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作者将近年来发表于各类刊物的卷首语,精选300篇,辑集为《黄小平卷首语300篇》,现陆续在博客上摘录。)
黄小平卷首语300篇(系列一:第1—10篇):
教育不是训练
文/黄小平
在动物园,若管理员要训练猴子坐在椅子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鞭子抽打,逼猴子坐在椅子上,这叫惩罚式训练;一种方式是用香蕉做诱饵,只要猴子坐在椅子上,就奖它一只香蕉,这叫奖赏式训练。
现在很多人把训练猴子的方式用在了教育上,错把训练当成了教育。教育不是训练,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是逼孩子去做,也不是诱孩子去做,而是让孩子自愿去做,让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成为一种自觉。
训练也许能立杆见影,很快见到效果,但教育却能浸润人心,惠及一生。
关于教育,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说到教育,再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闲来无事,养了一只猫。商人对猫十分疼爱,每当他家熬鱼汤时,他都要用勺子把鱼汤喂给猫吃。可每次商人给猫喂鱼汤时,猫都要挣扎着反抗一番。于是商人得出猫不喜欢喝鱼汤的结论。可有一天,当他不小心把鱼汤碰倒洒了一地时,猫却迅速跑过来舔食起来,这时商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猫是喜欢喝鱼汤的,只是不喜欢被强迫地喂着喝。
第二个故事说的还是一位商人,一天他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起几颗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腰捡起几颗小石子。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原来是一颗颗晶亮的宝石!也正是这些宝石,使商人立即后悔起来:昨晚怎么没有多捡些呢?
这两个故事似乎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在教育别人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却常常犯着类似的错误。
不是吗?在我们教育别人时,总是强迫别人如何去做,总是把知识的“鱼汤”强行灌输给别人,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对本来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厌恶和反感。
不是吗?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不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懂得多捡些知识的“小石子”,等长大成人后,才发现以前学的知识都是珍贵的“宝石”,于是便后悔起来。
说了这么多,哪到底什么是教育呢?一位教育家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在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受教育吗?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还怎么受教育呢?教育又起什么作用、开设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教育家给教育下的这个定义,关键落脚在定义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字眼上。教育最后“剩下”什么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的这句话,把受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记得牢,藏在心间;第三个阶段才是教育的关键,才是教育的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要把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综合起来看,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停留在你所学的知识上,而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全部融入在你的血液里、骨子里、生命里,让知识和教育化为无形,最后“剩下”的,便是你的修行和教养了。(摘自《教师博览》2021年12月卷首语)
一下子的成功都有副作用
文/黄小平
减肥成功的人,体重一定是慢慢减下来的。一下子减肥成功的人,要么是减了体重,也减了体质,失去了健康;要么是一下子成功了,很快就是一下子失败,体重随时反弹。
一下子就治好病的药,肯定副作用大,病看似一下子治好了,但埋下了祸根。一下子就建好的工程,大多是豆腐渣工程,建得快,塌得也快、倒得也快、毁得也快。一下子就来的狂风暴雨,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下子的心血来潮,一下子的热情万丈,都是不能持久的,都不足以用来成就一件事。慢工出细活,一下子出不了细活,出不了精品,只能出次品和赝品。
人生的成功,不是来自一下子,而是来自一辈子。一下子的成功,都有副作用。
记得我在一次大病后,身体极为虚弱,便去看中医。给我看病的是一位老中医,我要老中医多开补药,以便尽快把身体补强壮。而老中医说,不要快,而要慢,特别是身体虚弱时,不能快补,只能慢补。
多服补药,不是能更快地让身体康复吗?我问老中医。
老中医说,补药服入身体后,不会自动消化,而要靠身体去吸收、去消化,要消化,就要消耗体能,补药服得越多,消耗的体能也就越大,这对于一个身体本来虚弱的人来说,将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耗和损伤,使本来虚弱的身体变得更为虚弱。
老中医的话,让我有所启悟。补药是营养品,是好东西,但再好的东西,在吸纳它、使用它时,也要有节制、有分寸。如果一遇到好东西,就贪婪地去侵吞、去掠夺、去强占,恨不得一下子全部据有己有,那么,好东西带给我们的,将不是好处,而是坏处和灾难。
再好的东西,再好的成功,也不能去贪图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得来的东西,一蹴而就获取的成功,往往都有副作用。(摘自《意林•作文素材》2021年第13期卷首语)
害怕输与侥幸赢
文/黄小平
假若你在股市持有两种股,一种股是上涨赚钱的,一种股是下跌赔钱的,如果要你抛售其中的一种股,你会抛售哪种股,是上涨赚钱的,还是下跌赔钱的?
