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随感
文/黄小平
很多人见我是写小品文的,便问我什么是小品文?有的还附上一句,是不是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演的那些小品就是小品文呢?
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各种形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文和精短散文等相当,它具有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幽默风趣、思想深刻等特点。那么舞台上演的小品,其台词算不算小品文?当然也算小品文,属于幽默或讽刺小品文,通过幽默或讽刺,揭示深刻的社会道理、生活道理和人生道理。
其实,从小品文字面上去诠释,更能形象通俗地理解什么是小品文。在我看来,“小品文”中的“小”字,它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篇幅上的“小”,大多是几百字、千把字一篇;二是内容上的“小”,那就是内容要精练,不可拖泥带水;三是意义上的“小”,写的是小事物、小物件、小人物,但却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再看“小品文”中的“品”字,便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有“品”味,文章要有趣味,有可读性;二是有“品”质,文章不可粗制滥造,要有质量,要弘扬正能量,是文章中的上品。
小品文的定义,以及小品文的“小”字,给了我如下启示:不要小看“小”,“小”可以做出大文章,做出大天地,你看拔尖的“尖”字,上端不就是一个“小”字吗?说明一个人要做出拔尖的成绩,做到出类拔萃,无不都是从“小”处着手。
要讲我写小品文,得从我读中学时讲起,那时我特别喜欢数学,当时数学家陈景闰的励志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我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和奋斗也能成为一位数学家。当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般,作文也是一般化。高考那年,我的数学成绩考了118分,当年高考数学是120分的试卷,离满分只差2分,而语文成绩却不理想,因为我读的是文科,后来我上了一所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就是在大学读中文系的第一年,我还想着从中文系转入数学系。
第二年,来了一位新的班主任,重新给我们学生编排了座位,阴差阳错,我被调换跟一个女同学坐同桌,这位女同桌人长得漂亮,也很有才气,她喜欢写诗,在学校成立了一个远航诗社。要知道,在80年代,写诗的人特别多,诗人、作家也特别吃香,特别受人仰慕,当时涌现了北岛、舒婷等一大批朦胧派诗人,也许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受我那位女同桌的影响,毕竟她人长得漂亮,诗也写得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此我也从热爱数学转向热爱诗歌,而走向了业余写作之路。
这段经历给了我什么启迪呢?那就是:人不是孤立的,不是一座孤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只要期间有一点微妙的变化,都会改变你人生的方向和走向,使你的人生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如果我不与那位女同学同桌,就不会喜欢写作,就不会走上写作之路,那么我的人生可能走的又是另一种道路。谁说命运完全由自己掌握呢?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你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身边的环境,它们是组成你命运的一部分。
受爱诗的影响,我开始狂热地写诗,多的时候,一天写几首,一直从1985年一直写到2001年,整整写了17年,其间曾北上北京、内蒙,南下武汉、海口,拜访名人名家。虽然地方到了不少,名人名家也拜访了不少,诗更写了不少,但写的多,发的很少,只是在当时四川的《星星》诗刊和河北的《诗神》发了一些零星的短诗。
我写诗的最后结果,不仅是事倍功半,而且自己也弄得神经衰弱,得不偿失,这也许正是自己对诗过于狂热,功利性过于强烈,写诗就想发表,就想出人头地,就想成名成家。凡事都不能太过,一旦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走向它的反面,正如真诚过了,就成了虚伪;聪明过了,就成了狡猾;认真过了,就成了刻板;真理过了,就成了谬误。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适合写诗?这个时候,我阅读了一些哲理短文,时时有感而发,写上几篇。渐渐地,我爱上了写哲理短文,并且感到写得得心应手,灵感就像火花一样啪啪啪地闪现。我想,我是找到自己的拿手好戏了,于是从2002年开始,我正式改写小品文。
从写诗改写小品文给我的启示是:做事情,不是光凭一腔热情就够了,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特长所在,不是自己的天赋所在,就是再有热情,也是枉然。所以一个人做事情,找到自己的长处最重要。
从我改写小品文开始,才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向,找到了自己的趣味所在,也找到了自己的特长所在,于是一写不可收拾,一直写到现在,已有23个年头了。我想,我一定还会继续写下去,一直写一辈子。
写小品文的这二十多年,我只写小品文,不写别的文体,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贪多求全的结果不是得,而是失。二十多年来,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书写作,每天坚持日均写2篇小品文,从未间断。积少成多,到目前为止,已写小品文16000余篇,出版文集17部(纸质书13部,电子书4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或播报,共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转载9000多篇次,并选入100多种文选文集,众多作品被选入中小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和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从2013年开始,有些媒体和报刊给了我一个“中国小品文大王”的称号,仅2013年这一年,我在各大纸质报刊发表转载文章达740多篇次。
