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Eleanor Rigby赏析

(2011-09-11 23:55:17)
标签:

文化

分类: 转载

啊!看看这些寂寞的人们........
啊!看看这些寂寞的人们........
艾勒诺瑞比在刚举行过婚礼的教堂裡拾起了一把米
她活在幻梦裡
等在窗边,脸上戴著她存放在门边瓮裡的面容
是為了谁?

这些寂寞的人啊!
他们都来自何处?
这些寂寞的人啊!
他们都属於何方?

麦肯锡神父
写著一些没人会听的证道词
没有人会来,看他努力的工作
他会在夜裡四下无人之际缝补他的袜子
他在意的是什麼?

这些寂寞的人啊!
他们都来自何处?
这些寂寞的人啊!
他们都属於何方?

啊!看看这些寂寞的人们........
啊!看看这些寂寞的人们........

艾勒诺瑞比死在教堂裡,和她的名字一起埋葬
没有人前来送终
走过坟前时,麦肯锡神父拂去了手上的尘土
没有人得到救赎
这些寂寞的人啊!他们都来自何处?
(啊!看看这些寂寞的人们........)
这些寂寞的人啊!他们都属於何方?
(啊!看看这些寂寞的人们........)

 

 

                                  
    以上是The Beatles1966年收录在Revolver专辑里的作品。表现手法上最令人震骇的莫过于八支提琴层层叠叠交织出来的气魄,The Beatles的制作人George Martin多年以后仍十分以这首歌的编曲自豪(据他说是受到楚浮《华氏451度》电影音乐的启发)。我们听到的,鲜活、生动的琴音,是Abbey Road录音间第一次尝试把麦克风摆在极靠近琴身、几乎触碰到琴弦的位置收音的成果。工程师Geoff Emerick在声音的处理上煞费苦心,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听过这首歌,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它已经完全走出了六〇年代早期流行歌的套式,把“流行音乐”的可能性带入了全新的领域。在整整三十年后听这首歌,不落俗套的编曲和澎湃的音场仍然令人动容。从这首歌,我们见证了摇滚乐从早期的“Rock'n'Roll”——直来直往、属于青少年的娱乐、主题也比较单纯天真的音乐,渐渐转型成“Rock”——一种足以反映出青年时代深层思维的文类、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具备题材与手法上无限的可能性的复杂过程。
    “死亡”并不是一般流行音乐愿意碰触的题材,也不是青少年听众习惯面对的主题。这首歌呈现死亡的方式在当时确实引起很大的震撼(参见《Revolution in the Head》一书)。

 

啊,看看所有孤独的人
啊,看看所有孤独的人

埃莉诺里格比在教堂里
捡拾婚礼结束留下的米粒
生活在梦里
在窗前等待
戴着一副藏在门旁瓮里的脸
到底是为了谁

这些孤独的人
他们来自何方
这些孤独的人
他们属于何处

啊,看看所有孤独的人

麦肯锡神父写着没人要听的教训
他在乎什么
看看他工作
缝着自己的袜子,夜里四下无人
没人走近

这些孤独的人
他们来自何方
这些孤独的人
他们属于何处

啊,看看所有孤独的人

埃莉诺里格比死在教堂里
与她的姓名一齐埋葬
没有人来
麦肯锡神父拍去手上的灰尘
当他走出墓园
没有人得救

这些孤独的人
他们来自何方
这些孤独的人
他们属于何处

 

    “啊,看看所有孤独的人”,每次听到这句歌词,脑中浮现的影像是灰色的天空和蚁般行走的人群,像是Giacometti那些瘦瘠残破的人像。壅塞的人群中,每一个个体却都是孤独的。“所有孤独的人”,一个空虚的巨大群落。

    这首歌有两个角色:Eleanor Rigby是寄住在教堂里的清洁妇:Father McKenzie则是这座教堂的神父。第一段是Eleanor Rigby的故事,只有短短五行,镜头从高高的云端倏然降下,转为特写:她在婚礼结束之后的教堂,捡拾着地上留下来的米粒——西方国家的习俗,婚礼的宾客是要向新人洒米以示祝福的。然而这一幕,婚礼已经结束,喧嚣的贺客和快乐的新人都已离去,只留下Eleanor Rigby在空荡的教堂里收拾残局——她已经错过了无数场婚礼,也不属于热闹的喜宴,她没有自己的婚礼。她活在一场梦里,可能是没来得及实现的美梦,也可能是茫然不知所知的空虚。“在窗前等待/戴着一副藏在门旁瓮里的脸/到底是为了谁”——在The Beatles所有的作品里,这绝对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意象之一。藏在瓮里的脸是什么样的一张脸?一张以岁月腌渍的脸?一张拒绝衰老的脸?一张蒙尘褪色的脸?意识上或许她不愿衰老,但实际上,她的脸孔已经陈旧了,而且在窗前等待,也只是枉然,并没有人会为她而来。那么她在等待谁呢?也许,连她自己也说不上来。我们继续想想——等在窗前、戴着一张脸,那么当她回过身、走过房里,在自己的隅角,她把脸摆进门边的瓮里,自己便没有了脸孔……这是多么恐怖的意象……

    “这些孤独的人/他们来自何方/这些孤独的人/他们属于何处”,在庞大的世界里,伊们悬吊在天空和地面之间,无由所知、不明去向。

    然后我们遇到第二个寂寞的人,神父McKenzie。我们看到他的第一个镜头,是伏案写着证道的讲稿,而这些教训的语句“没有一个人要听”。这些词句在降生的同时便注定被遗忘。神父空拥一个发声的喉咙、台下却缺乏聆听的耳朵,当然,也缺乏接纳的心。那些圣洁崇高的意象不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那么他到底在乎什么呢?看看他工作吧(隔着牵着你的手,指着Father McKenzie对你说这句话:look at him working!)独居的神父在夜里缝补着自己的袜子——多么凄凉的场景——“四下无人/没有人走近”。冰冷、无奈、漠然、认命的一个寂寞角色。“这些孤独的人/他们来自何方/这些孤独的人/他们属于何处/啊看看这些孤独的人……”我们走到第三段。

    第三段,最后这两个孤独的人终于结合了,但却是透过一场葬礼——Eleanor Rigby死了。不仅死了,而且被彻底地遗忘——“与她的姓名一同埋葬”。生时孤独,死后亦然,她的葬礼没有人来。葬礼上唯一的来客是主持仪式的的神父McKenzie,一场简陋冷清的告别式。葬礼结束,神父自墓地走出,且边走边掸去手上的灰尘——一个惊心动魄的冰冷画面——“没有人得救”。Eleanor Rigby回归尘土、化为冷雨和枯草:神父则将继续更加寂寞地生活下去,没有人得救,既不因那原就没人要听的讲道得救、亦不因这场凄凉的葬礼而觉悟。孤独的人从哪儿来?孤独的人到哪儿去?我们仍然没有答案,空虚孤寂的感觉在两分零七秒的短歌里散溢开来,一直一直延伸下去。

    这是Paul McCartney在二十四岁这年写下的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转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