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功来自成功的教育

2022-04-22 05:35:08

教育的成功来自成功的教育

/黄小平

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什么是教育?一位教育家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在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受教育吗?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还怎么受教育呢?教育又起什么作用、开设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在我看来,教育家给教育下的这个定义,关键落脚在定义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字眼上。教育最后“剩下”什么呢?

关于学习和教育,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的这句话,把受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记得牢,藏在心间;第三个阶段才是教育的关键,才是教育的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要把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

把教育家下的定义和刘向说的话综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白了: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停留在你所学的知识上,而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全部融入在你的血液里、骨子里、生命里,让知识和教育化为无形,最后“剩下”的,便是你有形的修行和教养了。

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说,因为天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白天和黑天共存,才是一个完整的天。同样,一个黑人和白人同生共存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白人小孩问母亲,花丛中有红花、黄花、白花,却从来没有见过黑花,但为什么在人群中会有黑人呢?母亲回答说,上帝在造花的过程中,因为一时大意,而忘记了造黑花,为了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上帝在造人的过程中,把人当作花来造,不仅造了红种人、黄种人和白人,还造了黑人,不管哪种肤色的人,他们都是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缤纷的花。

为人母、为人父的你我,在听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些爱,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呢?

在报上读到一条消息,最近,重庆一所中学制定的《学生安全须知》,其中有一条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防受骗。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老师和父母总是经常提醒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一次,坐公交车,一位中年人见我没坐上座位,便站起来让座,说:“小孩子,坐这里来。”我没有搭理他,也没有去坐他让的座位。最后,中年人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奶奶。

下车时,中年人问我:“刚才,你怎么不来坐呢?”

我仍没有搭理他。

“是不是老师和父母经常告诉你,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轻微地点了点头。

“在你看来,我是陌生人;在我看来,你也是陌生人。你是坏人吗?”

“不是,我不是坏人,我是好人。”我争辩道。

“所以,陌生人中也有好人,也有许许多多像你我这样的好人,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好人,拒绝好人对我们的好心呢?”

我细细品味中年人的话。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拒绝和陌生人说话,而是去学会辨认陌生人中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中年人说,“我也是老师,上面这些话,也是一个老师的话,也是一个老师对你的教诲。”

感谢这位陌生的老师,他使我因没有关闭心门,而接纳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好人。(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