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平文集《汉字趣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于2024年1月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汉字趣解》一书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偏旁和意象等方面,对700余个汉字进行趣解,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正所谓“古人造字有深意,一笔一划皆人生”!
汉字趣解
文/黄小平
道——走在第一才叫“道”
“道”,由“首”加一个“走”字底组成,意思是说,“走”在“首”端的,走在第一的,才称得上“道”。
人生要闯出一条道来,就不能步人后尘,见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等你去做时,那些比你做的早的,那些走在你前面的,早把成功的机会给抢走了。要想成功,还得回到“道”的本义上来,要自己走,走在第一,走在别人的前面。
晃——一日的光景,一晃就过去了
“晃”,指一“日”的“光”景,一“晃”就过去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有如白驹过隙,弹指之间,今天就成了昨日。
怪不得孔子静坐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发出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感叹;怪不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行走于河岸,凝视滚滚的河水,悟出了“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言。
正因为时光易逝,失去的时光永不再回,我们更要懂得珍惜时光,时时提醒自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碑——一块卑微的石头也能成为丰碑
“碑”,本是一块“卑”微的“石”头,但当人们在上面刻上文字用以纪念,便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为了一块丰“碑”,受到人们的瞻仰和怀念。
一块卑微的石头,当委以重任,便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石头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往往就是在担当重任中彰显出来的。
茶——饮茶就是让人置身草木间,回归自然中
“茶”,可以把它分解为上中下结构,上为“草”,下为“木”,而“人”在草木中间。这就是“茶”给我们带来的意境:置身草木间,回归自然中。
人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草木本为一体,是平等的。也许,我们只有在饮茶品茗中,才有这样的感悟吧。
坎——哪缺土哪成坎
“坎”,指地陷落而不平。地为什么会陷落呢?“坎”字结构告诉我们:“土”“欠”为“坎”,即土欠缺了便成了坎。所以地陷落,是因为缺土的缘故。
地上的坎坷,怪不得别人,是地自己缺土造成的。人生的坎坷,很多时候也怪不得别人,是因为自身的欠缺,自己给自己“挖”的。
明——日月为明
“明”,“日”“月”为“明”。日月明亮,是因为日月会发光,它们的光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明亮了自己。
其实,月亮是不会发光的,由于古人认知的局限,认为月亮也会发光。月亮的光,是反射了太阳的光。月亮不把太阳的光照据为己有,而是把它反射到别人身上,去照亮更多的人,于是,不会发光的月亮,也变得明亮起来。
一个人心中有日月,发出光来,也能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
促——人只要下足力气,就能促成事情的解决
遇到难事,如何去解决呢?“促”字是这样表述的:“人”只要下“足”力气,就能促成事情的解决。
世上无难事,只怕功夫深;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人只要下足力气去做一件事,难事也会变成易事。
路——路是众人踩出来的
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路”是“各”人用“足”踩出来的。一人踩在地上,也许看不出痕迹;两人踩在地上,也许还看不出痕迹,但当各人齐心协力,你一脚我一脚地去踩,就能在地上踩出一条路来。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玉——玉是有瑕疵的
“玉”字中有一点,这一点代表什么呢?代表玉是有斑点的,再美的玉也有瑕疵。
世间哪有白玉无瑕?十全十美的事,不在现实中,而在我们美好的向往中,再美的事物,也有美中不足。
对美,我们要有一份包容心,包容它的美中不足。
柴——有的树木只能做柴烧
“此”“木”为“柴”,是一种特指,指这种树木只能做柴烧。虽然同为树木,但树木与树木是不同的,有的树木长不高、长不大,甚至长成畸形,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能用来当柴烧,但有的树木却长得高大挺拔,成为栋梁之材。
人与之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有的人成了“材”,成为有用之才,有的人成了“柴”,成为碌碌无为之辈。当然,是成“材”还是成“柴”,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环境影响等外来因素。
霉——东西最容易在雨天发霉
“霉”,从字形上看,指“每”天下“雨”。每天下雨,东西最容易受潮,最容易因受潮而发生霉变。
如果一个人内心的天空,也每天下雨,见不到阳光,人的心情也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阴暗不健康的心理。
天空下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内心的天空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本、末——树枝招摇,树根沉默
一阵风吹过,开满花朵的枝头便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并搔首弄姿,似乎有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而这时,我们听到树根发出的声音吗?看到树根显山露水吗?没有!树根只是无声地深藏在地底,默默地为树输送着养料。
但一棵树,其枝头在汉字中叫“末”,而地底的根才叫“本”啊。其意深奥的汉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招摇在树木顶端的是“末”节,沉默在树木底层的才是根“本”。(摘自黄小平文集《汉字趣解》,2024年1月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微信号:huangxp65
黄小平文集《汉字趣解》出版(摘录二十)
黄小平文集《汉字趣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于2024年1月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汉字趣解》一书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偏旁和意象等方面,对700余个汉字进行趣解,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正所谓“古人造字有深意,一笔一划皆人生”!
