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收季节,想起父亲的“子女求学账”

(2010-10-12 22:11:03)
标签:

教育

分类: 评论随笔

秋收季节,想起父亲的“子女求学账”


2010年09月18日 来源: 新京报 
 
一个普通的“子女培养成本核算表”,却在无意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成本或教育价值的大讨论。

 

不可否认,“教育收费”问题在中国已经是一根牵动千家万户的敏感神经。新京报本期“京报调查”的结果显示,对这个“子女培养成本核算表”触动很深的网友达83.9%,略有感触的网友11.9%,毫无感觉者只有4.2%。

值得深思的是另外两组看似“矛盾”的数据,有83.4%的网友认为“子女培养成本”的费用“非常高,超出能力”,认为“教育收益”和“培养成本”不对等,“成本远高于收益”的网友只有45.4%。

 

认为“成本高”的网友超过八成,认为“成本高于收益”的不足五成,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有两个问题是被网友“拧”在一起的,一个是“教育成本”,一个是“教育效益”。

 

就“教育成本”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代价,但是,对于教育这个“公共品”,甚至可以说是“必需品”来说,是不是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

 

就“教育效益”来说,效益有远近之分,并非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值了,反之,就是“赔本”,或者“不合算”。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功效很多时候并非立竿见影,甚至要到下一代或更远才能体现出。这或许是面临“教育收益”和“培养成本”的权衡时,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均衡的投票:45.4%的网友认为“成本远高于收益”,39.6%的网友认为“基本对等”,还有15.0%的网友认为“收益远大于成本”。

 

但是,普通家庭对教育的考量很简单,一般而言,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教育质量”,就是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一个是“就业质量”,就是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当子女抛弃了“毕业证”就无法证明自身时,当子女毕业之后还在“啃老”时,上述数据背后的民意心态就不难理解了。一言概之,家庭重视教育绝不意味着子女培养成本必然高企,乃至丝毫不计收益,甚至出现负收益。

 

在这里,笔者愿意列举另外一种“子女培养成本核算表”。

 

在不少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相当于“砸锅卖铁”。笔者读大学时,父亲曾用另一种方法算过账,按读大学一年学费5000元,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费用,一年至少一万元。而在农村老家,每个家庭平均有4亩地(人均一亩,按家庭人口累加),收成好的话,每亩地一年能产小麦1000斤,玉米800斤,而即便是按现在的价格,每斤小麦也不足1元,每斤玉米刚好一元,总共收入不足7000元。除去化肥、种子、灌溉等费用,再加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农村家庭辛苦两年,还不够供应一个孩子读一年大学。此外,这还不包括机会成本。

 

邻近乡镇,经常会流传一些新闻,谁谁家的孩子读了几年大学,全家从“小康”跌入“赤贫”,或者是,谁谁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以至于,对不少家庭而言,让孩子“义务教育”结束就直接就业打工,成了这个“入不敷出”账本面前的理性选择,并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年,尽管“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一直未被有些职能部门认可,但这并不妨碍教育成为“蛋糕”,不妨碍教育被赋予更多的经济学意义,而问题却在于,普通家庭和民众无选择地成为这个蛋糕的“制造者”。

 

□高地(媒体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