根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人会抛售上涨赚钱的。
人们之所以抛售上涨赚钱的,是担心什么时候突然暴跌,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连本都会赔进去,到时后悔莫及。这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已拥有东西害怕失去的心理,简单说,就是害怕输的心理。
人们之所以不抛下跌赔钱的,是因为老惦记着哪天上涨了,而现在却把它抛售了,到时不是更加连肠子都悔青了。这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侥幸自己哪一天会时来运转,反败为胜。
害怕输、侥幸赢,这两种心理,容易使人们犯下两种错误。一种是在赢的时候总是担心输,因而小富即安,小得即满,难以取得人生的全胜。另一种是在输的时候老是侥幸赢,这种侥幸心理很容易让人们在失败路上越走越远,错误越犯越大,损失越来越惨,把人生带上一条不归路。
人生在赢和输这两个时段,最需要保持脑子的清醒,最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摘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第7期卷首语)
最简单的字最难写
文/黄小平
一个练习书法的朋友,跟我谈起练习书法的心得,他说,最简单的字最难写。
我说,最简单的字,本是最好写才是,怎么成了最难写的呢?
朋友说,最简单的字,正因为最好写,所以才最难写。我对朋友说,他这话不是前后矛盾吗?
而朋友说,他这话并不矛盾,最简单的字,正因为最好写,所以才不会用功去写,浅尝辄止而已,最简单的字不用功去写,也就成了最难写的字;而最难写的字,正因为难写,你才会用功去写,反复去练,功到自然成,这样一来,最难写的字,也就成了最好写的字了。
细细想想朋友说的话,说得还真是在理。世事往往就是如此,易做的事,你敷衍着去做、不花什么功夫去做,易事也会成为难事;而难做的事,你用心去做、下大力气去做,难事也会成为易事。(摘自《课外阅读》2021年6月卷首语)
不可放大去看
文/黄小平
当你在夏天的海滩,躺在沙滩上,用双手捧起细软的沙子撒落在身上,会是一种多么轻柔和舒适的感觉。然而,当你把这些细软的沙子放在显微镜下,你会惊讶地发现,那每一粒沙子都有着锋利的棱角。
人世中的很多伤害,其实也是因为我们总爱把别人的尖刻、缺点和不足,放大来看,从而深深地刺伤着我们自己。
有人做过实验,把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放在显微镜下看,蝴蝶便会失去其斑斓的色彩,变得没有了色彩,没有了那份斑斓和美丽。
美丽的东西,如果无限地放大去看,不但不能突现其美丽,反而会失去原本的美丽。再美的东西,如果过分地炫耀,过分地放大,让人看到的,只是它的苍白。
高大的马,为什么能温驯地让人骑呢?是因马眼看到的物体比其本身大1.5倍左右,所以马眼看到的人,都是2米多高的“巨人”。面对高大的“巨人”,
马也就不得不驯服了。只是马的这个错误判断,让马世世代代成了人胯下的工具。
所以,一个人,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还是对于别人的优点或缺点,都不可放大去看,一放大去看,就会失真,就会让你作出错误的认知和判断,做出一些可笑和后悔的事情来。(摘自《启迪与智慧》2021年4月上半月卷首语)
你的用力看得出来
文/黄小平
一名芭蕾舞演员,她的脚趾一定结满了老茧;一位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一定结满了老茧。芭蕾舞演员用力要用在脚尖上,所以她的脚尖看得出来;钢琴演奏家用力要用在手指上,所以他的手指看得出来。
你在哪里用力,哪里就看得出来。
有人问在日本有“推销之神”的原一平,推销有什么秘诀?原一平什么也没说,只是脱下自己的鞋袜,露出自己一双结满厚厚老茧的脚掌。推销是靠脚掌走家串户一家一户“走”出来的。原一平用力用在脚掌上,所以他的脚掌看得出来。
你在哪里用力,哪里就看得出来,看得出来你用力大不大、明显不明显。你用力越大,你的成绩也就越大、也就越明显。(摘自《意林》2020年第17期卷首语)
溜掉的小鱼最漂亮
文/黄小平
一群孩子在小溪里抓鱼,比谁抓上来的小鱼漂亮。孩子们都说自己抓上来的小鱼漂亮,而一个孩子说,最漂亮的小鱼是从他手上溜掉的那条,没有哪条小鱼能比得上。