我在这里之所以重点谈到我写小品文的情况,目的是向大家传递三个观点。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任何一件事,要做出一点成绩:一要专心。专注一件事,不三心二意,一心一意做好你心中要做的事;二要吃苦。“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不受冰冻雪压之苦,就不会有那浓郁的花香,人不吃起早贪黑之苦,就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三是坚持。做一件事,难的不是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对这件事的坚持,若要你在某一天早上5点起床,也许并不难,但若要你一天天、一年年每天5点起床可能就难了。坚持,是对一个人耐力、毅力和意志力的检验。
其间,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要每天早上5点起床写作呢?我说,因为很多人不能每天坚持5点起床写作。问我的人说,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说,这意味着,我每天坚持5点起床读书写作,就能把自己和很多人区别开来。
不仅是写作,有很多事情只要你坚持下去,慢慢地,你就能和别人形成区别。能让你区别于人的,最终是你的坚持。
这个早起写作的习惯,我一直坚持了30余年。但有一天早上,贪睡,心想:不就是一个早上赖床吗,明天补回来就是了。这一天早上,我没有起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懒觉。可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这个想法,又睡了一个懒觉。这一间断就是半个月,半个月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觉悟过来,心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咬咬牙,把这个坚持了30年的习惯好不容易“拾”了回来。
人是有惰性的,也是有惯性的,就像一辆车子,启动的时候最耗油,因为启动的时候最费力,但开动之后,就不那么耗油了,因为开动之后车子有了前进的速度,有了前进的惯性,那前进的惯性会带动着车子向前行驶。人也一样,往往是万事开头难,就像一辆刚开始启动的车子,最“费油”、最费力,但开头开好了,事情做起来就顺当了,不是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吗?
事情开头了,就要趁着“惯性”一鼓作气地做下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中途“熄火”,便会事倍功半,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只有乘胜前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有的人看来,写作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曾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写作?这一问让我想起了在沙堆上玩沙子的孩子,便问,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玩沙子呢?问我的人说,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说,为什么孩子们偏爱玩沙子呢?那是因为沙子可以任意改变它的形状,是沙子的“可塑性”为孩子们的创造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孩子们由此可以按照他们心中的想象,用沙子创造出不同的图案、不同的城堡、不同的山川和河流,是沙子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创造的平台,是创造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这也就是孩子们喜欢玩沙子的原因。最后我说,写作也是创造,这就是写作为什么又称创作的原因,一个文字就好像一粒沙子,通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哲理。是写作无限的创造性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这也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对写作感到索然无味,那就别去写作,勉强为之,只能是徒劳无功,因为写作也是创作也是创造,而创造能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失去乐趣的写作,不能称其为写作。
人们为什么喜欢玩?因为玩能给人带来开心,带来快乐。我觉得,作为一个写手,也要用“玩”的心态去写作。但很多写手,在写作过程中,目的性太强,他们强烈的目的把写作的乐趣吞噬殆尽。写作不是为了做苦行僧,奔着受苦去写作。但太多的写手们却不懂这个理,从一开始写作,去直奔目的去的。有的人写作,是为了扬名,他们把自己关在屋里苦熬,巴巴地想着自己“熬”出一部旷世奇作,好一炮打响,一夜走红,结果把自己“熬”得茶饭不思、骨瘦如柴,不食人间烟火。有的人写作,是为了成“家”。他们连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作家,于是疯狂地去加入各种各样、各个层级的作家协会,以为自己加入了作家协会就是名副其实的作家了。但加入作家协会是要发表作品的,于是有的为了发表作品,不惜花钱去买发表,有的为了出版专著,赔上五、六万元,换上1000本的自销书,销不出去,就一本本白白地送人,以期在别人眼里博得一个有个人专著作家的虚名。然后,经过苦心经营花钱发表文章、出书,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加入了一个什么作家协会。但作家协会又能给人带来什么呢?有的所谓会员一年到头,甚至参加不了一个作家协会的会,听不到一句问询的话。这样的作家协会,不参加也罢。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你可以用自己是某某作家协会会员的名片到处去唬人,以炫耀自己跻身于正规作家的行列,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了。
