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前公务员队伍中常见的心理健康疾患及解决之道初探

(2009-11-24 09:19:12)
标签:

公务员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公共责任

中国

杂谈

分类: 理论调研
 

作者 王亚琴

 

题记: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公务员心理问题的产生,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公务员素质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平,已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现实问题。参加浙大工商研修班期间关于领导艺术(公务员心理健康)的课程引发了笔者就相关问题的关注探究,并随即查阅了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了相关现状,拟试着就目前较为常见的一些相关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作一愚见初探……

 一、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 

我国于1993年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使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群体的管理走上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道路。目前,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政府人事管理制度。

公共行政职业由于与公共权力、公共利益相联系,所以公务员也有着有别于其他职业人员的特殊性。职业的特殊性使公务员面临着特别的冲突与矛盾,最终反映在公务员心理上,导致公务员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

1.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引起各方的关注关心

一方面,年年升温的公务员考试热令人们对公务员群体的工作状态充满好奇。据报道,2009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第一阶段报名结束,报考总人数达到26.1万人,超过了去年同期的25.7万人,刷新了该项考试的纪录。根据报名情况,平均报考比例61:1,其中最热门的职位报考比例达到1770∶1。笔者所在的嘉兴市亦然,2009年初嘉兴市公务员考试第一阶段报名总共有18961人报名,超过了去年同期的16000多人,平均报考比例为57:1,其中最热门的职位报考人数达到1614:1人。

另一方面,公务员作为推动政府组织功能运行的“能动单元”,是公众形成“政府形象”及“工作质量”的评价基础。众多的公务员岗位需要任职者直接面对公众,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更是影响“公共服务体验”质量的关键因素。

同时,当今社会,各种竞争非常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压力日益加大,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心理问题犹如“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世界上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据我国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

而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得以实现的直接力量,其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政府效能。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心理卫生水平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更大。关注并深入研究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公务员增强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和心理困惑的调适能力,优化公务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良性运作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证。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务员心理健康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话题,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一是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公务员大都处于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不太可能有心理问题产生;二是与内部竞争激烈的企业员工相比,公务员被淘汰的可能性较小,不太可能面临失业;三是公务员一般拥有相对理想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不太可能有生活压力。

但不可否认的现实却是,公务员队伍中感到压力的人数却在逐渐增多。根据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广东省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有压力,有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1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2005年调查报告”显示,从事不同职业的员工敬业度差别较大,其中金融业员工敬业度最高,而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员工敬业度最低,有30%的人心理表现为敌对情绪,对环境不认可,经常牢骚满腹;此外,抑郁和焦虑程度也都不低于30%。

2.公务员心理问题的外向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公务员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本身就是“服务”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窗口”部门,这种特质使得“服务产品”很容易受到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公务员自身情绪的急躁或低落会传达给其面对的公众,令对方产生一致的负面性情感体验。

  第二,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公务员容易产生疲劳感,比如工作兴趣减弱、注意力下降、失眠、易怒、攻击性强等,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失误或盲区增加。

  第三,在讲求团队合作的工作中,一旦出现公务员个体性的情感冲突或社交压力,就难免会减弱其工作执行力,造成工作流程不畅,以致影响团队整体的业绩评价。

 

公务员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疏导,一旦演变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其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甚至可能严重损害政府部门的政策执行效果及社会公众形象。

 

3.公务员目前常见的心理问题梳理

公务员从事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工作相对复杂,综合素质较高,内心活动往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为复杂和丰富。只有了解了公务员群体常出现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才可能减少其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是心理压力大。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使得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常会感到压抑;人格冲突,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使少数公务员感觉压抑,阻碍创新能力发挥。

二是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公务员用来维持上下级关系的精力支出大,过度自我保护。

三是苦闷和烦躁。苦闷和烦躁是不少中年人常有的感觉。一部分中年公务员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对年轻时那种想干惊天动地伟大业绩的梦想基本上已不抱希望,一种梦想难以实现、事业不成功的痛苦常困扰着他们;另一部分中年人感到日已过午,因而迫切地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常常事与愿违,故常会出现苦闷和烦躁。

  四是互相比较。剖析当前一些公务员违纪违法的案件,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现“滑坡”,既有思想上的因素,如理想缺失,信念动摇,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等,同时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如有的人对权力、金钱的攀比心理比较重,认为有些人能力不强、贡献不大,但待遇更好,于是由不服气有怨气到赌气,再发展到因心理失衡而利用职权贪污腐化。更多的情况是,有些公务员缺乏心理方面的知识,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看不开”“想不通”,坏情绪得不到释放或化解,最终抑郁成疾,对身心造成较大的损害,甚至影响工作和事业。

五是职业枯竭症。公务员中还可常见的心理障碍是职业枯竭,主要表现特点是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思维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很好地去适应当代的知识更新;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价值衰落,个人的成就感下降,同时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也在降低;以冷漠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同时对别人充满了批判性。

 二、公务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公务员与企业员工相类似,大多都在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能力发挥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压力,但由于二者所依托的组织的本质差异,又必然决定了在压力性质和强度上的不同。