溜掉的小鱼最漂亮,有这种心理的不只是孩子。人们常常认为,摘不下的星星,总是最闪亮的;还未开的花朵,总是最美丽的;错过的电影,总是最好看的。什么东西最闪亮?什么东西最美丽?什么东西最好看?在人们看来,是那些还没有得到的,或已经错过的和已经失去的。
什么东西还没有得到呢?期待的东西还没有得到,所以拥有期待的人生最美丽。又是什么东西容易错过和失去呢?我们身边的东西,平常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它们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也最容易从我们身边溜掉和失去,所以懂得珍惜的人生最美丽。
因此,最美丽的东西,总是在来的路上,或去的途中。(摘自《疯狂阅读•高中版》2018年第4期卷首语)
做一个适者
文/黄小平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思是生物间的生存竞争遵循自然的选择,能适应的生存下来。从表面上看,这句话强调的是自然的作用,所有的生物,当然也包括人,只是适应自然的“适者”。这样看来,人与生物只能做一个被动而无所作为的“适者”,去无可奈何地接受自然对我们的选择。
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做“适者”,是顺应自然,而不是顺其自然。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一件事不想付出努力和汗水去争取时,就借口说,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不是“适者”,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弱者,这样,只能被自然和生存规律所淘汰。
“适者”,是指为适应自然而努力改变自己,不是坐等观望,等自然把我们给“适应”了,而是我们去主动适应自然,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自然的一分子、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成为一个真正适应自然的“适者”,与自然同生共存。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规律中,做一个积极有为的“适者”,顺应自然而不顺其自然,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摘自《幸福家庭》2020年第12期卷首语)
你的嫉妒美丽了别人
文/黄小平
雾嫉妒山峰的美丽,就想方设法把山峰遮盖起来。可雾越遮盖,山峰越美丽,越有人前去欣赏它、赞美它。怎么会是这样呢?雾想不明白。“正是你的嫉妒,成就了山峰的高大和美丽。”阳光说。
牛粪不断地埋怨:“上帝啊,你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你让我遇到的总是可恶的苍蝇,而让鲜花遇到的却是美丽的蝴蝶?”牛粪哪里知道,为它招来苍蝇的,并不是上帝,而是它自身的恶臭;同样,为鲜花引来蝴蝶的,也不是上帝,而是鲜花自身的芳香。
斧头砍断了一根树枝,树枝决心报复斧头。斧头是那么强大,自己是那么弱小,怎样才能报复它呢?树枝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树枝忍痛把自己截成了一段斧柄,然后去接近斧头,掌控斧头。树枝终于把斧头抓在了手中,而把斧头抓在手中的树枝,又抓着斧头,去砍别的树枝。
风吹着一堆篝火,篝火越吹越旺。一朵小火星见了,埋怨道:“风呀,你怎么不来吹我呢?只要你肯来吹我,我也能成为一片熊熊的大火。”“如果自身仅有一点光芒,就企求别人去吹它,最终是会被吹灭的啊!”风提醒小火星道。
一把斧子在砍檀香木,檀香木被砍得伤痕累累。伤口处,溢出的却是一缕缕芳香。“檀香木呀,斧子砍伤了你,你为什么还给它送去芳香呢?”一只飞过的小鸟问。“如果一受到伤害,就失去了心灵和生命的芳香,那我也就不叫檀香木了。”檀香木的回答,使举在半空的斧子低下了羞愧的头。(摘自《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9年第7期卷首语)
让自己强大起来
文/黄小平
星球的体量,决定了星球运行的轨迹。月亮为什么围着地球转?因为月亮的体量没有地球大;地球为什么围着太阳转?因为地球的体量又没有太阳大。
