的泥腿子们叫“胡雇农”心里似乎舒服多了。一次全校师生召开“忆苦思甜”大会,“胡管校”是当然的主讲人。他讲着讲着,似乎没有了预先领导教给的头绪,居然讲起了民国时他在城里一家糕点店里当帮工的事,店老板不但开工钱,逢年过节还备上礼品交给他,让他回家探望家人。此话一出,满场愕然惊讶地叫出声来,一位参会的总场政工干部急步上去,请他停止了讲话,叫他到办公室歇着去了。
与童老师一道被游斗的还有别单位的共七个,全都戴上了高帽子,走在最前面一个提着锣,一路敲打着,两个民兵持枪押看,最后面是各单位负责的人,胡管校也自然在列。游行队伍,走在水泥扬灰路上,刚下过雨,一路蹓蹓滑滑低头前行,沿路也有些看热闹的人,行进间,被游斗者中一位体态肥胖的女人,她的大女儿曾在我班上读过书,她们家我有些熟悉。这位近六十岁的婆婆,白白胖胖的,看上去不显老态,原是原农场一位刘副场长的老婆,这位刘副场长原是傅作义的军需官,原在中央农垦部工作,后被精简下放到了农场,文革开始后,多次挨批斗,实在难以忍受,便投湖自杀了,被定性为“因仇恨文化大革命畏罪自杀”,据说他的这个老婆,原本也是农村穷家女子,但如今却成了“畏罪自杀”的反革命分子婆子。婆婆与两个女儿一起,被下放到一个条件很差的生产队,住在一间牛棚里,两个女儿都长得漂亮,队党支书民兵连长都曾多次夜间性骚扰未果,原因是这个反革命婆子,有着一副北方女子花木兰的性格,更何况她乡下父母原本也是贫农成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要批要斗,有什么可怕的呢?要想沾老娘便宜,菜刀伺候。她内心里唯一想到就是要尽母亲责任保护好两个女儿平安长大成人成家。这是她几次送她女儿上学时,含着泪给我们老师讲过的话。所以,对一些时刻企图闻闻她们母女三人香味的人,都心存畏惧,也因此便怀恨在心,所以场里每次批斗,都有她的份。此次被游斗,她途中口渴难耐,恳请喝口水,却不准许,她看见在泥泞的路中间,一个牛脚窝里有水,于是,她爬下猛吸起来,一时间游行示众的队伍有些乱了,此时,胡管校冲上去连踢几脚,双手抱起胖婆婆的身子,却无奈力小而未能抱起来却压在了婆婆的身上,乘机伸手胡乱抓了几下奶子,突然胖婆婆大叫,“不要脸的死流氓”,有押队的负责干部在旁看见了才制止了他,后来此事不胫而走,胡管校又多了一个名号叫“胡摸奶”。
每到夏天,湖区蚊子特多,她家没有蚊帐,每年上面都有救济发蚊帐给他们家,但是没多久,她们家蚊帐却不见了,有人看到,她男人拆了蚊帐,做了捕鱼网,这女人一边放牛一边捕鱼,到来年,上面又会发新蚊帐给他们,年年如此,众人说她家,是个永远填不满的坑。她却回击道:“你有这个福气么?该我得的!烂嘴巴死的!”
