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讲堂》为“中国小品文大王”黄小平的第19部文集,是其小品文“字、词、句、文、讲”五大体系中的讲座传播体系(“讲”),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被称为一本让人越读越聪明的书。
第二讲、自知智慧
作者:黄小平
21、自知,是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水仙在未开花时,从外形来看,和蒜长得很像,难以分辨,所以才有了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
把水仙和蒜放在一起,贵重的,当然是水仙。而水仙与蒜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水仙花了,它是水仙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水仙最值钱的地方。
一棵水仙,如果放弃了开花,放弃了自己最本质的特征,那就是自降了身价,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蒜了。
而世间偏偏有些生命,甚至有些高贵的生命——人,他们“水仙不开花”,未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未能看到自己的可贵之处,不是去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征,而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模仿别人,放着自己“水仙”不做,却去“装蒜”,结果丢失了自我,丢失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哪怕你是高贵的水仙,“装蒜”装出来的,不是优秀,不是出类拔萃,而是自我价值的贬低和别人的嘲讽。
从水仙“装蒜”再想到酸梅。假如你是一颗酸梅,见甜枣是甜的,便羡慕起来,把自己也长成甜的,对酸梅来说,那绝不是什么好事,而是酸梅悲剧的开始。一颗甜的酸梅,只会因失去酸的本性,而掉价,而被人看轻,失去人们的好感和青睐。
假如你是一颗酸梅,就要酸的地道、酸的带劲、酸的够味,酸出酸梅最纯正的本性。万事万物,最大的失去,最大的贬值,莫过于失去了本性,丢失了本我。
22、自知,是知道自己的潜力所在
人的潜力的存在,说明人是有本能的,是有先天就有的能力的,只是平常处于休眠处态,没被唤醒,不被人们感知和发现。那么如何唤醒一个人的本能呢?
多走出去,走进大自然。让心灵与大自然的山与水、花与草、云与雾、光与影相互浸润、交融和激荡,那触碰产生的火花,就是本能所在,潜力所在。
多读书,多与文字交流。让文字的光芒与思想照亮内心,让内心光明,达到“自知者明”的境界,不断去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在比较鉴别中找到自己的本能,发现自己的潜力。
多试多干,用实践去检验。多做事、多干活,敢闯敢试,敢于实践,什么事做得顺其自然、得心应手、兴越盎然,就是本能所在、潜力所在。一个人的兴趣在哪,优点和长处在哪,那么他的本能就在哪,潜力就在哪。
人既然有先天就有的能力,有本能所在,有潜力所在,那就去发现它、激发它、开发它、使用它,只有做自己本能所在、潜力所在的事,在这个繁杂而拥挤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3、自知,是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我与一位哲学家谈到真相这个话题。哲学家说,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比如,别人吹捧你,你以为了,别人诋毁你,你以为了,那你就被骗了;再比如,你成功了,你以为了,你失败了,你以为了,那你就输了。
我说,那么别人说的话都不能相信了吗?哲学家说,不是不能相信,而是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审视,形成自己的认知,作出自己的分析和研判,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以为什么,听任别人的摆布,成为别人摆布下的牺牲品。
我又问,如果成功或失败既成事实,难道我们就不相信事实了吗?哲学家说,不是不相信事实,而是所有的事实都不是结果,而只是一个过程,就如月圆不是结果,只是走向月缺的一个过程,就如花谢不是结果,而是孕育果实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在成功或失败中,以为这就是最后的结果,那么他就会在成功中骄傲自满而失败,在失败中灰心气馁而绝望,而成为成功或失败的牺牲品。
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你以为”的世界,而是一个需用清醒理智的头脑来审视的世界,一个需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观察的世界。用哲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哲学家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深远得多和深刻得多。
24、自知,是知道认知的局限性
认识事物,人是有局限性,这主要来自时间和空间。
先说时间。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说,一种虫子如果它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知道的,它想象不出来那个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人的认知,是受时间局限的,只有经历过寒暑的人,才能感知其冷暖,只有看过黄昏的夕阳,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体会和感受。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其认知是不同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之所以有代沟,有着思想和观念上的不同,就是因为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老年这个阶段,对老年人的所思所想,也就无从感同身受。
再说空间。人的认知也是受空间局限的,“地心说”之所以统治人类思想上千年,就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不能“跳”出地球看地球,未能看到地球之外更大的空间和世界,以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着地球在转。
人的眼界和思维,受空间层次、高低、宽窄的影响而影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就是人的空间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否则,就越狭窄。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有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开阔视野,打开眼界,打破时空局限,做到知行合一,才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25、自知,是知道知错才能改错
照镜子的一大功能,就是照见自己哪里还存在瑕疵和不足,以便及时修正。比如见头发零乱了,便及时梳理齐整,见脸上有污点,便及时擦掉,见妆画浓了,便及时涂淡,见衣裤搭配不协调,便再重新搭配。
照镜子照见自己的瑕疵,照见自己的不足,自己会二话不说,心甘情愿地立马进行改正。但若是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时,我们往往难以接受,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为什么有如此反差呢?那是因为,这些缺点和错误,只是别人看见了,而我们自己却没有看见,是自己不知错。不知错,也就无从改错,改错,是从知错开始的。
生活中,多照照镜子,对于身体上的一些瑕疵和不足,我们可以多发现一些,多改正一些。我们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是因为我们少照了心灵这面镜子,少照了别人这面镜子,对自己的错误底数不清,心中无数。人生中,也要多照照镜子,多照照自己心灵的镜子,进行自省反思;多以人为镜,多借助别人这面镜子照照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有知错了,才会自愿去改错。(摘自黄小平《智慧讲堂》,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