星球的体量,是指星球的体积和质量。星球的体量越大,它运行的轨迹也就越大。一个星球体量的大小,决定了一个星球运行轨迹和运行空间的大小。
人也有体量,人的体量指人的禀性、气量和素质。人的体量决定了人生的轨迹,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你人生的舞台有多大。
一筐苹果,你不停地摇动它,你会发现什么呢?你会发现,筐里的大苹果会慢慢地升到上层,而那些小苹果会慢慢地沉到底层。只要你摇动着筐子,哪怕是压在筐底的大苹果,也会渐渐地冒上来,冒到苹果的上层来。
时间是流动的,不是停止不动的,只要你是一只“大苹果”,在动态的时间中,你就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一棵小树苗,一刀就砍断了,而一棵大树,还能一刀砍断它吗?别人一刀砍断你,不是因为别人有多强大,而是因为你太弱小。你越弱小,也就越不堪一击;你越强大,你承受伤害的能力也就越强。
只有你强大了,别人的打击才会变得弱小。
通过观察,我发现,越是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越有发达的根系。有人说,人生也是一株植物。当我们处在人生的逆境时,也要像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植物那样,做好“扎根”工作,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打好人生的根基。只有打好了人生的根基,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去战胜逆境,迎接人生的风雨。
真正能让你强大的,是你自己,是你久久为功、打牢人生根基的执著和坚韧。
物体就是这样,生命就是这样,你越强大,你也就越幸运。(摘自《青年时代》2019年第8期卷首语)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1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哲学家的思考》等作品选入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微信号:huangxp65
黄小平卷首语300篇(系列一)
(注:作者将近年来发表于各类刊物的卷首语,精选300篇,辑集为《黄小平卷首语300篇》,现陆续在博客上摘录。)
黄小平卷首语300篇(系列一:第1—10篇):
教育不是训练
文/黄小平
在动物园,若管理员要训练猴子坐在椅子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鞭子抽打,逼猴子坐在椅子上,这叫惩罚式训练;一种方式是用香蕉做诱饵,只要猴子坐在椅子上,就奖它一只香蕉,这叫奖赏式训练。
现在很多人把训练猴子的方式用在了教育上,错把训练当成了教育。教育不是训练,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是逼孩子去做,也不是诱孩子去做,而是让孩子自愿去做,让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成为一种自觉。
训练也许能立杆见影,很快见到效果,但教育却能浸润人心,惠及一生。
关于教育,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说到教育,再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闲来无事,养了一只猫。商人对猫十分疼爱,每当他家熬鱼汤时,他都要用勺子把鱼汤喂给猫吃。可每次商人给猫喂鱼汤时,猫都要挣扎着反抗一番。于是商人得出猫不喜欢喝鱼汤的结论。可有一天,当他不小心把鱼汤碰倒洒了一地时,猫却迅速跑过来舔食起来,这时商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猫是喜欢喝鱼汤的,只是不喜欢被强迫地喂着喝。
第二个故事说的还是一位商人,一天他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起几颗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腰捡起几颗小石子。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原来是一颗颗晶亮的宝石!也正是这些宝石,使商人立即后悔起来:昨晚怎么没有多捡些呢?
