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眸崇州盛唐时

(2009-11-28 12:22:18)
标签:

崇州

盛唐

唐安

蜀州八景

陆游

考证

历史文化

文化

分类: 网络转载
      崇州市区崇阳镇是四川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内涵十分厚重。现在成都光华大道崇州段的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开通后的光华大道对接崇州市中心区的第一条大街即为唐安东路。唐安东路长2公里余,其建设已经启动。这“唐安”之名源自盛唐。崇州在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风土人情怎样?这对唐安路的建筑风格、文化定位十分重要。重庆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们担负着唐安东路规划设计的重任,下面应邀以《回眸崇州盛唐时》为题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和设想,供设计师们制订方案时参考。
    唐代是中国古代颇为辉煌的时代,以“盛唐”之誉影响世界,以致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作唐人。可见一个“唐”字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唐字之前加一个“盛”字,也并非言过其实。盛者,繁荣昌盛之意也。唐代在中国及世界人民的记忆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象: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广袤的疆域,强大的军事力量,繁荣的经济,多彩多姿的文化,这一切都为大唐盛世谱写出一篇又一篇华章。
    就是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里,在古蜀大地的腹心地带,出现了一个闻名遐迩的蜀州。这个蜀州,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城市崇州市。蜀州,是崇州自古至今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坐标。现在,就让我把历史的镜头,聚焦到距今已经1000多年前的盛唐时代崇州先民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吧!

名称:崇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州之境,秦汉时名江源县。江源一县境域极广,除今崇州全境外,还辖今都江堰市、温江区各半及大邑县大部分地区,因古人误认为这一带是岷江之源所在,故称江源。
    地名是政治的晴雨表,各朝各代为体现自身的政治权力,利于自己的统治,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政区划,并改称相应的名称,或为自己营造舆论气氛,或直接为自己歌功颂德。所以不少地名都打上了政治的烙印。
    江源作为一个政区,在政权变更中区域也不断调整,辖地划进划出,名称也层出不穷。在晋代改名晋原,成汉政权时期改名汉原。南北朝时江源、晋原、汉原之称又改来改去,交替出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无论怎样改都属于益州或蜀郡(今成都)的管辖范围。到隋代,今崇州境内设置为晋原县。
    到了唐代,犹如历史长夜中树立起一座灯塔,这片热土引起了唐王朝的极大兴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今崇州与新津之部分境域设唐隆县,以示唐定天下,从此兴隆。
    至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置蜀、彭、汉三州,蜀州州治即在今崇州城区。蜀州领晋原、唐隆、清城、新津四县。可见蜀州是地区一级行政单位。武则天之所以把这个区域称为蜀州,是因为它位于蜀郡的腹心地带,是西蜀的中心,堪称“蜀中之蜀”。这就从命名上确定了这个地方地理概念上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说,这意味着“蜀中之蜀”的蜀州之名,是崇州建置沿革中一座光焰夺目的里程碑。说起来还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留给崇州人的永久纪念呢!在唐安东路的入口处真该建一座大型的过街牌楼,上书“蜀中之蜀”四个大字,以增历史文化名城之光辉啊!
    7年以后,即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为纪念这位女皇的不朽业绩,把蜀州所管辖的唐隆县改名武隆县,以示武皇的兴隆。
    又过了十几年,即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改元天寿。玄宗名隆基,为避“隆”字之讳,于天寿元年改武隆县为唐安县,以祈唐室长治久安。算起来“唐安”之名已有1295年的历史。
    至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大封其子女,将其大女儿封为“唐安公主”,唐安县又成为唐德宗这位爱女的领地。看来唐安公主又该矗立在古风犹存的唐安路上,作为崇州盛唐时代的形象代表了。
唐玄宗即位30年后,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蜀州改名唐安郡,仍下领晋原、唐安、青城、新津四县。
    又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唐安县为唐兴县,复改唐安郡为蜀州,辖县仍旧。
    由上述历史变迁可知,无论蜀州还是唐安郡,也无论唐隆、武隆、唐安还是唐兴,变来变去,都是对盛唐国运兴隆、长治久安的赞颂和期盼。而唐安之名则作为这段历史的符号代表,以唐安路的表现方式保留至今,有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渊源啊!