还有的人写作,纯是为了赚银子,一个晚上就空穴来风地虚拟出几万字,饿了就用方便面充饥,因为时间就是银子,弄得昼夜颠倒、身心疲惫、肌体衰退,像一台发疯旋转的机器,管它安全不安全、质量不质量,只要能赚钱就行,一部几十万字的所谓鸿篇巨作,个把月就大功告成。
写作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写作本身不苦,只是有的人自己把自己弄苦了。还是让写作回归到它的本真上来吧,快乐地去写作,抱着“玩”的心态去写作,抛掉虚荣、贪婪和狂躁,怀一颗清心、蓄一腔静气、把一盏清欢,在写作中愉悦性灵,陶冶情操,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干净,才会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
反思自己30多年的写作之路,也常常犯这样的毛病,大部分时间,还是把写作的路走岔了、走偏了,现在是该回到写作的正道上来、回到写作真正的本义上来的时候了。
想起30多年前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一开写就拼着命写,每天写上好几篇,然后就是大量地投稿,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自己的名字和文章见诸报刊。等发表了一些作品,又想着成名成家,一边不断地出版个人作品专集,一出版就是十多集,一边大搞个人作品专题研讨会,请名家名流题词、评论,以期扩大自己的声名和影响。后来一些报刊和网络称自己为“中国小品文大王”,一见这个称谓,好是享用,更是欣欣然、飘飘然,昏头昏脑,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小品文写作真的到了一个顶端水平。
记得读一本科普方面的书时,读到牛顿在科学领域如何评价自己的一句话:我只是一个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初读,认为这只是牛顿的谦词,或者说,只是牛顿的故作谦虚。随着阅历、读书、写作的积累和沉淀,我渐渐认识到,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我们说大海谦卑,不只是因为它把自己放到了最低的位置,更是因为它的宽阔,有着宽阔的海岸,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岸线越长,海的边界也就越长,边界越长,边界外接触到的陌生地带就越大、越广,就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也许这就是大海谦卑的重要原因吧。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是如此,他的谦卑是基于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正确认知,是从骨子里发出来的。
再后来,心慢慢地静下来,写作也慢慢地慢下来,一天只写2篇三、五百字的短文,不贪不急,精雕细刻,细斟慢品,在写作中享受写作的过程和快乐。特别是在阅读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和名家经典之后,更有了自知之明,才明白自己小品文的写作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是那么幼稚和肤浅。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当写作只是去写,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也是写作真正的开始。(黄小平随感)
我的写作随感
我的写作随感
文/黄小平
很多人见我是写小品文的,便问我什么是小品文?有的还附上一句,是不是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演的那些小品就是小品文呢?
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各种形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文和精短散文等相当,它具有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幽默风趣、思想深刻等特点。那么舞台上演的小品,其台词算不算小品文?当然也算小品文,属于幽默或讽刺小品文,通过幽默或讽刺,揭示深刻的社会道理、生活道理和人生道理。
其实,从小品文字面上去诠释,更能形象通俗地理解什么是小品文。在我看来,“小品文”中的“小”字,它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篇幅上的“小”,大多是几百字、千把字一篇;二是内容上的“小”,那就是内容要精练,不可拖泥带水;三是意义上的“小”,写的是小事物、小物件、小人物,但却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再看“小品文”中的“品”字,便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有“品”味,文章要有趣味,有可读性;二是有“品”质,文章不可粗制滥造,要有质量,要弘扬正能量,是文章中的上品。
小品文的定义,以及小品文的“小”字,给了我如下启示:不要小看“小”,“小”可以做出大文章,做出大天地,你看拔尖的“尖”字,上端不就是一个“小”字吗?说明一个人要做出拔尖的成绩,做到出类拔萃,无不都是从“小”处着手。
要讲我写小品文,得从我读中学时讲起,那时我特别喜欢数学,当时数学家陈景闰的励志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我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和奋斗也能成为一位数学家。当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般,作文也是一般化。高考那年,我的数学成绩考了118分,当年高考数学是120分的试卷,离满分只差2分,而语文成绩却不理想,因为我读的是文科,后来我上了一所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就是在大学读中文系的第一年,我还想着从中文系转入数学系。