这两个故事似乎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在教育别人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却常常犯着类似的错误。
不是吗?在我们教育别人时,总是强迫别人如何去做,总是把知识的“鱼汤”强行灌输给别人,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对本来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厌恶和反感。
不是吗?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不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懂得多捡些知识的“小石子”,等长大成人后,才发现以前学的知识都是珍贵的“宝石”,于是便后悔起来。
说了这么多,哪到底什么是教育呢?一位教育家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在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受教育吗?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还怎么受教育呢?教育又起什么作用、开设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教育家给教育下的这个定义,关键落脚在定义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字眼上。教育最后“剩下”什么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的这句话,把受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记得牢,藏在心间;第三个阶段才是教育的关键,才是教育的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要把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综合起来看,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停留在你所学的知识上,而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全部融入在你的血液里、骨子里、生命里,让知识和教育化为无形,最后“剩下”的,便是你的修行和教养了。(摘自《教师博览》2021年12月卷首语)
一下子的成功都有副作用
文/黄小平
减肥成功的人,体重一定是慢慢减下来的。一下子减肥成功的人,要么是减了体重,也减了体质,失去了健康;要么是一下子成功了,很快就是一下子失败,体重随时反弹。
一下子就治好病的药,肯定副作用大,病看似一下子治好了,但埋下了祸根。一下子就建好的工程,大多是豆腐渣工程,建得快,塌得也快、倒得也快、毁得也快。一下子就来的狂风暴雨,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下子的心血来潮,一下子的热情万丈,都是不能持久的,都不足以用来成就一件事。慢工出细活,一下子出不了细活,出不了精品,只能出次品和赝品。
人生的成功,不是来自一下子,而是来自一辈子。一下子的成功,都有副作用。
记得我在一次大病后,身体极为虚弱,便去看中医。给我看病的是一位老中医,我要老中医多开补药,以便尽快把身体补强壮。而老中医说,不要快,而要慢,特别是身体虚弱时,不能快补,只能慢补。
多服补药,不是能更快地让身体康复吗?我问老中医。 老中医说,补药服入身体后,不会自动消化,而要靠身体去吸收、去消化,要消化,就要消耗体能,补药服得越多,消耗的体能也就越大,这对于一个身体本来虚弱的人来说,将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耗和损伤,使本来虚弱的身体变得更为虚弱。
老中医的话,让我有所启悟。补药是营养品,是好东西,但再好的东西,在吸纳它、使用它时,也要有节制、有分寸。如果一遇到好东西,就贪婪地去侵吞、去掠夺、去强占,恨不得一下子全部据有己有,那么,好东西带给我们的,将不是好处,而是坏处和灾难。
再好的东西,再好的成功,也不能去贪图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得来的东西,一蹴而就获取的成功,往往都有副作用。(摘自《意林•作文素材》2021年第13期卷首语)
害怕输与侥幸赢
文/黄小平
假若你在股市持有两种股,一种股是上涨赚钱的,一种股是下跌赔钱的,如果要你抛售其中的一种股,你会抛售哪种股,是上涨赚钱的,还是下跌赔钱的?
根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人会抛售上涨赚钱的。
人们之所以抛售上涨赚钱的,是担心什么时候突然暴跌,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连本都会赔进去,到时后悔莫及。这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已拥有东西害怕失去的心理,简单说,就是害怕输的心理。
人们之所以不抛下跌赔钱的,是因为老惦记着哪天上涨了,而现在却把它抛售了,到时不是更加连肠子都悔青了。这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侥幸自己哪一天会时来运转,反败为胜。
害怕输、侥幸赢,这两种心理,容易使人们犯下两种错误。一种是在赢的时候总是担心输,因而小富即安,小得即满,难以取得人生的全胜。另一种是在输的时候老是侥幸赢,这种侥幸心理很容易让人们在失败路上越走越远,错误越犯越大,损失越来越惨,把人生带上一条不归路。
人生在赢和输这两个时段,最需要保持脑子的清醒,最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摘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第7期卷首语)
最简单的字最难写
文/黄小平
一个练习书法的朋友,跟我谈起练习书法的心得,他说,最简单的字最难写。
我说,最简单的字,本是最好写才是,怎么成了最难写的呢?
朋友说,最简单的字,正因为最好写,所以才最难写。我对朋友说,他这话不是前后矛盾吗?