近些年,国家大力扶贫,提出扶贫先扶志,实践证明,新时代新思想,扶贫终于走上了人间正道。当年的扶贫,结果是永远也填不满的坑。
故事四:
文集第七篇:此子美乎。主人翁董子美的老婆向春菊,这样的人,我在农场工作时,在邻近公社的一个生产队,见有一个类似的女人,年约五十多,也不知其姓甚名谁,听说是本村大地主的小老婆,土改时,大地主丈夫被镇压枪毙了,一个光棍贫协主任,强要她做老婆,她却至死不从,被扫地出门了,带着唯一个小女孩,在村边搭了个窝棚生存了下来,女儿长大嫁人成家,她跟着女儿一家生活,在文革刚结束不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也有一手治肝癌的绝活,连省里京城里的大干部,也前往求药,她每次独自出去,到沟边湖畔,弄些草草根根,装在筐子里,回家放到锅里煮成浓汁,装在废酒瓶里,交给病人,给钱也要,多少不计,不给也罢,治肝癌的绝活,也是闻名遐迩的。后来,县中医院几次三番请她去坐专家门诊,她却始终不肯去,后来死了,也寂静如初了。这着实与向春菊有得一比。有言道:高手在民间。可见,文集中的向春菊,也是足以可信的。
我是公办在编的中学高级教师,自然无工资待遇与评职称这些忧愁苦恼,比“民办”教师要优越得多,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辛苦,则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也有惺惺相惜的情结。从建国开始,“民办”教师就已经诞生,一直发展到近490余万人(官方1997年数据),也曾成为一个广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作者写这篇散文,其社会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喜老师教书一辈子,为转正,历经了多次曲折,直至退休前夕,才終于转正了。但我们不得不说,喜老师的喜事,确实来得太晚了些,更令人悲伤的是,喜老师在退休后不久,癌症又夺去了他理当享受的幸福生活,遭受了命运的再一次捉弄,喜老师的喜事变成了悲事,不过,中国人的生死观,红白皆喜事,也好,也好,寂静如初。
《寂静如初》文集里的多个家庭多个人物,无不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与真实写照。应当说,记实性文学的真实性,是一部高质量作品的第一指标。
四、语言有特色
读罢散文集《寂静如初》,让人突出的感觉到,文集各篇的语言文字,极具鲜明的个性特色,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情动于中。
(一)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浓郁的风情特色
(三)俗语的哲理特色
俗语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富于哲理。
文集第四篇,《寂静如初》中,汤补锅有了两个孙女,却还想再有男孙子,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那种“有了一,还想二,有了二,还想有三”的主,形象地揭示了汤补锅重男轻女的传统的落后观念,正是这种落后观念,导致了儿子承礼的家破。
(四)金句的个性特色
所谓金句,传统的叫法为经典句。近些年来,普遍称为金句,是具有如金子般闪光之句,更具而鲜明色彩含义深广之特点,朗朗上口,常被众人运用。其义所指的是文章中精彩之句,或议论精辟型,或描写生动形象优美清丽,或抒情深沉婉约,等等,能予人视听心身之美感,语言美是金句的一大标志。散文里,如果缺少金句,那就象缺少了美丽花朵的一片枯草荒野。
作者在文集书中的金句,不是高大上标语口号式的语句,更不是东拼西凑的仿造,而是带着朴实感情的个人体验的提炼。
这样的句子很多,可举例如下:
“故乡往往沉重,但又让人魂牵梦绕。”故乡是什么?所见叙述甚多,而作者则有自己独到的定义。
“故乡通过溪水、通过土壤、通过乡风氤氲在每一个人骨子里的乡愁都是一样的,浸入血液中的文脉都是一样的,变化就在于后天的把握与坚持。”笔触细腻形象,语意义深刻。
“在这种潦倒中尚能自娱,在这种生命境遇乾坤翻转变化中仍然能静处,我倒是对这老先生产生一种隔世的尊敬来。”词句优美,语意隽永。
“山花是山野之地,峥嵘之石与跌宕之水,沉淀出山花人肌体中的坚硬钙质与澎湃血脉,苞谷饭、苞谷酒打造出众多英雄好汉、江湖人士。”
品:准确形象化的语言,勾画出域之特色。
品:此一句,我初看浏览的第一遍时,当即就作了旁注:不是教育家胜似教育家的至理名言。
这其中的“平静”二字,尤让我眼前一亮,令人寻味良久。这“平静地说”,不是平淡地说,更不是常常可见的厉声厉色讽刺挖苦语言暴力的训斥倾泻,而是温柔款款的谆谆教诲,是温馨的疼爱,真切深情而坚定的寄语,因为有母亲平日里的身教,此时母亲平静的一句轻言细语的教诲,才会有在内心里起作用。这“平静地说”是力胜千钧之说,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之说,是心平气和的说。这"平静地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乃至于许多个家长,不也是足以值得反思甚或于反省的吗?
