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与苦的辩证法
2024-06-07 05:07:14
甜与苦的辩证法
文/黄小平
吃太甜的东西,奶奶总会说上一句,简直甜苦了。初听这话,觉得不可思议。太甜的东西,再甜下去,只会甜上加甜,怎么会甜到苦呢?
其实,奶奶的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的舌头上有很多颗粒状的味蕾,味蕾是掌管人的味觉的,有的掌管甜味,有的掌管苦味,有的掌管酸味,总之,人的五味,都有味蕾掌管着。吃太甜的东西,因为过甜,而刺激甜的味蕾,使之麻木,使之暂时失去了辨别甜味的功能,而此时掌管苦味的味蕾又特别敏感,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便是苦味了。
甜过头了是苦,这甜与苦的规律,同样也适合我们的人生:喜过头了是悲,福过头了是祸,得过头了是失。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孩子刚一出生,给孩子吃的第一口东西,便是黄连水。什么是黄连水呢?顾名思义,就是用黄连泡的水,其味难以入口、苦不堪言。
我曾问家乡的老人,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给他们吃这么苦的东西呢?老人说,吃得下黄连的苦,以后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呢?这叫做“用苦打底”。
老人说,人一出生,就用苦打好了底,以后所吃的苦,就不觉得那么苦了;以后所尝的甜,就会觉得无比的甜。
原来,家乡这种“用苦打底”的习俗,是在增强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提升人们感受快乐的能力。“用苦打底”,正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小时候,我家的房前,有一排葡萄藤架。初夏,见一串串青翠的葡萄,便忍不住伸手去摘,当我迫不及待地把摘下来的葡萄放进口里,刚一咬破,就感到一股强烈的苦味刺激着舌根,我条件反射地皱起眉头,把口里的葡萄一古脑儿地吐了出来。
葡萄不是甜的吗,为啥咱家的葡萄是苦的呢?我不解地问父亲。
“葡萄当然是甜的。”父亲说,“但所有葡萄的甜,都是苦过来的。你现在摘下的葡萄,正是葡萄处于苦涩的阶段,你尝到的,当然是苦的;待葡萄成熟了,待葡萄的苦酿成了甜,你再去尝它,你尝到的就是甜葡萄了。不只是葡萄,世上有很多果子,它们的甜,是由苦酿成的。” (黄小平小品文)
甜与苦的辩证法
甜与苦的辩证法
文/黄小平
吃太甜的东西,奶奶总会说上一句,简直甜苦了。初听这话,觉得不可思议。太甜的东西,再甜下去,只会甜上加甜,怎么会甜到苦呢?
其实,奶奶的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的舌头上有很多颗粒状的味蕾,味蕾是掌管人的味觉的,有的掌管甜味,有的掌管苦味,有的掌管酸味,总之,人的五味,都有味蕾掌管着。吃太甜的东西,因为过甜,而刺激甜的味蕾,使之麻木,使之暂时失去了辨别甜味的功能,而此时掌管苦味的味蕾又特别敏感,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便是苦味了。
甜过头了是苦,这甜与苦的规律,同样也适合我们的人生:喜过头了是悲,福过头了是祸,得过头了是失。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孩子刚一出生,给孩子吃的第一口东西,便是黄连水。什么是黄连水呢?顾名思义,就是用黄连泡的水,其味难以入口、苦不堪言。
我曾问家乡的老人,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给他们吃这么苦的东西呢?老人说,吃得下黄连的苦,以后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呢?这叫做“用苦打底”。
老人说,人一出生,就用苦打好了底,以后所吃的苦,就不觉得那么苦了;以后所尝的甜,就会觉得无比的甜。
原来,家乡这种“用苦打底”的习俗,是在增强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提升人们感受快乐的能力。“用苦打底”,正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小时候,我家的房前,有一排葡萄藤架。初夏,见一串串青翠的葡萄,便忍不住伸手去摘,当我迫不及待地把摘下来的葡萄放进口里,刚一咬破,就感到一股强烈的苦味刺激着舌根,我条件反射地皱起眉头,把口里的葡萄一古脑儿地吐了出来。
葡萄不是甜的吗,为啥咱家的葡萄是苦的呢?我不解地问父亲。
“葡萄当然是甜的。”父亲说,“但所有葡萄的甜,都是苦过来的。你现在摘下的葡萄,正是葡萄处于苦涩的阶段,你尝到的,当然是苦的;待葡萄成熟了,待葡萄的苦酿成了甜,你再去尝它,你尝到的就是甜葡萄了。不只是葡萄,世上有很多果子,它们的甜,是由苦酿成的。” (黄小平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