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2021-08-22 14:44:44)
标签:

杂谈

游览柏林老城
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城的西门,由威廉一世以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堡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Frederick William II;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为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取得的胜利,遂重建此门。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为此门顶端设计了青铜装饰雕像,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从西向东拍照的勃兰登堡门。我从此门进入老城游览。
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由朗汉斯设计,仿照了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深11米,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撑着平顶,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进了勃兰登堡门左转不远就是德国国会大厦,我在加入排队参观的行列之前给队伍拍照。
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最初为德意志帝国的议会。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在国会大厦宣告了共和国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迫害反对派的借口。二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45年4月30日,苏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屋顶,宣布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1990年10月3日德国人民在国会大厦前庆祝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届全德联邦议会确定柏林为统一德国的首都,国会大厦则被定为德国联邦议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爵士保留了大厦最初的建筑风格,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现已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大厦的观景平台。参观是免费的,历史厚重,景观难得。
1933年2月27日国会大厦失火, 这把火烧毁了圆顶,毁坏了议会全体会议大厅。从此开始直到二战结束,议会再也没有在这里举行过全体会议。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为修复国会大厦,德国政府举办了国际竞标,最终英国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爵士的方案中标。福斯特素以高技派风格著称于世。 1994年至1999年,福斯特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玻璃穹顶:其内为两座交错走向的螺旋式通道,裸露的全钢结构支撑,参观者可以通过它到达50米高的瞭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间,穹顶从内部照明,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侠姐请游人帮忙与大厦穹顶合影。
大厦穹顶内从顶端悬下一支漏斗状的柱子,下面就是议会全体会议大厅。“漏斗”上镶嵌着360块活动镜面,把阳光折射进议会大厅,从而降低照明能源消耗。同时,又为了不让直射的阳光晃眼,在玻璃圆顶的内侧安装了可移动的铝网,由电子计算机按照太阳的运动自动调控位置,其能源来自于国会大厦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中国驻德使馆正门,这是两德统一后迁址重建的新馆。我本想来此咨询当年我老爸任驻德参赞时的老馆的地址,但我没有提前联系,不知道使馆对外办公时间是8:00-12:00,此时已经1:40,只好拍照离去。我乘轻轨换车去亚历山大广场,换车时还出了差错,坐反了方向,好在车次多,每个车站都有会英语的服务员小姐姐,没有费太多时间就到了目的地。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位于亚历山大广场附近的电视塔,高368米,是柏林最高的建筑物,塔身顶端的圆球为钢架结构,圆球内共有七层。上面203米处的酒吧以及旋转餐厅观景台,它的直径为29米,可供200人同时用餐,餐厅自转一周,约需一个小时。 这里是我参观的最东景点,我从这开始一路步行,向西游览老城范围内的景观。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市政厅大楼和楼前广场的海神喷水池。
柏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07年(即元元贞十一年),1701年(即清康熙四十年)成为普鲁士的首都,柏林总面积约892平方千米,人口约363.4万。全市约有26.5%的面积是覆盖着花草、树林的绿色植被。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七名。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肩扛三叉戟的海神高踞喷泉顶端,海龟、鳄鱼、海蛇的口中喷射着水柱。水池边坐着海中女神。
柏林水资源充沛,不存在缺水问题,但为了保护好水环境,德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时还要求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并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开展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海中女神近景。
德国的雨水用途很广泛。除了 建造水景观(各种喷泉、池塘、运河)美化和改善环境外,净化处理后的雨水还被广泛用于冲刷厕所、洗涤衣服、浇灌花园草地、清洁道路、用作空调冷却水以及补充部分工业用水、等等。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市政厅对面的教堂及钟楼。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教堂墙外的马丁.路德(1483-1546即明成化十八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塑像,它表现了: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马丁手捧圣经,以《圣经》的权威对抗教皇权威的大无畏精神。
