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平文集《第一眼》系列1
2022-06-25 16:28:04
教育不是训练
作者:黄小平
在动物园,若管理员要训练猴子坐在椅子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鞭子抽打,逼猴子坐在椅子上,这叫惩罚式训练;一种方式是用香蕉做诱饵,只要猴子坐在椅子上,就奖它一只香蕉,这叫奖赏式训练。
现在很多人把训练猴子的方式用在了教育上,错把训练当成了教育。
教育不是训练,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是逼孩子去做,也不是诱孩子去做,而是让孩子自愿去做,让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成为一种自觉。
训练也许能立竿见影,很快见到效果,但教育却能浸润人心,惠及一生。
关于教育,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
有人问:那学生到底该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 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说到教育,再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闲来无事,养了一只猫。商人对猫十分疼爱,每当他家熬鱼汤时,他都要用勺子喂鱼汤给猫吃。可每次喂时,猫都要挣扎着反抗一番。于是商人觉得猫不喜欢喝鱼汤。可有一天,当他不小心把鱼汤洒了,猫却迅速跑过来舔食。商人这才恍然大悟: 猫是喜欢喝鱼汤的,只是不喜欢被强迫地喂着喝。
第二个故事说的还是一位商人,一天他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神秘的声音传路上,突然有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多捡几颗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腰捡起几颗小石子。第二天,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一看,才发现那原来是一颗颗晶亮的宝石!商人立即后悔:昨晚怎么没有多捡些呢?
我们在教育别人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犯着这两个故事里类似的错误。不是吗?我们在教育别人时,总是把知识的“鱼汤”强行灌输,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对本来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反感和厌恶。不是吗?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不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懂得多捡些知识的“小石子”,等长大成人后,才发现以前学的知识都是珍贵的“宝石”,于是后悔。
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呢?有教育家说,所谓教育,就是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在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受教育吗?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还怎么受教育呢?
在我看来,教育家给教育下的这个定义,关键在最后“剩下的东西”。教育最后“剩下”什么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这句话,把受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记得牢,藏在心间;第三个阶段才是教育的关键,才是教育的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要把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综合起来看,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停留在你所学的知识上,而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全部融入你的血液里、骨子里、生命里,让知识和教育化为无形,最后“剩下”的,便是你的修行和教养了。(摘自香江出版社出版的黄小平文集《第一眼》一书)
黄小平文集《第一眼》系列1
教育不是训练
作者:黄小平
在动物园,若管理员要训练猴子坐在椅子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鞭子抽打,逼猴子坐在椅子上,这叫惩罚式训练;一种方式是用香蕉做诱饵,只要猴子坐在椅子上,就奖它一只香蕉,这叫奖赏式训练。
现在很多人把训练猴子的方式用在了教育上,错把训练当成了教育。
教育不是训练,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是逼孩子去做,也不是诱孩子去做,而是让孩子自愿去做,让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成为一种自觉。
训练也许能立竿见影,很快见到效果,但教育却能浸润人心,惠及一生。
关于教育,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
有人问:那学生到底该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 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说到教育,再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闲来无事,养了一只猫。商人对猫十分疼爱,每当他家熬鱼汤时,他都要用勺子喂鱼汤给猫吃。可每次喂时,猫都要挣扎着反抗一番。于是商人觉得猫不喜欢喝鱼汤。可有一天,当他不小心把鱼汤洒了,猫却迅速跑过来舔食。商人这才恍然大悟: 猫是喜欢喝鱼汤的,只是不喜欢被强迫地喂着喝。
第二个故事说的还是一位商人,一天他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神秘的声音传路上,突然有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多捡几颗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腰捡起几颗小石子。第二天,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一看,才发现那原来是一颗颗晶亮的宝石!商人立即后悔:昨晚怎么没有多捡些呢?
我们在教育别人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犯着这两个故事里类似的错误。不是吗?我们在教育别人时,总是把知识的“鱼汤”强行灌输,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对本来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反感和厌恶。不是吗?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不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懂得多捡些知识的“小石子”,等长大成人后,才发现以前学的知识都是珍贵的“宝石”,于是后悔。
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呢?有教育家说,所谓教育,就是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在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受教育吗?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还怎么受教育呢?
在我看来,教育家给教育下的这个定义,关键在最后“剩下的东西”。教育最后“剩下”什么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这句话,把受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记得牢,藏在心间;第三个阶段才是教育的关键,才是教育的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要把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综合起来看,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停留在你所学的知识上,而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全部融入你的血液里、骨子里、生命里,让知识和教育化为无形,最后“剩下”的,便是你的修行和教养了。(摘自香江出版社出版的黄小平文集《第一眼》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