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连载黄小平小品文(二)

2025-03-24 20:13:44

注:《青年时代》2023年第12期至2024第12期,共连载黄小平小品文专集《汉字趣解》193篇。

1、连载作品简介(编者按):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著名作家、中国小品文大王黄小平先生从形体、结构、偏旁和意象等方面,对部分汉字进行趣解,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意味深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刊将对部分内容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2、连载作者简介(附文末):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目前17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3、连载作品内容(摘正文):

汉字趣解·辩证篇(二)

文/黄小平

1、次——你比别人差,那是欠了一点又一点火候

“次”,左边是两点,即一“点”又一“点”;右边是“欠”。有的人之所以处于次等,同别人有差距,是“欠”了一“点”又一“点”火候。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要不次于别人、差于别人,做到最好,你就要尽最大的努力,使出浑身解数,不可有一点点松懈。

 

2、夺——胜过别人,往往就在方寸之间

“夺”,有胜过、压倒的意思。从字形来看,“夺”为上下结构,上“大”下“寸”,可以这样理解:你胜过别人,只是比别人强“大”了一“寸”。

你比别人强大,并不是你超过了别人多少多少,人生的强大,往往就在方寸之间。有时只是你多比别人有了方寸的准备,多比别人用了方寸的努力,多比别人流了方寸的汗水,多比别人花了方寸的脑筋,而最终胜过了别人。

 

3、厌——只要偏差一点,意思就会截然相反

“厌”与“庆”字形相近,只是偏差了“一点”,而使得字义截然相反,本是可“庆”的事,反倒成了可“厌”的事了。

正如真理跨越界限一步就成了谬误,事物之间的真与假、好与坏、得与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看我们如何把握其分寸、掌握火候了。

 

4、勋——建立功勋的人,一定是最努力的人

建立功“勋”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那些最努“力”的人“员”。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取得收获、建立功业、立下功勋,是你付出努力和汗水的结果。你有超人的功勋,那是你付出了超人的努力。

 

5、观——反复观察,才能看清一个人一件事

“观”,“见”了“又”“见”,指观察一个人、观察一件事,必须反复“见”、反复看,才能认清一个人,看清一件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6、赢——置之死地而后生

“赢”,其首部为“亡”,意思是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胜利和成功,正是从死地和忧患的窄缝中求得的。

 

7、赢——最终落脚在一颗平常心

“赢”由“亡”、“口”、“月”、“贝”、“凡”五部分组成,也就是说,要“赢”,就必须落脚在“凡”上,落脚在平凡平常的心态上。

为什么太在乎赢的人常常会输呢?就是因为在贪赢中失去了一颗平静的心,失去了一种平凡平常的心态。“赢”的落脚点失去了,又如何能“赢”呢?

 

8、会——人站得高,通晓的东西就越多

“会”,有通晓的意思;从字形上分析,是指“人”站在“云”端。

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站得越高,就看得越广,他通晓的东西也就越多。

 

9、采——用手采自己够得着的东西

“采”,上面为“爪”,下面为“木”,指用手采摘树上的果子。

但“采”,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够得着。比如,采树上的果子,够不着,可以踮起脚来采,再够不到,还可以上树去采。可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老是想采摘星星,能采得下吗?到头来只能是徒劳。

 

10、秩——割禾要讲次序,做任何事都要讲次序

“秩”,指“禾”“失”去,意指割禾。割禾要讲究次序,要从手边的禾割起,按从近到远的先后次序一排排割去,才能割得快、割得好,才能不出错、不出乱,割出效益。

不仅是割禾,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次序,从手边的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容易的事做起,事情才能做得水到渠成、风生水起,否则,舍近就远,好高骛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11、和——人人有饭吃,社会就和谐

“和”,指“禾”苗长出够人吃的“口”粮,社会就和谐。

吃饭问题,始终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记得改革开放前,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了吗?”,看看吃饭问题是何等重要啊!而解决14亿人吃饭问题,又是何等的不简单,何等的一件为民造福的大实事、大好事啊!

 

12、味——未到口的东西,更诱人胃口

什么东西最好吃,没有吃到的东西最好吃,正如“味”字的字体所表达的那样:“未”到“口”的东西,才最有“味”。没有吃到的东西,才更想吃,才诱人胃口。

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和希望,理想和希望就是人生“未”到“口”的东西,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正是这些“未”到“口”的理想和希望,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滋味、有了意义。

 

13、吻——不要只停留在口上,更要触及内心

“吻”字是“口”字旁,说明吻是用口来进行的。

有意思的是,“吻”除了“口”字旁外,另一偏旁是“勿”字,两个偏旁合在一起,便成了“勿”用“口”,即“不用口”的意思。“吻”两个偏旁表达的意思,不是相互矛盾吗?再说,“吻”,不用口吻,还能用哪里吻呢?

“吻”是表达情感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口”是肉体,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如果仅用“口”吻,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肉体,而难以触及内心的灵魂,只有当“吻”深及内心,用“心”去吻,才能传递真情,表达真爱。

 

14、唱——唱功离不开日日用口练习

深厚的“唱”功,是“日”“日”用“口”练习的结果。

人生的一切成就,皆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努力所得。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方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

 

15、足——知足是从懂得有所止开始

“足”,上“口”下“止”,指“口”吃东西,要懂得有所止,不要一见到美味,就收不住口,大吃不止,这样不仅会败坏味口,而且还有损于身体健康。

口吃东西,要有所止,懂得知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16、哲——越是哲理的语言,越是简单

“口”里说出的话,打去“折”扣后,便成了“哲”理。说明凡是富有哲理的语言都是精炼的,绝不婆婆妈妈、拖泥带水,因为越接近真理的东西,越简单。

(摘自《青年时代》2024年第1期)【责任编辑:李永林】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