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梳理
(2010-01-08 14:01:48)
标签:
杂谈 |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梳理
1、一词多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擅巴汉之饶。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轲自知事不就。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2、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唯荆卿留意焉。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3、
盖聂怒而目之。
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进兵北略地
前为谢曰
樊於期乃前曰
左右既前
其人居远
2、古字通假
3、古今异义
持千金之资币物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左右乃曰 左右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诸郎中执兵 郎中 古义: 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达到目的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 古义: 殿前的台阶 今义:对君主的尊称
1
4.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被动句
倒装句
固定结构
5.成语典故
3.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5.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6.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常作悲壮之声。
难句翻译现场
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参考译文:荆轲爱好喝酒,天天同杀狗的屠夫和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尽情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在街市上和着节拍唱歌,相互娱乐,可是过一会又相对哭泣,好象旁边没有别人一般。
翻译指点:“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和而歌于市中“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成“于燕市饮”,“于市中和而歌”。“酣”酒喝得很畅快,此处可翻译成“尽情”。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参考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翻译指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白衣冠”这里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翻译指点:“诚”“以”“逆”“比”这些词在译文中要得到落实,“宗庙”翻译时可保留。“给贡职如郡县”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句序。
参考译文:燕王确实害怕大王的声威,不敢出兵抵抗我国的军队,希望全国做臣子,排在诸侯行列里,像郡县一样地纳贡应差,以便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
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参考译文:而按秦国的法律,殿上侍从大臣不得带任何兵器,那些担任侍卫的郞中们带着兵器,都排列在殿下,皇帝没有下令,是不准上殿的。
翻译指点:此句中,“群臣侍殿上者”是定语后置句,“尺寸”是借代,代指一点点,翻译时要把其指代义翻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