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点,智一点
2024-01-27 08:04:33
知一点,智一点
文/黄小平
智慧的“智”字,从字形来解,为每“日”有所“知”,即每日都能获得新的知识,知识增加了,智慧也就增长了,把这句话再精炼一下,就是:知一点,智一点。
智慧是抽象的,但人人都想拥有智慧,如何获得智慧?如何在这个复杂喧嚣的世界里,以智慧为手段,删繁就简、举重若轻、闹中取静?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以智慧为工具,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智慧虽说无影无形,虽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词典上的解释是:迅速地正确认识、判断和发明、创造事物的能力。但这解释仍是抽象的,为了形象地理解什么是智慧,我们还是先从字面上去分析。本文的开头部分就"智"字作了解释,即日有所知、日有所获,就是智慧,说明智慧是积少成多、积腋成裘、积沙成塔累积起来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时间的浸润下、成长的风雨中发芽、开花、结果的,就如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岁月的洗礼,经历的世事多了,智慧也渐次增长,慢慢地也就自知自觉、开悟开慧起来。再看智慧的“慧”字,“慧”是“心”字底,说明智慧滋生于心灵,是心灵的产物,而心灵又滋生语言、行为、举止、仪容等,所以,从一个人的语言、行为、举止和仪容中可以看出其智慧的深浅和高底。
从“慧由心生”,再联想到相由心生,即外部世界的物相是心灵影像的投射,是心灵的产物,也就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的道理。虽说这个观点不无唯心的成分,但也说明心灵对滋生智慧、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是何等的重要。比如同是看花,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看到的、想到的,是花的凋零,于是见花落泪,看到的花是灰暗的、悲情的,似乎每一朵花都满含幽怨哀惋,而要是唐朝金榜题名的孟郊来看,则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到的花是阳光的、欢畅的,似乎每一朵花都开得酣畅淋漓。
发生在宋朝苏东坡和佛印之间的一个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一日,苏东坡和佛印聚在一起,苏东坡问佛印看他像什么,佛印说看他像一尊金佛。苏东坡心中窃喜,便想戏弄一下好友佛印,说他看佛印像一坨牛屎。佛印听后,笑而不语,并不生气。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开心坏了。其实,在这场游戏中,输的正是他苏东坡,因为佛印看苏东坡是佛,说明佛印心中有佛,心中有佛,才会看到佛,其内心是美好的、光明的;而苏东坡看佛印是屎,说明苏东坡心中有屎,心中有屎,才会看到屎,其内心是肮脏的、阴暗的。至此,苏东坡和佛印,高下自见分晓。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智慧不吵闹、不喧哗,它内藏于心,一个人一旦想出风头,想表现自己、炫耀自己,智慧也就消失了。
智慧不是人独有的,你看自然界处处充满了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人不断地学习、模仿、遵循了自然界的规律,而提升了自身的智慧。自然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让人觅得了“因果循环”的智慧;“春种秋收”的现象,让人觅得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智慧;“冬去春来”的现象,让人觅得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智慧。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鲁班因荆棘划伤手指而发明了锯子,瓦特因看见蒸汽冲开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因受小鸟飞行的启发而发明了飞机。自然界才是我们智慧的导师,才是我们智慧的源头活水。有的人认为智慧就是聪明,聪明就是智慧,把智慧与聪明等同起来,其实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聪明是耳聪目明,即听觉灵敏,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只要一有机会,聪明的人都能比别人先听到、先看到,为此,聪明的人都是能先得到先机、先抓住机会的人,因此我们说,聪明的人不吃亏。智慧则不同,智慧不是来自耳朵和眼睛,而是来自内在的心灵,是用心灵去听、去看、去辨别这个世界的,所以有机会,智慧的人不是一概抓来,而是会用心灵去认知、去辨别、去筛选,什么机会可要,什么机会不可要;什么利可得,什么利不可得。智慧的人,懂得放下,懂得放弃。智慧的人,是放得下、吃得起亏的人。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凡事放不下、吃不起亏,说明他在聪明之外,还缺少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