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德国宗教改革家。他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撰写《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宣称人们能直接读《圣经》获得神启。提倡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马克思(坐)和恩格斯(站立)大于真人的铜像。雕像后方是一面展示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浮雕墙。这是1977年, 雕塑家路德维希·恩格尔哈特(Ludwig Engelhardt)设计制作的。此处原来是一个人口密集的旧城区,介于河流与亚历山大广场 和市政厅街之间的一段 。二战中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建筑成为废墟。战后,废墟得到清理,原址上没有再新建建筑而是规划为 马克思-恩格斯广场(Marx-Engels-Forum)  绿地公园。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到博物馆岛了,上图为著名的老博物馆及馆前草坪和喷水池。其正面由18根爱奥尼亚式柱组成柱廊,有8根柱子宽的阶梯。阶梯两旁有两尊雕像,分别为东侧的“亚马逊女战士”(  Amazone,August Kiss作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和西侧的“屠狮者”(Albert Wolff作于1854~61年即清咸丰四年-十一年)。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此博物馆于1825年至1830年(即清道光五年-十年)建造,正面上方有金色字母“FRIDERICVS GVILHELMVS III. STVDIO ANTIQVITATIS OMNIGENAE ET ARTIVM LIBERALIVM MVSEVM CONSTITVIT MDCCCXXVIII”(拉丁语:于1828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建此博物馆 以资研究各种古物和自由艺术之用)。在此18根柱子上方对应有18只鹰。下图为楼顶细部。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简介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他不仅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又陆续建立了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
博物馆岛 的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极大破坏,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老博物馆展出的有古代 希腊,古罗马,古波斯 的大量文物珍品。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 老博物馆门前的屠狮者雕塑。
 岛上共有5座主要的博物馆,包括1, 佩加蒙博物馆(佩加蒙是约公元前200年间,小亚细亚一个王国的首都)、2,国家艺术画廊、3,新博物馆、4,老博物馆和5,波德博物馆。仅一年到此参观的游客就高达3百万。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老博物馆门前的亚马逊女战士雕塑。
1999年,柏林的博物馆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德国政府开始翻修柏林新博物馆,负责修缮的建筑师为戴维·奇珀尔菲尔德,总费用为2亿欧元。2009年3月5日,柏林新博物馆的修缮工程完成。10月1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国家艺术画廊、又称德国的老国家美术馆(ALTE NATIONALGALERIE)开馆于1876年即清光绪二年。1876年德国皇帝 威廉一世在位。( Wilhelm I,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  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是普鲁士王国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在位)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1871年1月18日加冕为德意志帝国史称第二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博物馆屋顶的艺术三女神, 她们分别手持雕刻锤、测绘工具、调色板吗?
国家艺术画廊是二战后,博物馆岛上的首个进行整体恢复的建筑。H G MERZ建筑师事务所自1993年到2001年完成博物馆的重新设计,安装了现代化的设施,并扩大了展区 。这所博物馆展出的是19世纪的雕塑和绘画。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国家艺术画廊,最开始建筑的目的是一个科学收藏馆,后来建成之后却成为了绘画的收藏馆。多次重修依然不减风姿。门前是腓特烈·威廉四世(1795年10月15日~1861年1月2日即清乾隆六十年-清咸丰十一年)的骑马铜像。他 在1814年十九岁即参加了对抗拿破仑军队的战斗。他热心建筑学,支持当时著名建筑家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的设计规划 1848年(即清道光二十八年)即欧洲革命期间,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门厅两侧各有一神话人物雕塑,另一个我没拍清晰。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国家艺术画廊内景。艺术气息焕然。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看,每个柱子都留有战争遗迹。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大教堂。德国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即清咸丰九年-民国三十年)于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下令拆毁原先的普鲁士王室的宫廷教堂,并由尤利乌斯·拉什多夫重新设计建造了带有文艺复兴式风格的柏林大教堂,作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宗)的大教堂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抗衡。这座教堂于1905年即清光绪三十一年建成。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大教堂的侧面。教堂可以容纳500人左右。地上建筑有4层,最高处高达114米。大教堂也位于博物馆岛。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大教堂的装饰细部。二战中大教堂被毁,现在所见为战后修复的,基本保持原貌,同时省略了很多繁复装饰。内景相当奢华,有通道到穹顶的观景台,还有巨大的管风琴不定期演奏。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这个文艺复兴式的建筑还在维修,建筑的名称没有查到,它也是在博物馆岛上的。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德国历史博物馆大门。这建筑曾是一个兵器库,1695年即康熙三十四年,弗里德里希三世为兵器库奠基,1730年即清雍正八年,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 在位时建成。 从1731年到1876年(清雍正九年-清光绪二年)普鲁士王国一直把它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器械库,1952年原东德政府将其改作为历史博物馆。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我进入博物馆的门厅,在左手边看到列宁塑像。