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平《智慧讲堂》连载(4)

2025-10-28 05:21:12

《智慧讲堂》为“中国小品文大王”黄小平的第19部文集,是其小品文“字、词、句、文、讲”五大体系中的讲座传播体系(“讲”),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被称为一本让人越读越聪明的书。

第一讲、辩证智慧

作者:黄小平

11、上帝关上一扇门,那是在为你打开一扇窗

医学研究者发现,患心瓣堵塞症的患者,心脏奇迹地增大,好像是在努力应付心脏所带来的缺陷;肾病患者摘去了左肾,那么他的右肾的生命力在术后往往十分强盛。

于是,医学研究者得出这样一条规律:一个人一旦身体上有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种弥补的机理与心理。

我觉得,这条“弥补定律”不但适用于身体,而且还适用于人生。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给苦难不幸中的人们弥补着什么:它给贫穷者一颗不甘贫穷的心,给卑微者一颗高贵的灵魂,给不幸者一分特别的恩宠,给受挫者一分执著的追求,给失败者一分额外的收获。

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经历不幸的人们,当你面带微笑看向远方,你一定会看到“上帝”为你开启的那扇幸运之窗、希望之窗、光明之窗。

12、享受是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读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读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刚爬上陡峭的山峰,坐在山顶休息片刻,自会觉得无比惬意;但如果要一直坐下去,他还会觉得快活吗?

爬上陡峭的山峰,那是经过长途跋涉辛劳付出的成果。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你可以享受一阵子。享受一阵子,那是享受,如果一直这样享受下去,那便不是享受了,而成为了一种痛苦和折磨。

人生经过千辛万苦获得的成果,也只能享受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否则,成果带给你的不是福、而是祸,不是享受、而是折磨。

有了成果,享受一阵子就够了,之后,你还得去经历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去获得新的成果。

13、是黑暗,让我们看到了光

如果我问你,黑暗中能看见什么?你一定会说,除了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但我告诉你的是,黑暗中我们能看见光亮。

只要你静下心来,在黑暗中静静地呆上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四周渐渐泛起了星星点点如豆的光亮,就如在夜晚,天黑下来,天幕上就有了星星的光亮。

也许你会说,你说的黑暗,是黑的没有一点光亮,是漆黑一团,是伸手不见五指,在这样的黑暗里,还能看见光亮吗?我依然告诉你,在你所说的黑暗里,我们照样可以看见光亮。因为黑暗不会老呆在一个地方,地球是转动的,夜再长,黎明也会到来,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耐心地等待,就能等来黑暗的消散,光明的到来。

在人生的黑暗期,我们可以把黑暗当作人生的一次机会,去寻找光亮,去发现希望;我们可以把黑暗当作人生的一次考验,考验我们的意志和定力,让我们在黑暗中坚持,一直坚持到云开天日,光明普照。

14、暂时的停靠,是为了更好地行走

在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停”这个字,即“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所以,“亭”是供人们停顿、歇脚和休息的地方。

而驿道,是用来让人们赶路的,而亭子却是供人们停下来歇脚的地方。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这不是有碍于人们赶路吗?

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形象的体现。

15、不做后悔,不如做了后悔

人生很多时候,会处于两难境地,比如,面对一件事,选择做可能后悔,选择不做也可能后悔,那么是选择做好还是选择不做好呢?

在我看来,选择做好。为什么呢?

选择不做,这件事也就永远错过了,是无法弥补的,给我们留下的伤、留下的痛、留下的悔,是终生的,是一种终生的悔恨。

而选择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件事做对了,做成功了,这样的话,不但不会后悔,反而会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做了这件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把事情做错了,做砸了,做后才知后悔,这事当初就不该去做。

但事情做了后悔,毕竟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汲取了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的后悔,反倒可以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少犯错误,少摔跟头,少做后悔的事。做了后悔,是把事做正确的开始。

“悔”字,由一个竖“心”旁和“每”组成,说明后悔的事,“每”个人“心”里都有。既然后悔的事无法避免,那么不做后悔,不如做了后悔,况且做了后悔,那后悔还可以化作人生的经验和财富。一件事,做了,才有望成功,不做,永远与成功无缘。

16、不成熟,才会长大

果树上的果子,在不断地长大,那么果子长大到什么时候就不再长大了呢?那就是果子长大到成熟的时候。果子只有在不成熟的时候,才会一直长大。

成长中的孩子,个头在不断地长大,那么个头长大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长大呢?也是在个头长大到成熟的时候。只有个头还不成熟的孩子,个头才会有长大的机会。

树上的果子,孩子的个头,都属于物质的生命,物质的生命都有成熟期,一旦成熟了,就不再生长了,不再长大了。但对于人来说,还有一个生命,那就是精神的生命,比如一个人的心智。一个人的心智也是有成熟期的,同样一旦成熟也就不再生长。

什么样的人心智容易停止生长呢?就是那些好为人师、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心智够成熟了,所以也就不求上进。只有那些谦虚、永不自满的人,他们才会像一个好学的孩子,有着无限上升和进步的空间,才会在不成熟中不断地生长,不断地长大,而成为一个智慧的巨人。(摘自黄小平《智慧讲堂》,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