打个形象的比喻,聪明就像浪花,智慧就像潜流,浪花是看得见的,它表面光艳美丽,而潜流在深层、在内里,不显摆、不张扬,它虽说看不见,但充满着神奇的力量,有着自己前进的方向。智慧有时更像是一种“糊涂”,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是无招胜有招,是无形胜有形,是无声胜有声,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还有的人认为智慧就是智商,把智慧等同于智商。其实不然,智商测得出、量得出,而智慧不能,智慧与智商的区别,就如温暖与温度、胸襟与胸围、肚量与肚子、值钱与有钱、价值与价格的区别,其内涵更深刻、更广博、更丰富,智商可以用感知去感觉,而智慧只有用内心去感悟。智商有先天的成份,而智慧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是经历、经验、学识、见识等共同滋养的结果。正因为智慧可以通过后天获得,所以才不可放弃后天的努力。
智慧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四两”与“千斤”从表面上看,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能在同一天平上,但当“四两”用得巧、用得妙,用出了智慧,却能起到拨动“千斤”的作用,太极拳中的“顺手牵羊”、“借力打力”等招式,就是“四两拨千斤”在实战中的运用。有两个例子,可以为此作很好的注解。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公开场合演讲中,从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笨蛋”。
丘吉尔神色从容地对大家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只记得署自己的名,却忘了自己要写的内容。”另一个例子,说的也是一位英国首相的故事,他叫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他刚进行到一半,台下突然有人高声打断他,愤怒对着台上的威尔逊嚷道:“狗屎!垃圾!”,旁边的工作人员不知所措,谁知威尔逊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位先生,请稍安勿躁,我马上就会讲到你所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面对如此尴尬、如此充满敌意和火药味的场面,丘吉尔和威尔逊能做到坦然自若、应对自如,这正是智慧“四两拨千斤”的具体体现,是“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的生动例证。
智慧并非天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探寻、努力和付出,去挖掘、发现、拥有人生的智慧。当人生的智慧在你面前徐徐打开的时候,人生的机会、成功和财富,内心的丰盈、幸福和安宁,就会与你不期而遇,结伴而行。(黄小平小品文)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微信号:huangxp65
知一点,智一点
知一点,智一点
文/黄小平
智慧的“智”字,从字形来解,为每“日”有所“知”,即每日都能获得新的知识,知识增加了,智慧也就增长了,把这句话再精炼一下,就是:知一点,智一点。
智慧是抽象的,但人人都想拥有智慧,如何获得智慧?如何在这个复杂喧嚣的世界里,以智慧为手段,删繁就简、举重若轻、闹中取静?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以智慧为工具,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智慧虽说无影无形,虽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词典上的解释是:迅速地正确认识、判断和发明、创造事物的能力。但这解释仍是抽象的,为了形象地理解什么是智慧,我们还是先从字面上去分析。本文的开头部分就"智"字作了解释,即日有所知、日有所获,就是智慧,说明智慧是积少成多、积腋成裘、积沙成塔累积起来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时间的浸润下、成长的风雨中发芽、开花、结果的,就如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岁月的洗礼,经历的世事多了,智慧也渐次增长,慢慢地也就自知自觉、开悟开慧起来。再看智慧的“慧”字,“慧”是“心”字底,说明智慧滋生于心灵,是心灵的产物,而心灵又滋生语言、行为、举止、仪容等,所以,从一个人的语言、行为、举止和仪容中可以看出其智慧的深浅和高底。
从“慧由心生”,再联想到相由心生,即外部世界的物相是心灵影像的投射,是心灵的产物,也就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的道理。虽说这个观点不无唯心的成分,但也说明心灵对滋生智慧、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是何等的重要。比如同是看花,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看到的、想到的,是花的凋零,于是见花落泪,看到的花是灰暗的、悲情的,似乎每一朵花都满含幽怨哀惋,而要是唐朝金榜题名的孟郊来看,则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到的花是阳光的、欢畅的,似乎每一朵花都开得酣畅淋漓。
发生在宋朝苏东坡和佛印之间的一个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一日,苏东坡和佛印聚在一起,苏东坡问佛印看他像什么,佛印说看他像一尊金佛。苏东坡心中窃喜,便想戏弄一下好友佛印,说他看佛印像一坨牛屎。佛印听后,笑而不语,并不生气。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开心坏了。其实,在这场游戏中,输的正是他苏东坡,因为佛印看苏东坡是佛,说明佛印心中有佛,心中有佛,才会看到佛,其内心是美好的、光明的;而苏东坡看佛印是屎,说明苏东坡心中有屎,心中有屎,才会看到屎,其内心是肮脏的、阴暗的。至此,苏东坡和佛印,高下自见分晓。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智慧不吵闹、不喧哗,它内藏于心,一个人一旦想出风头,想表现自己、炫耀自己,智慧也就消失了。