而朋友说,他这话并不矛盾,最简单的字,正因为最好写,所以才不会用功去写,浅尝辄止而已,最简单的字不用功去写,也就成了最难写的字;而最难写的字,正因为难写,你才会用功去写,反复去练,功到自然成,这样一来,最难写的字,也就成了最好写的字了。
细细想想朋友说的话,说得还真是在理。世事往往就是如此,易做的事,你敷衍着去做、不花什么功夫去做,易事也会成为难事;而难做的事,你用心去做、下大力气去做,难事也会成为易事。(摘自《课外阅读》2021年6月卷首语)
不可放大去看
文/黄小平
当你在夏天的海滩,躺在沙滩上,用双手捧起细软的沙子撒落在身上,会是一种多么轻柔和舒适的感觉。然而,当你把这些细软的沙子放在显微镜下,你会惊讶地发现,那每一粒沙子都有着锋利的棱角。
人世中的很多伤害,其实也是因为我们总爱把别人的尖刻、缺点和不足,放大来看,从而深深地刺伤着我们自己。
有人做过实验,把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放在显微镜下看,蝴蝶便会失去其斑斓的色彩,变得没有了色彩,没有了那份斑斓和美丽。
美丽的东西,如果无限地放大去看,不但不能突现其美丽,反而会失去原本的美丽。再美的东西,如果过分地炫耀,过分地放大,让人看到的,只是它的苍白。
高大的马,为什么能温驯地让人骑呢?是因马眼看到的物体比其本身大1.5倍左右,所以马眼看到的人,都是2米多高的“巨人”。面对高大的“巨人”, 马也就不得不驯服了。只是马的这个错误判断,让马世世代代成了人胯下的工具。
所以,一个人,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还是对于别人的优点或缺点,都不可放大去看,一放大去看,就会失真,就会让你作出错误的认知和判断,做出一些可笑和后悔的事情来。(摘自《启迪与智慧》2021年4月上半月卷首语)
你的用力看得出来
文/黄小平
一名芭蕾舞演员,她的脚趾一定结满了老茧;一位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一定结满了老茧。芭蕾舞演员用力要用在脚尖上,所以她的脚尖看得出来;钢琴演奏家用力要用在手指上,所以他的手指看得出来。
你在哪里用力,哪里就看得出来。
有人问在日本有“推销之神”的原一平,推销有什么秘诀?原一平什么也没说,只是脱下自己的鞋袜,露出自己一双结满厚厚老茧的脚掌。推销是靠脚掌走家串户一家一户“走”出来的。原一平用力用在脚掌上,所以他的脚掌看得出来。
你在哪里用力,哪里就看得出来,看得出来你用力大不大、明显不明显。你用力越大,你的成绩也就越大、也就越明显。(摘自《意林》2020年第17期卷首语)
溜掉的小鱼最漂亮
文/黄小平
一群孩子在小溪里抓鱼,比谁抓上来的小鱼漂亮。孩子们都说自己抓上来的小鱼漂亮,而一个孩子说,最漂亮的小鱼是从他手上溜掉的那条,没有哪条小鱼能比得上。
溜掉的小鱼最漂亮,有这种心理的不只是孩子。人们常常认为,摘不下的星星,总是最闪亮的;还未开的花朵,总是最美丽的;错过的电影,总是最好看的。什么东西最闪亮?什么东西最美丽?什么东西最好看?在人们看来,是那些还没有得到的,或已经错过的和已经失去的。
什么东西还没有得到呢?期待的东西还没有得到,所以拥有期待的人生最美丽。又是什么东西容易错过和失去呢?我们身边的东西,平常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它们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也最容易从我们身边溜掉和失去,所以懂得珍惜的人生最美丽。
因此,最美丽的东西,总是在来的路上,或去的途中。(摘自《疯狂阅读•高中版》2018年第4期卷首语)
做一个适者
文/黄小平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思是生物间的生存竞争遵循自然的选择,能适应的生存下来。从表面上看,这句话强调的是自然的作用,所有的生物,当然也包括人,只是适应自然的“适者”。这样看来,人与生物只能做一个被动而无所作为的“适者”,去无可奈何地接受自然对我们的选择。
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做“适者”,是顺应自然,而不是顺其自然。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一件事不想付出努力和汗水去争取时,就借口说,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不是“适者”,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弱者,这样,只能被自然和生存规律所淘汰。