汉字趣解
文/黄小平
道——走在第一才叫“道”
“道”,由“首”加一个“走”字底组成,意思是说,“走”在“首”端的,走在第一的,才称得上“道”。
人生要闯出一条道来,就不能步人后尘,见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等你去做时,那些比你做的早的,那些走在你前面的,早把成功的机会给抢走了。要想成功,还得回到“道”的本义上来,要自己走,走在第一,走在别人的前面。
晃——一日的光景,一晃就过去了
“晃”,指一“日”的“光”景,一“晃”就过去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有如白驹过隙,弹指之间,今天就成了昨日。
怪不得孔子静坐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发出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感叹;怪不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行走于河岸,凝视滚滚的河水,悟出了“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言。
正因为时光易逝,失去的时光永不再回,我们更要懂得珍惜时光,时时提醒自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碑——一块卑微的石头也能成为丰碑
“碑”,本是一块“卑”微的“石”头,但当人们在上面刻上文字用以纪念,便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为了一块丰“碑”,受到人们的瞻仰和怀念。
一块卑微的石头,当委以重任,便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石头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往往就是在担当重任中彰显出来的。
茶——饮茶就是让人置身草木间,回归自然中
“茶”,可以把它分解为上中下结构,上为“草”,下为“木”,而“人”在草木中间。这就是“茶”给我们带来的意境:置身草木间,回归自然中。
人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草木本为一体,是平等的。也许,我们只有在饮茶品茗中,才有这样的感悟吧。
坎——哪缺土哪成坎
“坎”,指地陷落而不平。地为什么会陷落呢?“坎”字结构告诉我们:“土”“欠”为“坎”,即土欠缺了便成了坎。所以地陷落,是因为缺土的缘故。
地上的坎坷,怪不得别人,是地自己缺土造成的。人生的坎坷,很多时候也怪不得别人,是因为自身的欠缺,自己给自己“挖”的。
明——日月为明
“明”,“日”“月”为“明”。日月明亮,是因为日月会发光,它们的光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明亮了自己。
其实,月亮是不会发光的,由于古人认知的局限,认为月亮也会发光。月亮的光,是反射了太阳的光。月亮不把太阳的光照据为己有,而是把它反射到别人身上,去照亮更多的人,于是,不会发光的月亮,也变得明亮起来。
一个人心中有日月,发出光来,也能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
促——人只要下足力气,就能促成事情的解决
遇到难事,如何去解决呢?“促”字是这样表述的:“人”只要下“足”力气,就能促成事情的解决。
世上无难事,只怕功夫深;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人只要下足力气去做一件事,难事也会变成易事。
路——路是众人踩出来的
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路”是“各”人用“足”踩出来的。一人踩在地上,也许看不出痕迹;两人踩在地上,也许还看不出痕迹,但当各人齐心协力,你一脚我一脚地去踩,就能在地上踩出一条路来。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玉——玉是有瑕疵的
“玉”字中有一点,这一点代表什么呢?代表玉是有斑点的,再美的玉也有瑕疵。
世间哪有白玉无瑕?十全十美的事,不在现实中,而在我们美好的向往中,再美的事物,也有美中不足。
对美,我们要有一份包容心,包容它的美中不足。
柴——有的树木只能做柴烧
“此”“木”为“柴”,是一种特指,指这种树木只能做柴烧。虽然同为树木,但树木与树木是不同的,有的树木长不高、长不大,甚至长成畸形,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能用来当柴烧,但有的树木却长得高大挺拔,成为栋梁之材。
人与之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有的人成了“材”,成为有用之才,有的人成了“柴”,成为碌碌无为之辈。当然,是成“材”还是成“柴”,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环境影响等外来因素。
霉——东西最容易在雨天发霉
“霉”,从字形上看,指“每”天下“雨”。每天下雨,东西最容易受潮,最容易因受潮而发生霉变。
如果一个人内心的天空,也每天下雨,见不到阳光,人的心情也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阴暗不健康的心理。
天空下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内心的天空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本、末——树枝招摇,树根沉默
一阵风吹过,开满花朵的枝头便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并搔首弄姿,似乎有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而这时,我们听到树根发出的声音吗?看到树根显山露水吗?没有!树根只是无声地深藏在地底,默默地为树输送着养料。
但一棵树,其枝头在汉字中叫“末”,而地底的根才叫“本”啊。其意深奥的汉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招摇在树木顶端的是“末”节,沉默在树木底层的才是根“本”。(摘自黄小平文集《汉字趣解》,2024年1月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微信号:huangx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