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标签:
陕北边关名镇 |
分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
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2017.4.19)
中共转战陕北的时候,杨家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角色。1947年,毛泽东曾住在这里长达四个月。
清乾隆年间,马家迁居至此,在此创办家塾,其子弟参加科举求取功名。其中马裕例授儒林郎,其妻诰赠恭安人(六品)。至清同治年间,马家开始在西山营造扶风寨——窑洞式四合院。
随着马家势力的水涨船高,在19世纪中叶期间,杨家沟村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的庄园。扶风寨有寨墙、寨门,还建有石坡路、排水沟、水井等设施。寨内建有大量私宅,均已窑洞为主,依山而建,有单排式院落,也有明五暗四六厢窑的窑洞式四合院。
毛泽东当年的住所正是这里,毛泽东于1947年11月来到这里,对他和中共来说杨家沟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中央机关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也因此,杨家沟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的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修葺一新,却也不失当年的仆仆痕迹。此处是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以“亚洲部”为代号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这里。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并在此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著作。1948年3月21日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走向解放全国的战场。
神木县高家堡镇(2017.4.19)
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的高家堡是神木县乃至整个陕北较为完整的一座城堡,是昔日陕北四大名堡之一,无论是街道和民居都保持了旧时格局。在城外的公路上已经看到残存的大段城墙,城内街道则以中兴楼为轴心,辐射为东、西、南街和北大街。
从东门进入,街道比较宽敞,第一道巷子南边4号人家的后院可以爬到城墙上看看大致全景。出来沿着东大街走可到有四个门洞的中兴楼。转到南大街,这里有些旧时商铺的遗留,不过大多门面紧闭。沿街的照相馆后面有高家堡最高的二层楼,附近的十字巷里也有一处二层楼,据说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造,墙边上可以看到很多固定墙砖的铁榫头。北大街到底有城楼,可以从前面的大铁门进去,从砖窑后面上到楼上,然后在城墙上走几步。这里民风淳朴,大多只剩下老人和旧宅子,他们会很热心地为你指路,甚至把你带到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