名胜:历史给予崇州的恩赐
    蜀州也好,唐安也好,自古就是成都的卫星城和辐射区。成都的兴盛与繁荣早在唐代就脱颖而出了,“扬一益二”之说就起自唐代中期,当时天下之盛,公认为扬州第一,益州第二。史载,唐玄宗年间,成都就已拥有人口16万余户,仅次于国都长安和洛阳,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其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在唐代居于前列。距成都近在咫尺的蜀州,是成都平原上一座较为富庶的城市。自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从蜀州直达长安的驿道开通以后,蜀州更加经济活跃,文化发达,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盛唐时代的蜀州人,给今日的崇州人留下了一笔笔价值无限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罨画池。“罨画”一词就明显地打着时代的烙印。唐代盛行的一种杂色的彩画,称为“罨画”,当时的官服就有“罨画锦绣”的品类。唐代诗人白居易描绘芍药初开,有“疑香薰罨画,似泪着胭脂”之句。北宋仁宗嘉祐年间江源知县赵抃游罨画池并写诗记游,一开头就说:“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既然此时已成胜迹,那么,罨画池之始建不晚于唐,这是不言自明的。“罨画池”的意思是说,岸上景物映入水中,就像一幅彩色的画布满池中。这始建于唐的罨画池,而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因为她充满诗情画意,现在已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场地。
    罨画池又曾名东湖,“东湖夜月”是古蜀州八景之一。盛唐之后逐渐形成了蜀州八景(也称唐安八景),有诗为证:“惟爱东湖夜月圆,前村牧笛响悠然。市桥官柳依依绿,东阁红梅朵朵鲜。天目晓钟声八百,西江晚渡客三千。岷山晴雪无今古,白塔斜阳照九川。”在罨画池夜游赏月,是唐代蜀州人独特的享受。
    二、市桥官柳。蜀州八景之一的“市桥官柳”,也形成于唐代。因为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曾有言:“蜀人旧语:谓唐安有三千官柳,四千琵琶。”他引“蜀人旧语”,这“旧”之所指,是早些时代。参考蜀州这个琵琶之乡形成于唐,则与之对举的三千官柳也始于唐。市桥位于城南,陆游诗有“兴来买尽市桥酒”之句。官柳,是官方发动种植的柳树。三千官柳,望去无边无际,颇为壮观。这绝非短期行为的功效,应以盛唐时为滥觞。这三千官柳,实际上就是种植在通往长安的驿道两旁的,类似今天的公路绿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便形成了“三千官柳开官道”的壮丽风景。
    三、东阁。东阁,亦称东亭,原在罨画池园林内,清代移至州衙内。“东阁红梅”也是蜀州八景之一。唐诗人裴迪和杜甫在蜀州见东阁红梅盛开,曾彼此唱和。杜甫的“东阁官梅动诗兴……朝夕催人自白头”之诗,使东阁更加芳名远播。“市桥官柳依依绿,东阁红梅朵朵鲜”,至今仍是崇州人精神领域的文化大餐!
    四、唐安池馆。唐代是个音乐舞蹈十分繁荣的时代,就连帝王对歌舞都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当时的成都就是一个音乐之城,杜甫把他在成都的感受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与成都堪称比邻的蜀州在成都文化氛围的濡染下,也是个歌舞之乡。号称“四千琵琶”的乐队,多么壮观!音乐的发达不言而喻。陆游任蜀州通判时的所见所闻,使他成为“唐安池馆”的见证人。他在《忆唐安》一诗中曾有这样的描绘:
    唐安池馆夜宴频,
    潋潋玉船摇画烛。
    红索琵琶金缕花,
    百六十弦弹法曲。
    曲终却见舞霓裳,
    袅袅宫腰细如束。
    ……
    唐安池馆夜宴的音乐和舞蹈给陆游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以至他在离开蜀州多年后,回忆起来还津津乐道呢!今天,也许唐安东路建成后,会有一座新世纪的“唐安池馆”出现在这条崇州第一街上。
    五、四相堂。四相堂故址在今唐安中路与三元街交汇处近旁水务局宿舍处。四相,指唐朝的四个丞相,即张柬之、钟绍京、李岘、王缙。这四个人都先后在蜀州当过州官,后来都入朝做官,官至相位。崇州先人不忘他们的德政,特为四个人建堂纪念,故名四相堂。四相堂遗迹,建国初期始毁。
    六、天庆观。唐朝是李家的天下,唐高宗李治就认为唐朝的兴盛是由于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李耳的佑护,所以把李耳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盛唐时期,全国道教宫观共有1680多所,有道士2万余人。三教中道一,儒二,佛居三。蜀州城内有一座天庆观就是道教的布道地,今崇州市唐安西路天庆街的得名就来于天庆观。
这天庆观也非同小可,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曾在这里出家。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所生,武则天对蜀州又十分关注,故选蜀州唐安的天庆观为太平公主出家的宫观。太平公主后来出嫁,离婚后改嫁武则天的侄儿武攸暨。她曾参与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唐睿宗李旦,并把持了朝政。唐玄宗即位后,她又阴谋政变,谋泄被杀。正因为从天庆观里走出过这么一个惊天动地的女人,所以天庆观也更为出名了。
    这些唐时的名胜古迹,除了罨画池还经久不衰外,其他都是过眼云烟,只剩下一些无血无肉的符号储存于老年人的记忆中。也许新建的唐安东路可以为这些历史名胜赋予有形有色的新的载体,那将是崇州人的大幸!