黄小平《智慧讲堂》连载(16)
《智慧讲堂》为“中国小品文大王”黄小平的第19部文集,是其小品文“字、词、句、文、讲”五大体系中的讲座传播体系(“讲”),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被称为一本让人越读越聪明的书。
第二讲、自知智慧
作者:黄小平
21、自知,是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水仙在未开花时,从外形来看,和蒜长得很像,难以分辨,所以才有了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
把水仙和蒜放在一起,贵重的,当然是水仙。而水仙与蒜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水仙花了,它是水仙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水仙最值钱的地方。
一棵水仙,如果放弃了开花,放弃了自己最本质的特征,那就是自降了身价,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蒜了。
而世间偏偏有些生命,甚至有些高贵的生命——人,他们“水仙不开花”,未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未能看到自己的可贵之处,不是去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征,而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模仿别人,放着自己“水仙”不做,却去“装蒜”,结果丢失了自我,丢失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哪怕你是高贵的水仙,“装蒜”装出来的,不是优秀,不是出类拔萃,而是自我价值的贬低和别人的嘲讽。
从水仙“装蒜”再想到酸梅。假如你是一颗酸梅,见甜枣是甜的,便羡慕起来,把自己也长成甜的,对酸梅来说,那绝不是什么好事,而是酸梅悲剧的开始。一颗甜的酸梅,只会因失去酸的本性,而掉价,而被人看轻,失去人们的好感和青睐。
假如你是一颗酸梅,就要酸的地道、酸的带劲、酸的够味,酸出酸梅最纯正的本性。万事万物,最大的失去,最大的贬值,莫过于失去了本性,丢失了本我。
22、自知,是知道自己的潜力所在
人的潜力的存在,说明人是有本能的,是有先天就有的能力的,只是平常处于休眠处态,没被唤醒,不被人们感知和发现。那么如何唤醒一个人的本能呢?
多走出去,走进大自然。让心灵与大自然的山与水、花与草、云与雾、光与影相互浸润、交融和激荡,那触碰产生的火花,就是本能所在,潜力所在。
多读书,多与文字交流。让文字的光芒与思想照亮内心,让内心光明,达到“自知者明”的境界,不断去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在比较鉴别中找到自己的本能,发现自己的潜力。
多试多干,用实践去检验。多做事、多干活,敢闯敢试,敢于实践,什么事做得顺其自然、得心应手、兴越盎然,就是本能所在、潜力所在。一个人的兴趣在哪,优点和长处在哪,那么他的本能就在哪,潜力就在哪。
人既然有先天就有的能力,有本能所在,有潜力所在,那就去发现它、激发它、开发它、使用它,只有做自己本能所在、潜力所在的事,在这个繁杂而拥挤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3、自知,是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我与一位哲学家谈到真相这个话题。哲学家说,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比如,别人吹捧你,你以为了,别人诋毁你,你以为了,那你就被骗了;再比如,你成功了,你以为了,你失败了,你以为了,那你就输了。
我说,那么别人说的话都不能相信了吗?哲学家说,不是不能相信,而是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审视,形成自己的认知,作出自己的分析和研判,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以为什么,听任别人的摆布,成为别人摆布下的牺牲品。
我又问,如果成功或失败既成事实,难道我们就不相信事实了吗?哲学家说,不是不相信事实,而是所有的事实都不是结果,而只是一个过程,就如月圆不是结果,只是走向月缺的一个过程,就如花谢不是结果,而是孕育果实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在成功或失败中,以为这就是最后的结果,那么他就会在成功中骄傲自满而失败,在失败中灰心气馁而绝望,而成为成功或失败的牺牲品。
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你以为”的世界,而是一个需用清醒理智的头脑来审视的世界,一个需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观察的世界。用哲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哲学家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深远得多和深刻得多。
24、自知,是知道认知的局限性
认识事物,人是有局限性,这主要来自时间和空间。
先说时间。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说,一种虫子如果它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知道的,它想象不出来那个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人的认知,是受时间局限的,只有经历过寒暑的人,才能感知其冷暖,只有看过黄昏的夕阳,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体会和感受。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其认知是不同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之所以有代沟,有着思想和观念上的不同,就是因为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老年这个阶段,对老年人的所思所想,也就无从感同身受。
再说空间。人的认知也是受空间局限的,“地心说”之所以统治人类思想上千年,就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不能“跳”出地球看地球,未能看到地球之外更大的空间和世界,以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着地球在转。
人的眼界和思维,受空间层次、高低、宽窄的影响而影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就是人的空间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否则,就越狭窄。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有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开阔视野,打开眼界,打破时空局限,做到知行合一,才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25、自知,是知道知错才能改错
照镜子的一大功能,就是照见自己哪里还存在瑕疵和不足,以便及时修正。比如见头发零乱了,便及时梳理齐整,见脸上有污点,便及时擦掉,见妆画浓了,便及时涂淡,见衣裤搭配不协调,便再重新搭配。
照镜子照见自己的瑕疵,照见自己的不足,自己会二话不说,心甘情愿地立马进行改正。但若是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时,我们往往难以接受,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为什么有如此反差呢?那是因为,这些缺点和错误,只是别人看见了,而我们自己却没有看见,是自己不知错。不知错,也就无从改错,改错,是从知错开始的。
生活中,多照照镜子,对于身体上的一些瑕疵和不足,我们可以多发现一些,多改正一些。我们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是因为我们少照了心灵这面镜子,少照了别人这面镜子,对自己的错误底数不清,心中无数。人生中,也要多照照镜子,多照照自己心灵的镜子,进行自省反思;多以人为镜,多借助别人这面镜子照照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有知错了,才会自愿去改错。(摘自黄小平《智慧讲堂》,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