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正面有一位古代妇女塑像。我在塑像右边看了很多图片和视频展示的历史地图,还有一个人类发展历史的灯箱展示,从远古至现代的发展变化,完全用图形来展示古人的演化和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以及现代人口的增长等。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大厅里还陈列了一个脚踏式铸币机,前面的小展柜里是历代铸造的金属货币。窗外可以看见古老的大炮。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洪堡大学大门,洪堡大学创办于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当时名为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名人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柏林洪堡大学创立者威廉·冯·洪堡的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即清乾隆三十四年-清咸丰九年)塑像,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涉猎科目很广,特别是生物学地质学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洪堡大学大楼前的亥姆霍兹(1821-1894即清道光元年-清光绪二十年)的塑像。他是德国生物物理学家、数学家。“能量守恒定律”的创立者。在生理学、光学、电动力学、数学、热力学等领域中均有重大贡献。
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是柏林大学,历史上曾产生57个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亥姆霍兹、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格林、叔本华、谢林、 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威廉·冯·洪堡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即清乾隆三十二年-清道光十五年)塑像。威廉·冯·洪堡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语言学者及外交官。 洪堡腓特烈·威廉三世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即清嘉庆二年-道光二十年)的口号是:“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腓特烈 二世骑马铜像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又译作弗里德里希二世,后世尊称其为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位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即清乾隆五年-五十一年),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 他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他大规模发展军力、扩张领土,使普鲁士国力迅速提升,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菩提树大街 ,从勃兰登堡门向东,到称做马克思-恩格斯桥的宫桥,长1475米,宽60米。大街人行道两旁和中央的安全岛上,排排栗树和四季常绿的菩提树婆娑成行,微风吹来,婀娜多姿,一派浪漫风情,整条大道如诗如画,菩提树大街闻名遐迩。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下议院大厦前的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男爵(1757年 -1831年即清乾隆二十一年-道光十一年)塑像。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即清乾隆三十五年-清道光二十年) 于1806年10月即清嘉庆十一年, 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 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 并赔款1.3亿法郎。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 ;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13-1814年终将拿破仑打败,收复了领土。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二战后州议会被炸毁的照片。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街区二战后照片,侠姐摄于州议会的图片展览板。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大厦门口标牌,1899-1934年的普鲁士州议会。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大厦门口标牌,柏林下议院大厦。黑熊应是柏林城徽。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议会大厦的门厅。我进入参观时,游人很少。看到了各国议会赠送的礼品,看到有北京和西安赠送的礼品。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进入二楼的宽大楼梯,左侧的展板就是展示柏林战后重建的一系列展板之一。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1806年10月23日即清嘉庆十一年,法国军队穿过勃莱登堡门进入柏林。 门上女神及战车被拿破仑下令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即清嘉庆十九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为此,德国著名雕家申克尔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在女神的月桂花环中。从此,和平女神被改称为胜利女神
1945年5月苏军正是穿过此门攻入柏林,攻克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国会大厦,宣告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现在是从东向西看,这尊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希腊神话中的尼刻,罗马神话中的维多利亚)铜制雕塑的原作于二战被炸毁,现在看到的是复原重制的。女神 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方的柏林城内,右手手持带有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着一只展翅的鹫鹰戴着普鲁士的皇冠 。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的现代建筑一瞥。柏林的普鲁士王宫在二战后被拆除,历史车轮的前进无人可挡。
侠姐游记-欧游照片之十三
上图为柏林繁忙的街道,图中有一个 S 标志,这是轻轨车站的标志。柏林有 轻轨和地铁两个轨道公交 系统,U 标志是地铁车站之标志,轻轨车站是 S 标志。我的免费票只能乘 S 系统的轻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