  1. 职业“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

  几乎所有的公务员都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上进退两难的难题”。公务员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要求。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够正当地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从一定程度上说,自利性是人的自然本性,当与公共权力相联系时,公务员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的自然本性之间就可能冲突,由此导致心理困境的产生。

  2. 政府组织理性追求与公务员个性发展的冲突

  传统的人事管理因受到了科学管理理念的影响,往往“工具性”地看待人的作用,注重以技术训练和物质激励提高效率。如何在层级分明、程序清晰、执行严格的行政组织中谋求个人的发展,成为困惑公务员群体的一大难题。

政府组织所要求的理性与非人格化在保证公共行政有序运作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压制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容易造成公务员苦闷、压抑、抑郁等心理困境的产生,如得不到有效的宣泄与疏导,将会严重影响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妨碍工作。

3. 公共责任重大与个人能力有限的冲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愈来愈大,这种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转化为心理压力,造成公务员心理紧张,尤其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需要承担重大的公共责任时,这种压力显得尤为突出。

4. 人际交往与人际竞争的冲突

  中国的“人情社会”特征也在公务员开展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被充分地表现、甚至是放大。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这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人际关系的处理成为了个人工作生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我国公务员群体相对企业员工有着较低的流动率,而对于横向关系的经营,同级公务员之间往往既存在情感性交流,也存在竞争性行为。这种人际负担造成一些公务员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甚至是心理恐慌的状态。

通过分析,可以将影响公务员职业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社交压力,即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社交能力较弱而产生的信息交流阻滞感;第二,程序压力,即因为公务员工作系统严格的规则性和秩序性,而对任职者心理带来的无力感和压抑感;第三,年功压力,即因为过分强调岗位序列的级别观念以及工作的执行性,而形成的不同程度非能力竞争的发展压力。

 三、如何建立公务员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之愚见 

1. 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政府作为公共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务员的心理问题的重视,从组织入手,加强对公务员的压力管理。政府为公务员解压,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体制机制上入手,在制度上为公务员解压。避免过分追求高指标、高水平、高速度、设置刚性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忽略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等绿色指标的做法,拟定人性化的减压计划和考核指标,实现人与工作的和谐发展。

2. 营造公平、正义、公开的制度环境

以公平、正义作为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建立民主、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评价标准以业绩、能力为准;责、权、利对等,特别是树立理性的责任观念,共建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单位。制度环境的迁移心理往往会让公务员认为没有公平的竞争,容易滋养不健康心理的泛滥,从而也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形象。

3. 公共部门的建设要向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公务员在工作中所面对的个人能力与公共责任重大之间的冲突是造成公务员心理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不断增强个人能力以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公务员因为个人能力的欠缺而产生不适、紧张、抗击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陷入心理困境之中。因此,加强公共部门的团队建设,以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共同分担责任和承担风险,以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支持与关心,使公务员在行为心理上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军作战,有助于缓解公务员的心理压力。

此外,工作团队的共同目标可以使公务员增强对工作的使命感,对作为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更统一的认识,当面临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选择时,更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有助于缓解因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的自然本性之间的冲突导致的心理困境。

4. 加强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目前公务员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程度的现状看,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环顾目前的干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尚属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过去我们在干部的教育上往往从政治思想上、工作业务上要求的较多,从心理上教育和疏导的较少。在对待干部健康的问题上,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往往是从生理的角度考虑的较多,重视心理方面的相对较少。因此,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有不少公务员缺乏心理卫生和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化不开”,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或化解,最终抑郁成疾,对身心造成较大的损害,甚至影响家庭、事业和社会稳定。因此,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

  5. 加强对公务员心理疏导渠道的研究与建设

有了心理困境,就应当及时得到宣泄和疏导,这是解决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的唯一办法。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务员心理困境疏导渠道的研究,可考虑设立专业机构或者延请有关社会组织,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进行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建设。可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法,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运用的“员工帮助计划(EAP)”,该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例如开设心理咨询、放松室、发泄室等帮助解决员工及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乐趣感和效率。

  6. 在对公务员的考核工作中,尝试引入对公务员心理素质的考核内容

从当前的公务员管理模式来看,领导者重于从业务指标管理公务员,对公务员的考核也居多是单纯地以智商来评价公务员的群体工作能力,较少以情商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公务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对公务员的考核工作中,应针对公务员之间所存在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在考核指标上引入心理素质考核的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岗位设置、评价等环节的参考,更好地发挥公务员心理素质能力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7. 公务员自身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引导公务员提高对心理调适的实践,学会自我调适。公务员的调适是一种实践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公务员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的的理论知识,还要善于察觉自身的压力,提高对压力的预警性,学会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如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学会改善态度与认知,学会心理转移等等。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心理发展、保持健康人格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认为,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附注:

身心健康之“五快三良好”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归纳和总结了人们实践的经验,l999年提出了身心健康的新标准,即“五快三良好”。“五快”(躯体的健康标准)是指:快食、快眠、快便、快语、快行;“三良好”(心理的健康标准)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之特征参考:以什么标准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相关权威人士认为可以从下面五个特征参考来看:(1)智力正常,乐于工作和学习;(2)适应社会生活;(3)情绪稳定、乐观,心境良好;(4)善与人相处,人际关系和谐;(5)自我意识明确,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