第二年,来了一位新的班主任,重新给我们学生编排了座位,阴差阳错,我被调换跟一个女同学坐同桌,这位女同桌人长得漂亮,也很有才气,她喜欢写诗,在学校成立了一个远航诗社。要知道,在80年代,写诗的人特别多,诗人、作家也特别吃香,特别受人仰慕,当时涌现了北岛、舒婷等一大批朦胧派诗人,也许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受我那位女同桌的影响,毕竟她人长得漂亮,诗也写得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此我也从热爱数学转向热爱诗歌,而走向了业余写作之路。
这段经历给了我什么启迪呢?那就是:人不是孤立的,不是一座孤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只要期间有一点微妙的变化,都会改变你人生的方向和走向,使你的人生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如果我不与那位女同学同桌,就不会喜欢写作,就不会走上写作之路,那么我的人生可能走的又是另一种道路。谁说命运完全由自己掌握呢?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你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身边的环境,它们是组成你命运的一部分。
受爱诗的影响,我开始狂热地写诗,多的时候,一天写几首,一直从1985年一直写到2001年,整整写了17年,其间曾北上北京、内蒙,南下武汉、海口,拜访名人名家。虽然地方到了不少,名人名家也拜访了不少,诗更写了不少,但写的多,发的很少,只是在当时四川的《星星》诗刊和河北的《诗神》发了一些零星的短诗。
我写诗的最后结果,不仅是事倍功半,而且自己也弄得神经衰弱,得不偿失,这也许正是自己对诗过于狂热,功利性过于强烈,写诗就想发表,就想出人头地,就想成名成家。凡事都不能太过,一旦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走向它的反面,正如真诚过了,就成了虚伪;聪明过了,就成了狡猾;认真过了,就成了刻板;真理过了,就成了谬误。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适合写诗?这个时候,我阅读了一些哲理短文,时时有感而发,写上几篇。渐渐地,我爱上了写哲理短文,并且感到写得得心应手,灵感就像火花一样啪啪啪地闪现。我想,我是找到自己的拿手好戏了,于是从2002年开始,我正式改写小品文。
从写诗改写小品文给我的启示是:做事情,不是光凭一腔热情就够了,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特长所在,不是自己的天赋所在,就是再有热情,也是枉然。所以一个人做事情,找到自己的长处最重要。
从我改写小品文开始,才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向,找到了自己的趣味所在,也找到了自己的特长所在,于是一写不可收拾,一直写到现在,已有23个年头了。我想,我一定还会继续写下去,一直写一辈子。
写小品文的这二十多年,我只写小品文,不写别的文体,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贪多求全的结果不是得,而是失。二十多年来,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书写作,每天坚持日均写2篇小品文,从未间断。积少成多,到目前为止,已写小品文16000余篇,出版文集17部(纸质书13部,电子书4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或播报,共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转载9000多篇次,并选入100多种文选文集,众多作品被选入中小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和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从2013年开始,有些媒体和报刊给了我一个“中国小品文大王”的称号,仅2013年这一年,我在各大纸质报刊发表转载文章达740多篇次。
我在这里之所以重点谈到我写小品文的情况,目的是向大家传递三个观点。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任何一件事,要做出一点成绩:一要专心。专注一件事,不三心二意,一心一意做好你心中要做的事;二要吃苦。“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不受冰冻雪压之苦,就不会有那浓郁的花香,人不吃起早贪黑之苦,就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三是坚持。做一件事,难的不是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对这件事的坚持,若要你在某一天早上5点起床,也许并不难,但若要你一天天、一年年每天5点起床可能就难了。坚持,是对一个人耐力、毅力和意志力的检验。
其间,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要每天早上5点起床写作呢?我说,因为很多人不能每天坚持5点起床写作。问我的人说,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说,这意味着,我每天坚持5点起床读书写作,就能把自己和很多人区别开来。
不仅是写作,有很多事情只要你坚持下去,慢慢地,你就能和别人形成区别。能让你区别于人的,最终是你的坚持。
这个早起写作的习惯,我一直坚持了30余年。但有一天早上,贪睡,心想:不就是一个早上赖床吗,明天补回来就是了。这一天早上,我没有起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懒觉。可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这个想法,又睡了一个懒觉。这一间断就是半个月,半个月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觉悟过来,心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咬咬牙,把这个坚持了30年的习惯好不容易“拾”了回来。
人是有惰性的,也是有惯性的,就像一辆车子,启动的时候最耗油,因为启动的时候最费力,但开动之后,就不那么耗油了,因为开动之后车子有了前进的速度,有了前进的惯性,那前进的惯性会带动着车子向前行驶。人也一样,往往是万事开头难,就像一辆刚开始启动的车子,最“费油”、最费力,但开头开好了,事情做起来就顺当了,不是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吗?