智慧不是人独有的,你看自然界处处充满了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人不断地学习、模仿、遵循了自然界的规律,而提升了自身的智慧。自然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让人觅得了“因果循环”的智慧;“春种秋收”的现象,让人觅得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智慧;“冬去春来”的现象,让人觅得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智慧。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鲁班因荆棘划伤手指而发明了锯子,瓦特因看见蒸汽冲开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因受小鸟飞行的启发而发明了飞机。自然界才是我们智慧的导师,才是我们智慧的源头活水。有的人认为智慧就是聪明,聪明就是智慧,把智慧与聪明等同起来,其实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聪明是耳聪目明,即听觉灵敏,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只要一有机会,聪明的人都能比别人先听到、先看到,为此,聪明的人都是能先得到先机、先抓住机会的人,因此我们说,聪明的人不吃亏。智慧则不同,智慧不是来自耳朵和眼睛,而是来自内在的心灵,是用心灵去听、去看、去辨别这个世界的,所以有机会,智慧的人不是一概抓来,而是会用心灵去认知、去辨别、去筛选,什么机会可要,什么机会不可要;什么利可得,什么利不可得。智慧的人,懂得放下,懂得放弃。智慧的人,是放得下、吃得起亏的人。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凡事放不下、吃不起亏,说明他在聪明之外,还缺少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
打个形象的比喻,聪明就像浪花,智慧就像潜流,浪花是看得见的,它表面光艳美丽,而潜流在深层、在内里,不显摆、不张扬,它虽说看不见,但充满着神奇的力量,有着自己前进的方向。智慧有时更像是一种“糊涂”,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是无招胜有招,是无形胜有形,是无声胜有声,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还有的人认为智慧就是智商,把智慧等同于智商。其实不然,智商测得出、量得出,而智慧不能,智慧与智商的区别,就如温暖与温度、胸襟与胸围、肚量与肚子、值钱与有钱、价值与价格的区别,其内涵更深刻、更广博、更丰富,智商可以用感知去感觉,而智慧只有用内心去感悟。智商有先天的成份,而智慧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是经历、经验、学识、见识等共同滋养的结果。正因为智慧可以通过后天获得,所以才不可放弃后天的努力。
智慧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四两”与“千斤”从表面上看,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能在同一天平上,但当“四两”用得巧、用得妙,用出了智慧,却能起到拨动“千斤”的作用,太极拳中的“顺手牵羊”、“借力打力”等招式,就是“四两拨千斤”在实战中的运用。有两个例子,可以为此作很好的注解。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公开场合演讲中,从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笨蛋”。 丘吉尔神色从容地对大家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只记得署自己的名,却忘了自己要写的内容。”另一个例子,说的也是一位英国首相的故事,他叫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他刚进行到一半,台下突然有人高声打断他,愤怒对着台上的威尔逊嚷道:“狗屎!垃圾!”,旁边的工作人员不知所措,谁知威尔逊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位先生,请稍安勿躁,我马上就会讲到你所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面对如此尴尬、如此充满敌意和火药味的场面,丘吉尔和威尔逊能做到坦然自若、应对自如,这正是智慧“四两拨千斤”的具体体现,是“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的生动例证。
智慧并非天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探寻、努力和付出,去挖掘、发现、拥有人生的智慧。当人生的智慧在你面前徐徐打开的时候,人生的机会、成功和财富,内心的丰盈、幸福和安宁,就会与你不期而遇,结伴而行。(黄小平小品文)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微信号:huangx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