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行纪之二

标签: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 |
分类: 亲历 |
7月的炎夏,一向凉爽的西宁今年也没能避免酷暑,周末得遇闲暇,和家人一起出行,目的地却是西宁东边一个比西宁更热的地方。
甘肃省永靖县,黄河流经县城。这座小城位于兰州南边,距离兰州市很近,行政上却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管辖。这里有着黄河上游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刘家峡水利枢纽,除了这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产物,这里还拥有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刘家峡水库靠近西岸的石壁上,虽说也有公路可以到达,但山路崎岖难行,且没有公共交通,因此大部分来此的游人均是选择在刘家峡码头乘船前往,可以选择乘坐较慢的大船,也可选择坐快艇,但据说大船只有7-12月才会开航。乘船前行,随着游船逐渐驶入水库内部,也就是在黄河中逆水而行,可以看到两岸非常典型的丹霞峰峦的景色。
游船行驶近3个半小时后,就到达炳灵寺石窟的码头,从远处就能看见岩壁上的洞窟和泥塑。我曾经看过蒋勋老师在一档台湾的电视栏目中讲到他游赏炳灵寺的经历,他在节目中回忆自己也是坐着大船缓缓来到炳灵寺,在途中侧卧睡着,被同伴戏称为“卧佛”。当他们一行靠近炳灵寺码头,目睹到石壁上的佛像,他立即被石壁上俯瞰着澄波荡漾的黄河水的诸佛之祥和面容所打动,他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像梦一样”、称炳灵寺为“惊人的水上画廊”。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兴于北魏,盛于唐,败于清朝末年。从此沉积数十年,1951年10月,陇上学人,西北图书馆馆长冯国瑞先生到临夏参加土改工作,从老乡口中听说有个“佛爷沟”,便立刻前往考察,以渊博学识和经验写出《炳灵寺石窟勘察记》,揭开了调研科考炳灵寺的序幕。80年代以后,炳灵寺终于声名再起,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分为下寺、洞沟、上寺三个区域,下寺区现存窟龛191个,(不包括刘家峡水库淹没的4窟),洞沟8个,上寺区13个,共计212个,现开放洞窟183个,沿着景区修建的峡谷栈道,可以浏览大部分开放洞窟。
炳灵寺的最大亮点是27米高的“噘嘴弥勒”坐像。此外,一些虽然较小,但却同样典雅的菩萨和侍卫雕像则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如果可以买到特窟票,参观者就可以登上通往弥勒佛像头顶的栈道,去看刻于西秦时期的169号唐述窟和172窟。前文提到的节目中,蒋勋老师也讲到他观看169号特窟的经历,他说栈道非常狭窄陡峭,不适宜惧高者攀登,但当他看到早在西秦时期的,还保留浓厚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他也觉得这种修行式的体验非常值得。
看到弥勒坐像基本上已经参观完炳灵下寺,如果有充沛的时间,我们本可以继续参观石窟博物馆和较远的炳灵上寺,可是游船停靠的时间有限,大部分游客只是来坐船游玩欣赏两岸风光而并非参观炳灵寺石窟,我们也只好返回,不过能够有机缘来到这座离我们距离很近但又难以到达的石窟,在蒋勋老师的隔空指引下获得了与他类似的朝圣体验,也已心生满足。
除前两段外,后文补记于公历2017年1月阴历腊月二十五日,参考于尼佬老师2011年版lonely planet从书中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