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娃和喀山夫——俄罗斯第二次纪行【欧美——俄罗斯No.15喀山克里姆林的历史和建筑群】

标签:
俄罗斯伏尔加鞑靼斯坦喀山世界遗产 |
分类: 亲历 |
北京起飞,漫长的9小时飞行,飞机到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疲惫至极,以至于后悔此次旅行。走出谢列梅杰沃机场航站楼,天已黑沉下来,抵住了出租车之诱惑,找到机场捷运列车,前往莫斯科市区,准确地说,寻找喀山火车站。
在热心人Alex的帮助下,很快也很意外地找到了火车站。仿佛苏联时期军用车站一般,乘客们穿着皮衣,嘴里呼出白气,等待着一辆辆列车。晚上10点左右,上车,安顿好行李,终于得以休息。
透过车窗,望见雪地和一排排深林,原来天已破晓,列车已驶入伏尔加河流域。早上9点左右,列车驶过铁桥,到达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这座俄罗斯第三大历史文化名城已被白雪完全覆盖,出火车站,迎面驶来10路公交车,没有多想便跳上车,在乘务员帮助下,顺利到站下车,又在路边热心人的帮助下,顺利找到旅馆。淡季之时,旅馆干净、安静又舒适,一直悬空的心,终于暂时放下。
撇下行囊,大致看一眼地图,不大的喀山城已尽览于胸。于是便出门,沿着由漂亮的古建筑夹着的街道,走向这座城市的一个个角落,流连之时,突然想起喀山大学,立刻前往。稍费周折后,从旁侧的校门走入这座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白色的建筑,开放式的校园,一切感觉都如同走入一所西方名校。寻找列夫·托尔斯泰和列宁的雕像,却只找到革命之父,并未看见文学巨匠,看来俄罗斯在某些方面政治仍显得比文化重要。
远处克里姆林要塞中清真寺的尖顶已映入眼帘,穿过设满了银行的街区,来到白色围墙围成的要塞门前,被纳粹迫害致死的鞑靼诗人穆萨-贾利勒的石像巍然矗立。然而由于天寒地冻,手机和相机近乎失去了工作能力。也罢,放弃留念的欲望,彻底放肆地仅用双眼扫荡眼前的景致。
谢里夫清真寺拥有蓝色的穹顶和四个带有新月的尖顶,喀山城被称作伏尔加的伊斯坦布尔的原因正是土耳其名城也拥有四个带有新月尖顶的著名蓝色清真寺,而对面顶着洋葱头的圣母领报大教堂陡然而立,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共存的场面,全世界恐怕只有在喀山才能够看到。走进鞑靼斯坦历史博物馆,墙壁上悬挂的鞑靼人迁徙之路线图,玻璃柜中存放的宛如中国西域少数民族的服饰,都使我这东土观光客产生亲切之感,苏联时期带有突厥文字的鞑靼斯坦红色旗帜和国徽向人们介绍了这里的过去。冒着严寒缓步走出要塞,却惊奇于如此文明之瑰宝,竟不必付出一文卢布便可参观,当真幸事也。
时间虽早,天色却以黑沉,高纬度地区的冬天便是如此。沿着仿佛丹麦童话中描写的19世纪欧洲小城的街道回到住处,满身充满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