事情开头了,就要趁着“惯性”一鼓作气地做下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中途“熄火”,便会事倍功半,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只有乘胜前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有的人看来,写作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曾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写作?这一问让我想起了在沙堆上玩沙子的孩子,便问,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玩沙子呢?问我的人说,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说,为什么孩子们偏爱玩沙子呢?那是因为沙子可以任意改变它的形状,是沙子的“可塑性”为孩子们的创造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孩子们由此可以按照他们心中的想象,用沙子创造出不同的图案、不同的城堡、不同的山川和河流,是沙子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创造的平台,是创造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这也就是孩子们喜欢玩沙子的原因。最后我说,写作也是创造,这就是写作为什么又称创作的原因,一个文字就好像一粒沙子,通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哲理。是写作无限的创造性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这也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对写作感到索然无味,那就别去写作,勉强为之,只能是徒劳无功,因为写作也是创作也是创造,而创造能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失去乐趣的写作,不能称其为写作。
人们为什么喜欢玩?因为玩能给人带来开心,带来快乐。我觉得,作为一个写手,也要用“玩”的心态去写作。但很多写手,在写作过程中,目的性太强,他们强烈的目的把写作的乐趣吞噬殆尽。写作不是为了做苦行僧,奔着受苦去写作。但太多的写手们却不懂这个理,从一开始写作,去直奔目的去的。有的人写作,是为了扬名,他们把自己关在屋里苦熬,巴巴地想着自己“熬”出一部旷世奇作,好一炮打响,一夜走红,结果把自己“熬”得茶饭不思、骨瘦如柴,不食人间烟火。有的人写作,是为了成“家”。他们连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作家,于是疯狂地去加入各种各样、各个层级的作家协会,以为自己加入了作家协会就是名副其实的作家了。但加入作家协会是要发表作品的,于是有的为了发表作品,不惜花钱去买发表,有的为了出版专著,赔上五、六万元,换上1000本的自销书,销不出去,就一本本白白地送人,以期在别人眼里博得一个有个人专著作家的虚名。然后,经过苦心经营花钱发表文章、出书,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加入了一个什么作家协会。但作家协会又能给人带来什么呢?有的所谓会员一年到头,甚至参加不了一个作家协会的会,听不到一句问询的话。这样的作家协会,不参加也罢。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你可以用自己是某某作家协会会员的名片到处去唬人,以炫耀自己跻身于正规作家的行列,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了。
还有的人写作,纯是为了赚银子,一个晚上就空穴来风地虚拟出几万字,饿了就用方便面充饥,因为时间就是银子,弄得昼夜颠倒、身心疲惫、肌体衰退,像一台发疯旋转的机器,管它安全不安全、质量不质量,只要能赚钱就行,一部几十万字的所谓鸿篇巨作,个把月就大功告成。
写作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写作本身不苦,只是有的人自己把自己弄苦了。还是让写作回归到它的本真上来吧,快乐地去写作,抱着“玩”的心态去写作,抛掉虚荣、贪婪和狂躁,怀一颗清心、蓄一腔静气、把一盏清欢,在写作中愉悦性灵,陶冶情操,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干净,才会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
反思自己30多年的写作之路,也常常犯这样的毛病,大部分时间,还是把写作的路走岔了、走偏了,现在是该回到写作的正道上来、回到写作真正的本义上来的时候了。
想起30多年前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一开写就拼着命写,每天写上好几篇,然后就是大量地投稿,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自己的名字和文章见诸报刊。等发表了一些作品,又想着成名成家,一边不断地出版个人作品专集,一出版就是十多集,一边大搞个人作品专题研讨会,请名家名流题词、评论,以期扩大自己的声名和影响。后来一些报刊和网络称自己为“中国小品文大王”,一见这个称谓,好是享用,更是欣欣然、飘飘然,昏头昏脑,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小品文写作真的到了一个顶端水平。
记得读一本科普方面的书时,读到牛顿在科学领域如何评价自己的一句话:我只是一个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初读,认为这只是牛顿的谦词,或者说,只是牛顿的故作谦虚。随着阅历、读书、写作的积累和沉淀,我渐渐认识到,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我们说大海谦卑,不只是因为它把自己放到了最低的位置,更是因为它的宽阔,有着宽阔的海岸,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岸线越长,海的边界也就越长,边界越长,边界外接触到的陌生地带就越大、越广,就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也许这就是大海谦卑的重要原因吧。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是如此,他的谦卑是基于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正确认知,是从骨子里发出来的。
再后来,心慢慢地静下来,写作也慢慢地慢下来,一天只写2篇三、五百字的短文,不贪不急,精雕细刻,细斟慢品,在写作中享受写作的过程和快乐。特别是在阅读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和名家经典之后,更有了自知之明,才明白自己小品文的写作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是那么幼稚和肤浅。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当写作只是去写,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也是写作真正的开始。(黄小平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