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吸收性心智

(2011-06-11 17:30:37)
标签:

育儿

吸收性心智定义:

Definition of Absorbent Mind:    

   1939-1946, 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印度观察了很多儿童, 她想知道是否所有的儿童都是一样的。 在印度时, 她对于6岁之上的儿童和6岁之下的儿童都是怎样学习的产生兴趣。 一开始, 她只是观察到他们的学习有区别, 但是不确定这个区别到底是什么, 所以一开始她来描述6岁以下儿童与6岁以上儿童的不同时并没有用到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只是称呼为特殊的心智(The Special Mind)。她指出这种特别的心智只是在生命的前6, 之后就不存在了。 这种心智可以让孩子吸收他周围的一切元素, 毫不费力地学会很多东西, 也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这种吸收是完全性地吸收, 也就是说精确地把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无论发生什么, 这些吸收进来的东西都将永远伴随着他。总结来说6岁以下的儿童拥有这种瞬时吸收、精确或完全性吸纳的天赋, 并保持这些吸收的东西到永远(瞬时性、精确或完全性、永久性) 0-3岁和3-6岁孩子的吸收性心智也有一定的区别, 0-3岁是无意识的, 3-6岁的心智运作模式是有意识的 3-6岁的孩子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学会的过程), 但是他能意识到他已经学会了什么。


如果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促进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幼儿是不断从环境中摄入营养的。它必须如此,并且用摄取的营养在滋养自己。因此,在人生的初期,我们必须尽力使环境变得趣味盎然和富有吸引力。”

摘自《吸收性心智》 第九章  46




无意识吸收性心智阶段(0-3):

Unconscious Absorbent Mind (0-3):    


   吸收性心智的运作和孩子能否与环境互动息息相关。玛丽亚蒙台梭利指出如果孩子不能够和环境互动, 那么吸收性心智就不能得到运用; 如果不通过和环境互动, 他就不能获取营养来建构精神层面的肉体。

出生的时候孩子有成为完全充分人类的潜力, 只有通过和环境的互动, 这种潜力才能得到发挥。 如果环境没有被很恰当地准备, 孩子的潜力就不能够充分发挥。 孩子需要不带偏见、不带先入之见地和环境接触。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 孩子逐渐发展出运动能力、语言能力, 还能引导自己发展出秩序感和初步分类的能力。

动作的发展: 刚出生的新生儿 吸吮和吞咽。 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刚开始只能用哭来交流, 但是到了3岁之后就能用语言讲话沟通。 方向能力的发展: 通过建立自己的参照点。 秩序能力的发展: 刚出生的孩子没有任何秩序, 但是到3岁的时候已经知道在环境里原来的物体在哪里用完了该放回哪里。 初级分类能力的发展: 刚出生时不知道怎样分类, 通过生活和环境的互动, 逐渐能够吸收各方面的知识, 比如说成人会抱孩子去洗澡, 有关洗澡的一切东西都会积累成一类的经验, 所以他就可以根据这一类的经验开始在环境里进行最初级的分类。 这些都是前3年建立起来的, 因为4大发展阶段里, 每个前3年都是获取的阶段, 这个获取阶段又是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的阶段。

   0-3岁是一个精神创造期(Period of Psychic Creation), 所以也叫作精神胚胎形成时期 因为0-3会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元素, 是变成一个充分发展的人的基础时期。


有意识吸收性心智阶段(3-6):

Conscious Absorbent Mind (3-6):    


   3-6又是一个结晶的阶段, 所以3-6岁是一个有意识吸收性心智的阶段, 让之前积累的经验(0-3)继续发展和结晶。 3-6岁的孩子了解他听到的是什么, 说了些什么, 以一种更加直接和有意识的方式和环境做互动

玛丽亚蒙台梭利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吸收性心智:

Two Metaphors of Absorbent Mind:


  1. 海绵(Sponge): 不加区别地、不带任何偏见地吸取环境中的一切, 海绵其中一个特质就是我们不能用手挤压海绵让它变回原来的形状, 它吸水后的样子会是永久性的, 所以无论孩子用吸收性心智吸取了什么, 这些东西都会永远在那里。 海绵吸水的那个过程就可以看作是小孩吸收环境将环境肉身化的过程(Process of Incarnation)
  2. 吸收性心智可以被看作是一台照相机 - 胶卷照相机 (Film Camera), 只要按一下就能将所有细节都拍下存到里面的胶卷上 (照相机的身体); 还有一个特点是即使我们拍下了, 我们还是不能马上看到拍下来的东西, 需要一定的时间冲印。 孩子也像相机一样, 走到哪里都用吸收性心智拍下来, 但是我们成人不能马上看到孩子都吸收(拍下)了哪些东西。 要看到孩子所获取的东西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为我们看不见所有他们获取的东西, 所以经常我们都很难相信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照片要冲印需要一定的环境比如说光线, 孩子也一样, 他需要适合的环境才会展现。 孩子会“拍下”所有好看的难看的不带任何偏见和先入之见。 如果把吸收性心智比作照相机, 那么可以把逻辑性心智看作是画家, 照相机只需要按一下, 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都会拍下来, 而画家画一幅画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的努力去画, 而且这个画出来的永远不会像相机拍出来那样完美,具有所有细节。

在这个精神和肉体两方面建构过程中, 我们怎样帮助:

Role of Adult:


准备一个丰富的环境, 能够提供给孩子丰富的基于现实的经验。 光有丰富的环境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让孩子在这个环境里自由地运作,和环境做互动。 我们知道孩子是一个积极学习者, 成人的角色是准备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从这个准备好的环境中获得他需要的经验去充分发展。 我们必须先学会观察, 如果我们给他太多, 多于他的吸收能力那么他们会吓到, 给的太少也会让孩子感到无聊(Never give more what is needed and never give less what is needed.)

玛丽亚蒙台梭利通过和不同国家孩子工作, 发现不同国家的孩子发展都是一样的, 就像在冥冥的宇宙中有一个指挥家指挥孩子发展的步伐。 通过吸收性心智的运作, 孩子获得了思考方式、 文化里的态度、 个人行为模式、 对生活的态度、 所在群体的行为模式, 这些都是通过和环境的互动来吸取的。 人类出生时都有潜力发展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 但这只有通过和环境的互动, 在吸收性心智的辅助下来完成他的宇宙使命。 人类有能力生活在完全不一样的环境比如说热带、南极、北极、高山地带,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出生时都具有同样的潜力, 也就是“星云”(Nebulae), 在星云的帮助下通过和环境的互动, 适应所在的环境。 由于吸收性心智出现的时间比较早, 成人往往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吸收性心智的运作。

很多时候孩子都没有足够的材料让他们完全发展, 所以我们成人需要准备足够的条件让他们发展。 我们必须记住孩子会不带偏见吸取所有东西, 会吸收我们的模范而不是简单的我们所说的话。 所以归功于6年期间的吸收性心智, 孩子才能够创造出未来的人。 一些孩子诞生在很丰富的环境中, 而一些孩子却生活在很贫瘠的环境中, 这种丰富和贫瘠指的是感官经验。 很多时候成人会担心孩子遭受身体上的饥饿, 而更多时候孩子是精神上的饥饿。  

“因为虽然儿童没有预先建立固定的行为方式(而动物却有), 然而他却一定具有创造这种行为的能力。虽然没有隔代遗传记忆来引导儿童, 然而他却将经历充满潜在能力的各种无形的星云欲望; 而且它们会起指导作用并将儿童在其环境中认识的人的行为行使具体化。 我们称这些无形的欲望为“星云”。”

摘自《吸收性心智》第一章 33






 


其他摘录:

内在引导者 (Inner Guide):

“我们自己都经历过幼儿期, 经历过生命的头两年。儿童不仅要认识周围所看到的事物, 要了解和适应我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在他们还无法受教育时就要建造起将来能变成我们智力的复杂结构, 为了我们的宗教情感建造起我们特殊的民族与社会的情感基础。这仿佛是大自然为了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经验的影响而给予能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教师以优先权。”

摘自《吸收性心智》第一章 3


牧内美 (Mneme):

“这种极为重要的不需要自觉地去记忆而是将映像吸收进个体的生命中的记忆力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 他把它叫作“牧内美”。”

摘自《吸收性心智》第七章 29


“社会和道德习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等级情感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感, 并使一个人成为典型的印度人、典型的意大利人或典型的英国人。而所有的社会和道德习惯都是在幼儿期通过那种神秘的心理力量形成的。心理学家称这种力量为“牧内美”。”

摘自《吸收性心智》第七章 30


荷尔美 (Horme):

“对我们来说心理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通过从环境中得到的积极经验改变其结构;另外它是受星云不同的、特殊的种类和不同阶段的能量(荷尔美)引导的。”

摘自《吸收性心智》 第七章  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敏感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