金句往往也是代表着众人在发声,也是大众人生的集中体验,同时也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收获,即如身影于其中感同于身受。金句能引人联想,能让读者共鸣。
对此,也让我联想到自己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当年,小学分4年初小2年高小,初小升高小也是一次大考,优者上区中心重点高小,次者上一般高小,差者初小毕业证也得不到。考上重点高小的,在热场日(赶集日),在大街上最热闹处张榜公布,人们拥挤着争相观看,若有学生名字在列,家长还会让学生平日难得的上馆子吃一碗肉丝面,以作犒劳嘉奖。这是一件学生和全家人都感到很有面子很荣耀的喜事。
我小升高那年,在老家本村读初小四年级,上课时常有些手不安分,思想不集中,曾有老师家访时,在我父亲前告了状,因我有些屡教不改,于是父亲便削了一块竹片,悬挂于堂屋,若有违犯,或打手掌,或打屁股,据说,如此打板子只伤皮肉不伤骨头,是个惩戒的好办法。这惩戒的好办法,是沿用了上辈人的老办法。我们家是几代人的书香门第,曾祖是举人,爷爷是贡生,当年,我们家曹门上有鎏金的贡生匾额。爷爷自办有私塾学堂,父亲兄弟几人也在自家学堂习读,自然也有竹板惩戒过的经历,如此,父亲也就沿袭而用了。父亲两次打过我屁股,打得算是有章有法,先是自行搬上一条长凳,爬在上面,露出屁股,再是父亲搬来一把椅子,坐在旁边,三两句训话之后,最后便打下三板。现在想来,有点类似新加坡李光耀的鞭刑,虽没有雷公藤鞭的厉害,却也是够人难受的了。我上课时不安分的老毛病,在一次上语文课时弄得比较严重了,语文老师是个老教师,他走到我跟前,也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 “人要有脸,你的堂妹年纪比你小,但她考上了全区重点高小,你能考上吗?”老师没有再说什么,但我忐忑不安,家里悬挂的竹板正等着呢!下午放学后,老师把我带到了办公室,给了我一封折叠好的信,要我交给父亲,回到家里,父亲打开信看了,也是平静地说:按老师说的办,把竹板子收起来,但是,你要记住,你考不上重点高小,输给了你堂妹,你就丢人了,周围人都会看不起你。自此,我的自尊心被激发了,在课堂上,我把双手压在屁股下,坚持不做小动作,努力学习起来,考上了全区重点高小。此后,尽管家境越来越困难,但凭着自尊自强的精神,一鼓劲,趟过小河考上了县重点初中、渡过清江汾水河考上了州重点高中州一中,跨过长江考上了湖北大学。从此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此一段插曲,这也印证了文集篇中金句的断言。
这本散文集里的金句,散见于各篇之中个性色彩鲜明,颇多耐人寻味,读罢,让人收获良多。囿于篇幅所限,仅摘其一二,以一斑而窥全豹。
五、写法多兼容
(一)简约的审美情趣
大道至简,简者,非简单非简陋非言简而意浅。大道之简,是简练简明简朴是言简而意赅,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真务实办事一切从简,视天地之物为一物,视天地之律为一律,一个简字统天下。大道至简,是少而精与博大精深的辩证统一,是厚积薄发的表达,是一个人三观的核心所在,是神形融合的有机统一。
大道至简的理念,简约的表达方法,在文学创作上,并非是作品的字数越少越好,篇幅越短越好。作品字数的多寡,篇幅的长短,完全依乎于作品内容的需要,在乎于文学作品质量的高下,一如物质产品一样,是质量为先,要把质量放在首位。纵观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作品,就有不少是洋洋洒洒的鸿篇巨著。其原因就在于质量是上乘的 ,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时代变幻考验,是经典之作,是传世之作。
本书作者在文集各篇里,在写作的方法上,简约的审美情趣,是其一大特点。
能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绝不是时髦名词的粘贴,也不是天下奇才的灵感,应该是天长日久的“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的结果。下塘坝村,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熟悉得一清二楚,与父母双亲大人朝夕生活的点点滴滴,与左右邻舍的熟络,个人亲身经历的生活往事,也已全然烂熟于心底,加之文学的熏陶,文字的功力,对家乡对父母深爱的情愫,对左邻右舍乡亲们命运多舛的悲悯,心中湧动的创作激情,于凝神结想之后,一挥而就,才有了水到渠成的实现。
还例如,文集第四篇,春春这个邻居家的女孩,从幼儿到成人,短暂的一生,最后以悲惨的结果而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其中,写春春在父母离婚后的情景,没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诸多常规套路的描写,只集中写了春春每天哭喊的声音,只用了很简约的几句话:“春春每天哭喊着等待夜晚降临。春春幼稚、执着而刻意的哭泣与嘶喊。一个孩子,声音从天真到高亢,从高亢到尖利,从尖利到沙哑,从沙哑到无声,可是,她的爷爷与父亲都已外出谋生打工,她的母亲已经身赴远处,再也听不见这个女儿的哭喊了。”对孩子的哭喊声,作者没有用常规以比喻句写声音的套路,而是用了作者亲耳听到时的直接感受,用声音程度的变化:天真→高亢→尖利→沙哑→无声”,写得逼真传神动人。