名流:崇州先民的精神旗帜
    盛唐时的蜀州或唐安,可谓人才济济,名流辈出。这些名流,可分为名宦、名士、名门几类。
先说名宦。所谓名宦,即著名的为官之人。唐代在蜀州当过刺史者著名的有张柬之、钟绍京、李岘、王缙、裴迪、高适。另外还有旅居蜀州的段文昌等。
    张柬之(625-706),唐襄阳(今属湖北)人。进士出身,曾为监察御史,后出朝,历任合州、蜀州刺史。武则天后期时任宰相。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他与人乘机发动政变,恢复唐中宗李显的帝位,任天官尚书,封为汉阳郡王。不久受到排挤,被罢相职,贬为新州司马,愤恨而死。
    四相中的其他三人,钟绍京、李岘、王缙,《资治通鉴》或《唐书》中有载,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高适(约706-765),唐诗人,字达夫,德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曾任蜀州刺史和西川节度使。熟悉军事生活,以边塞诗著称。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终至散骑常侍,故有《高常侍集》。后封渤海县侯。
    裴迪(716-?),唐诗人,关中(今陕西)人。早年与王维友善,同住终南山中,相互唱和。存诗多描写幽静的景色,与王维一样以山水诗见长。有的史书上说他当过蜀州刺史,地方志书上唐代的二十三个蜀州刺史中没有列出他的名字。但如果他不曾在蜀州为官,又怎么会在蜀州送客逢早梅盛开而写出那首咏赞东阁红梅的著名诗篇呢?
    段文昌,唐朝西川节度使,曾在蜀州之西龙华寺建读书台。清儒何尔大有诗云:“西川节度旧儒生,书舍崇阳亦锦城。荒地何须详信否,从来为学四方名。”崇阳是蜀州、唐安到明代时的俗称。由“书舍崇阳亦锦城”可知段文昌在唐安城中和成都都有书舍。
    由以上几个人物可以看出,在蜀州当地方官的有两个特点:一是很有能力,后来升迁做了更大的官,如张柬之等人官至相位。二是很有才华,如高适、裴迪,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就连寄寓唐安的段文昌都是个喜欢读书的官吏。所以崇州一地人才辈出,是有传统的文化基因的。
    再说名士。所谓名士,是指著名的文人。其实,高适和裴迪、段文昌都是名士,只因他们又从政,所以把他们列入名宦的行列。
    唐代蜀州的名士有两种,一种是客居,一种是本籍。客居的名士给蜀州人留下难忘印象的主要有杜甫、贾岛、李洞等。本籍名士主要有唐求、梅彪、张令问等。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曾做过左拾遗、工部员外郎等官,安史之乱后移家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而居。当时他的好朋友高适正任蜀州刺史,杜甫常来蜀州作客,曾写有《唐兴客馆记》等作。他和高适友谊深厚,互相唱和,为成都人留下人日吟诗游草堂的传统。
   人日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有一年的正月初七,高适在蜀州想起了杜甫,便写了一首题为《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一开头就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这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是远离故乡来到西川的外地人。