“适者”,是指为适应自然而努力改变自己,不是坐等观望,等自然把我们给“适应”了,而是我们去主动适应自然,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自然的一分子、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成为一个真正适应自然的“适者”,与自然同生共存。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规律中,做一个积极有为的“适者”,顺应自然而不顺其自然,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摘自《幸福家庭》2020年第12期卷首语)
你的嫉妒美丽了别人
文/黄小平
雾嫉妒山峰的美丽,就想方设法把山峰遮盖起来。可雾越遮盖,山峰越美丽,越有人前去欣赏它、赞美它。怎么会是这样呢?雾想不明白。“正是你的嫉妒,成就了山峰的高大和美丽。”阳光说。
牛粪不断地埋怨:“上帝啊,你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你让我遇到的总是可恶的苍蝇,而让鲜花遇到的却是美丽的蝴蝶?”牛粪哪里知道,为它招来苍蝇的,并不是上帝,而是它自身的恶臭;同样,为鲜花引来蝴蝶的,也不是上帝,而是鲜花自身的芳香。
斧头砍断了一根树枝,树枝决心报复斧头。斧头是那么强大,自己是那么弱小,怎样才能报复它呢?树枝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树枝忍痛把自己截成了一段斧柄,然后去接近斧头,掌控斧头。树枝终于把斧头抓在了手中,而把斧头抓在手中的树枝,又抓着斧头,去砍别的树枝。
风吹着一堆篝火,篝火越吹越旺。一朵小火星见了,埋怨道:“风呀,你怎么不来吹我呢?只要你肯来吹我,我也能成为一片熊熊的大火。”“如果自身仅有一点光芒,就企求别人去吹它,最终是会被吹灭的啊!”风提醒小火星道。
一把斧子在砍檀香木,檀香木被砍得伤痕累累。伤口处,溢出的却是一缕缕芳香。“檀香木呀,斧子砍伤了你,你为什么还给它送去芳香呢?”一只飞过的小鸟问。“如果一受到伤害,就失去了心灵和生命的芳香,那我也就不叫檀香木了。”檀香木的回答,使举在半空的斧子低下了羞愧的头。(摘自《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9年第7期卷首语)
让自己强大起来
文/黄小平
星球的体量,决定了星球运行的轨迹。月亮为什么围着地球转?因为月亮的体量没有地球大;地球为什么围着太阳转?因为地球的体量又没有太阳大。
星球的体量,是指星球的体积和质量。星球的体量越大,它运行的轨迹也就越大。一个星球体量的大小,决定了一个星球运行轨迹和运行空间的大小。
人也有体量,人的体量指人的禀性、气量和素质。人的体量决定了人生的轨迹,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你人生的舞台有多大。
一筐苹果,你不停地摇动它,你会发现什么呢?你会发现,筐里的大苹果会慢慢地升到上层,而那些小苹果会慢慢地沉到底层。只要你摇动着筐子,哪怕是压在筐底的大苹果,也会渐渐地冒上来,冒到苹果的上层来。
时间是流动的,不是停止不动的,只要你是一只“大苹果”,在动态的时间中,你就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一棵小树苗,一刀就砍断了,而一棵大树,还能一刀砍断它吗?别人一刀砍断你,不是因为别人有多强大,而是因为你太弱小。你越弱小,也就越不堪一击;你越强大,你承受伤害的能力也就越强。
只有你强大了,别人的打击才会变得弱小。
通过观察,我发现,越是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越有发达的根系。有人说,人生也是一株植物。当我们处在人生的逆境时,也要像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植物那样,做好“扎根”工作,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打好人生的根基。只有打好了人生的根基,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去战胜逆境,迎接人生的风雨。
真正能让你强大的,是你自己,是你久久为功、打牢人生根基的执著和坚韧。
物体就是这样,生命就是这样,你越强大,你也就越幸运。(摘自《青年时代》2019年第8期卷首语)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1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哲学家的思考》等作品选入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微信号:huangx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