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好诗词之68——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2014-11-19 13:08:48)
标签:

情感

叠字

此词

李清照

词人

分类: 中华好诗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还(xuán) 新说法:还通假字,通 ,一会暖一会冷

还(huán

有两个读音:一是读huan,另一个是读hai 。读作hai ,是个副词。作再或又.很多人说古代没有hai 的读音,但是辛弃疾所写山才好处行还倦的词句。词中的就读为hai 。另外,还可以读:huan。多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字的读音最早出现的可能是huan),是个实词,后来由于应用的需要,人们就将这个字逐渐虚化,也就有了作副词用的义项,为了表示再或又的意思。也就出现了另一个读音:hai ,以示二者的区分。再就是关于古代诗词中的有些字是不是读古音的问题。现在规定都用普通话的读法。因为在我国的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所以,到底当时读什么音,现在人只能去推测,而且我国地域广阔,方言甚多,究竟读什么音常常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要现代人完全按古音来读是十分困难的事。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感到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夜晚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字了结! 

词牌格律

词牌说明

声声慢:词牌名。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 

格律对照

此词的韵脚是”“”“”“”“”“”“”“”“”“,韵部属十二锡,可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说明: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黑体字,表示韵脚。)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肃条的秋景,寒气袭人,愁情倍增。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写词人的内心感受,是冷冷清清的加深与继续,悲伤愁苦无以复加,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阙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阙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一是铺叙手法的运用,而是叠字的运用。词人通过铺叙淡酒黄花梧桐 细雨等这些富有特征意义的景物,通过一组接一组的叠字连用(十四个叠字),把内心感情层层深入地渲染和烘托出来,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名家评论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略)……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茅映《词的》卷四: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陆云龙《词菁》卷二:连下叠字无迹,能手。字妙绝。

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眉批)才一斛,愁千斛,虽六斛明珠何以易之!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万树词律》卷十:用仄韵。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此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及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观其用上声、入声,如字、字、字、字、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气贯下也。后段第二、三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孙致弥《词鹄·凡例》:须戒重叠。字面前后相犯,虽绝妙好词,毕竟不妥,万不得已用之。如李易安《声声慢》,叠用三字,虽曰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况未能尽如易安之善运用。慎之是也。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其寻寻觅觅一首,《鹤林玉露》及《贵耳集》皆盛称之,惟海盐许篙庐谓其颇带伧气,可谓知言。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诗有一句三叠字者,吴融秋树》诗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连三字者,刘驾诗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有两句连三字者,白乐天诗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是也。有一句四叠字者,古诗行行重行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是也。有两句互叠字者,年年岁岁花常发,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也。有三联叠字者,古诗青青河畔草六句是也。有七联叠字者,昌黎《南上》诗延延离又属十四句是也。至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叠句,则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清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然如《》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转成笑柄。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二阕共十馀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且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张正夫此论甚陋。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又《云韶集》卷十:叠字体,后人效之者甚多,且有增至二十馀叠者。才气虽佳,终著痕迹,视易安风格远矣。字警。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梁启超所作批语:此词最得咽字诀,清真不及也;又: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二期)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首词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字。一开头就用连串的叠字,是为加强刻画她的百无聊赖的心情,从前人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创造。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的忧郁和惆怅。这些句子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因为词原来是唱的,要使人容易听得懂。刘体仁说这首词是本色当行,就是指它明白易懂而言。这首词借双声叠韵字来增强表达感情的效果,是从前词家不大用过的艺术于法。李清照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有真挚丰富的生活感情,又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她确实当得起婉约词派杰出作家的称号。她这首《声声慢》词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用双声叠韵啮齿叮泞的音调,来写她心中真挚深刻的感情,这是从欧(阳修)、秦(观)诸大家以来所不曾见过的一首突出的代表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沈祖棻宋词赏析》:此词之作,是由于心中有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从内心喷薄而出,虽有奇思妙语,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动人。陈廷焯《云韶集》说它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正因为并非刻意求工,一片神行才是可能的。但说此一句自然妥帖无斧凿痕,也还是属于技巧的问题。任何文艺技巧,如果不能够为其所表达的内容服务,即使不能说全无意义,其意义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它们的好处实质上还在于有层次,有深浅,能够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达词人所要表达的难达之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月版)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凄、惨、戚,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这首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如寻、清、凄、惨、戚等)。舌音十六字。全词九十七字,这两声字却多至五十七字。尤其到了末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恦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0月版)

朱靖华李清照词鉴赏·〈声声慢〉赏析》: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沾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齐鲁书社19864月版)

吴小如诗词札丛》: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北京出版社19889月版)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此词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开头三句,有层次地表现词人寻求、失望,因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突兀的开头,使词人的愁情第一次迸发出来,接着是比较平缓婉曲的借景抒情,以晚风、谈酒、归雁、黄花、梧桐、细雨,抒发种种愁情,到独自怎生得黑,感情渐趋强烈,最后一句则是将无边无际的愁情推向高峰,为全词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此词在语言上的成就历来为论者所赞赏。首先表现在叠字的运用上,开头三句全为叠字,却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妥帖地表现了词中的情和景,因此被誉为公孙大娘舞剑手情景婉绝绝唱。其次是口语的运用,如最难将息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浅俗之语入词,发清新之思,令人叹绝。(巴蜀书社198810月版)

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字,末尾始画龙点睛,以归结.而又谓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传,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无怪古人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冷庐杂识》卷五)。(岳麓书社19944月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313日~11555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