作者这简约的描述,春春凄惨的处境,便已鲜活地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哭喊声,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可奈何几近绝望的悲鸣,这是幼小的孩子唯一能做到的情感宣泄,这令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犹在耳际,久久不能消散,让人落泪,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还如,当春春长大,随着打工潮外出,几年后却风风光光回了老家,不仅穿着时髦,而且挎包里钱还不少,俨然一副风尘女子的形象,乡亲众人明明心里有不少揣测,却谁也不会说,心里口里说着:“也好,也好!”就这么简约的四个字,又是多么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春春的悲剧故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依乎真实的自然,作了去粗取精的艺术处理,以简约的笔触作了动人心魄的叙述,其情节简明,其经过简要,其外貌言行,简笔勾画,没有环境氛围的喧染烘托,全程皆简约,却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悲剧的冲击力。
(二)简朴的自然风格
(三)方法的综合兼容
在文学创作中,叙事写人,写景状物,常见有用白描的手法,应当说,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简明传神是其突出的特点。在中国传统的很多文学作品里,用白描手法写人物的肖像、写对话的居多。
但在今天,在《寂静如初》这本叙事性散文集里,所见则是另一种白描方法:写人物,有说话却少有对话,有外貌却少有肖像;写景状物,具象少而意象多。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重点之处,则是换上了综合兼容的叙述方法,夹叙夹议、抒情解说、心理活动的揣摩、动作神态的描写等,多维度地展开了细腻如微深入的描述,多方组合,紧密相融,相得益彰,人物形神兼备,丰满鲜活。这是别开生面的创新之笔。
例如:在文集第二篇写母亲,这是作者的重点。母亲是什么样子?白描写外貌只见有两句:“结婚照上梳着羊角辫” “矮小瘦弱”“脚趾变形和只有四根半手指”,行动上的描述只见有一处:“背篓、镰刀、挖锄、扁担一年四季没有离身”,接着是对外貌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解说,丰满了人物形象,凸现了母亲苦难的童年勤劳的品质。
作者在同一篇,写母亲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有过惊人的一幕:
还如,作者写父亲,也同样用了描述的句子:“父亲不胖不壮的身材,却是队里三大力士之一。”、“父亲是一个喜欢做那种‘男人式’活路的人,背、挑、抬、扛、砍树、炸石、修屋,他都在行。”如此简朴的两句,父亲勤劳硬汉多才多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给人印象深刻。
六、意蕴涵隽永
(一)关于《寂静如初》的内涵。
在前文“书名耐寻味”里,已有些触及了,主要讲了其中作者的悲悯情怀。
其实,《寂静如初》,还含有着对于人生悲剧与喜剧的深刻思考。这是对人生观的哲思。
人生结局之悲喜剧,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文集的第二、三两篇是写父母的。这父母篇,其结局很显然是喜剧。虽然,父母在且子女孝,面对父母一天天老去,父亲的生碑也已经打好了,孝顺的儿女们却不忍心说出一个客观存在的铁律:父母双亲,迟早也会与青山融为一体,寂静如初。对于儿女们,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悲悯呢?父母一生,为了家的人丁兴旺,吃过的苦,超越了许多的人,超越了自身最大负载的极限,“母亲为了当年他们的大家庭,吃苦耐劳,背篓、镰刀、挖锄、扁担一年四季没有离身”,长年累月的劳累,“造成了母亲身材矮小瘦弱、脚趾变形和四根半手指。”,历历在目庄庄件件的往事,时时浮现眼前,母亲对儿女们的疼爱已永远融化于心底,悲悯之情时时油然而生,这悲悯饱含着儿女们对母亲最深沉的爱怜,是一种痛彻心肺的敬爱,是暗自落着泪水哽咽着的喃喃自语的饱含多少酸楚地诉说与回忆,……
这父母篇的结尾段,作者多次以这种十分悲悯的心情,作了至深至爱的倾诉,然而,这是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言尽的了。父母眷眷情,儿女拳拳心,这是人世间何等之至爱!这些篇章这些段落这些句子,都是极易让读者动心动情的了。
人生喜剧的结局,也是同归于寂静如初,但是,这是喜剧性的寂静如初,他们或是无疾而终或是心满意足,都是死而无憾含笑九泉的结局,他们的恩情让人怀念,他们的品德让人传颂。
(二)关于家庭出人才的思考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好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三)本书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以上,今且仅作一点浅见,望有志之士能有大建树。
后语
董金泉天命作于夷陵古稀录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