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2010-10-14 15:36: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 |
设计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探索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片段一: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投影)
(1)若x=-2,则20x2+40x=
(2)若a=201,b=199,则a2-b2=
(3)若a=199,b=-1,则a2-2ab+b2=
生1:若x=-2,则20x2+40x=20x(x+2)=20×(-2)×(-2+2)=0
生2:若a=201,b=199,则a2-b2=(a+b)(a-b)=(201+199)(201-199)=800
生3:若a=199,b=-1,则a2-2ab+b2=(a-b) 2=(199+1)2 =40000
师:它们的左边都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生:它们的左边都是一个多项式,右边都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2)师: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如30=2×3×5)你能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吗?
简评: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各式的特点,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概括,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以设疑探究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从而为明确新课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二、教学片段二
合作探究,掌握理论
1.因式分解的概念。各小组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后,对因式分解的概念给出了多种叙述,我从中选择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叙述: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2.巩固练习
(1)(y+3)(y-3)=y2-9
(2)x2-16=(x+4)(x-4)
(3)a2+2ab+b2=(a+b)2
(4)4a2+8a=4a(a+2)
(5)x2-4+3x=(x-2)(x+2)+3x
(7)15a3bc=5a2b·3ac
生:正确的答案:(2)(3)(4)是因式分解,(1)(5)(6)(7)不是因式分解
(简评:这是一个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实践、感知、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各式观察、分析、交流合作,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探究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生: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
师:从右到左有什么特点?
生: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师:你能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这一关系,举出几个因式分解的例子吗?
生1:由(x+2)(x-2)=x2-4得x2-4=(x+2)(x-2)
生2:由(x+3)(x-1)=x2+2x-3得x2+2x-3=(x+3)(x-1)
生3:由(a+b)2 = a2+2ab+b2 得a2+2ab+b2=(a+b)2
生4:由(a-b)2 = a2-2ab+b2 得a2-2ab+b2=(a-b)2等等
(简评:让学生经历通过整式乘法逆向得出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片段三
例题教学,运用新知:
师:类比已学过的公约数的概念,你能说出什么叫做多项式的公因式吗?
(师引导)生答: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因式,称为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2.学生独立完成后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更正,并对板演的题目,评判矫正,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确定公因式的方法:(1)当多项式的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而字母应取各项相同的字母,且各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2)当多项式的首项是负数,把“-” 号作为公因式的符号写在括号外,使括号内首项的系数为正,但要注意多项式的各项要变号。
(简评:学生通过计算、讨论更正、归纳总结等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中真正把握住如何确定公因式。)
(2)b3-2b2-b=b(b2-2b)
各小组经过一番激烈的合作交流,各抒己见,口答了上述每题错误之处:
生1:题(1)5x相当于平方差公式a2-b2=(a+b)(a-b)中的b。
生2:题(2)是没有正确选用差平方公式。
生3:题(3)是提取公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漏项。
生4:题(4)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概念,其结果不是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生5:题(5)因式分解不彻底。
例3: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
1.师提示: 运算有运算的步骤,同样因式分解也有因式分解的步骤,我们先实践一下,再归纳步骤。
2.师巡视,重点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四名差生板演,其余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完成)
3.待多数同学完成后,各小组成员相互批改,评判矫正如下:(1)(2)两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时,首先要提取公因式,然后能分解的要继续分解,直到不能再分解为止.(3)(4)两个多项式没有公因式,则可以通过项数运用公式法分解,一般的规律是:两项可考虑用平方差公式,三项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另外(4)中应把y-1看作一个整体,整体代换是今后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最后,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一提取,二数项,三到底”即: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法。
注意:(1)分解完后一定要化简,将同类项合并。(2)也可以把因式分解的结果逆用整式的乘法来检验。
(简评: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随堂小结,形成体系
1.因式分解的概念。
五 、赛一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1.通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
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 破难点,提高能力。
3.通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4.通过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5.通过当堂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知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及时批阅,及时反馈讲评,同时对个别学生面批作业,可以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矫正的针对性更强。将作业设计为选做和必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起到“培尖补差”的效果,
6.改变传统言传身教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更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