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内梁国公墓之谜?

标签:
文化旅游 |
洛阳白马寺内的大唐梁国公墓埋的是何人?
武则天下令处死薛怀义。
据《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三》记载:
“怀义后厌入宫中,多居白马寺,刺血画大像,选有膂力白丁度为僧,数满千人。
侍御史周矩疑其奸,奏请劾之,不许。固请之,则天曰:“卿且退,朕即令去。”
矩至台,薛师亦至,乘马蹋阶而下,便坦腹于床。矩召台吏,将按之,遽乘马而去。
矩具以闻,则天曰:“此道人风病,不可苦问。所度僧任卿勘当。”矩按之,穷其
状以闻,诸僧悉配远州。迁矩天官员外郎,竟为薛师所构,下狱,免官。
后有御医沈南璆得幸,薛师恩渐衰,恨怒颇甚。证圣中,乃焚明
堂、天堂,并为灰烬,则天愧而隐之,又令怀义充使督作。乃于明堂下置九州鼎,铸铜为十二属形象,置于本辰位,皆高一丈,怀义率人作号头安置之。
其后益骄倨,则天恶之,令太平公主择膂力妇人数十,密防虑之。人有发其阴 谋
者,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令壮士缚而缢杀之,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其侍者僧徒, 皆流
窜远恶处。”
附图:
附录资料:
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7/0910/55843507_1
1984年,洛阳学者苏健等考察施拓,刊布资料,研究碑文,将东碑定为狄仁杰同族曾孙狄兼谟碑,但不能令人信服。按葬俗,兼谟为知逊之曾玄孙辈,二碑不能并列。
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7/0910/55843507_3
碑身风化破损严重
“双碑凹”与狄仁杰
20世纪90年代,紧挨双碑凹的邙山上屯村出土了唐代官吏、狄仁杰曾侄孙狄兼谟墓志,此碑由唐代翰林学士令狐绹撰文,详述了狄兼谟生平行事,并证实了武亿和黄易的判断。该墓志出土地及所记葬地说明其曾叔祖梁国公狄仁杰的墓域也在今孟津县翟泉村北的双碑凹,从而纠正了在洛阳白马寺之误。
狄兼谟为官亦以忠耿名,颇具家风。墓志青石质,边长0.94米,厚0.18米,楷书43行,满行45字,表面局部风化,残泐(lè)约200字,仍存1400余字。碑文载唐宣宗某年“天水狄公(狄兼谟)薨于洛师履道里之私第,享年七十三”。接着说狄姓“其先周之后也。成王少子孝伯,封于狄城,因而命氏焉。秦并天下,囗囗(字缺失)陇西,为秦州之强家大姓。至后秦建国天水,狄伯支为佐命之臣,晋史称曰名将子孙,今为天水人”。从这里可知,太原并非狄仁杰真正的祖籍,天水才是正宗。碑文还记载狄兼谟“曾祖仁续,皇潞州长子县令。祖光友,洺州长史,赠怀州刺史”。这里的“曾祖仁续”,即狄仁杰的哥哥狄仁续。
碑文对狄仁杰的记述是:“曾叔祖囗囗囗辅梁,文惠公仁杰,天锡大忠,独遏鸣牝,续皇纲于既绝,复明辟于已废,振耀今古,联辉囗书。”对狄仁杰高度褒奖,并引以为傲。最重要的是,此墓志记载狄兼谟“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镛乡双洛村,祔梁公之茔”。
所谓“祔”是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也就是说狄兼谟的神位是附于狄仁杰墓茔之旁。这也符合唐宋时期洛阳一带高门大第的丧葬特征,比如李德裕家族、姚崇家族、范仲淹家族、吴越王钱俶家族等,均为长幼有序合族聚葬,一个家族墓埋好多代人。
所谓金镛乡,即汉代金镛城遗址周围,历史上曾设立过金镛乡,双碑凹正处在金镛城遗址范围。此外,翟泉村有吕氏自唐迁居洛阳,原有一通古碑记述吕氏有两个宋代祖先就葬于狄梁公神道碑之畔。由此,可以大体确认:狄仁杰最后的归宿就在双碑凹。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2021元旦,伊川自豪!
后一篇:2021辛丑牛年初一在石龍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