高适在诗中忧伤地说:“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杜甫收到高适的诗后,没有顾上回复,十余年后杜甫已离开成都东归,一年的一个正月二十七日,杜甫翻阅他的文书旧档时,翻出高适的这首诗,重新细读,感慨万端,因为这时高适已去世六、七年了。而此时的杜甫也已是老病之身,他想到朋友一个个不在人世了,忍不住泪流满面,于是写成《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诗前有一小序交代了上述原委。诗中追忆了他二人“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的志同道合的感情,并表述了杜甫自己虽然“白首扁舟病独存”,仍然“欲倾东海洗乾坤”的意志。
    杜甫与高适的酬唱,在唐诗史上留下了十分凝重的一页。到了宋朝,蜀州又出现了一座胜迹名“尚友阁”。宋绍兴年间计敏夫任州官,在西湖上新建一座阁楼,将高杜二诗刻在阁上,并将此阁命名为“尚友”,以纪念二人崇高的友谊。
    在成都,从唐代起每年新春佳节,每到正月初七,就形成了“人日游草堂”的习俗,2007年的人日,草堂就把人们带回唐代,举办了人日吟诗会。蜀州的历史人物同草堂人日永在,同杜甫之名永在!
    裴迪也为蜀州人增光添彩。裴迪在蜀州时,有一年有友人来访,客人离开之日,裴迪送别时和客人同登东亭(亦名东阁),正逢早梅盛开。朋友走后,裴迪把当日观梅的感受写成一首诗,寄给在成都的杜甫。杜甫读后和了裴迪一首,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这就是有名的“东阁官梅动诗兴”名句的由来。在这首诗里,杜甫从梅花盛开所想到的不是感伤岁暮,而是即将逢春的自由快乐。他虽然已经白了头,但看见梅花盛开却有能催人奋进的感觉。
    也是因为有杜甫和裴迪关于“东阁官梅”的唱和,蜀州八景之一的“东阁红梅朵朵鲜”才那么让蜀州人津津乐道。
    在唐朝诗人中还有个中国人人人皆知的贾岛,“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来的。他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是个和尚,法名无本,后还俗。写诗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他来过蜀州,而且到常乐寺(今古寺)去拜访过他的好朋友、亦同辈僧人无可。曾写有《无可上人游山回》、《寄无可上人》等记怀蜀州人事的诗篇。
    唐朝诗人李洞,是唐代王室后裔,入蜀游历,与蜀州本土诗人唐求是好朋友。唐求曾为青城县令,后辞官隐居故乡味江山中,过着诗酒文章的生活,人称“唐山人”。在全唐诗中存诗一卷,其事收入《唐才子传》,被称为“一瓢诗人”。李洞和唐求交往甚密。李洞在《赠唐山人》一诗中描绘唐求的神态是:“长须垂似发,席帽见皆疑。醉眼青天小,吟情太华低。”既写出唐求怪异的装束,也写出唐求傲视一切的情态,隐士孤高的性格跃然纸上。
    唐代蜀州的名士还有张令问,隐居不仕,号天国山人。今崇州三郎镇有一座寺庙叫天国寺。其碑序上引《名胜志》云:“天国寺为唐宰相张真人令问公隐此,号天国山人,前曾授天官之职,故更名天官。”唐末名道士杜光庭从长安避难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作有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晚年隐居青城山,与张令问交好。杜光庭有诗云:“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做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两人志同道合,都有同样的仙风道骨。
    梅彪也是唐代的一个蜀州名士。他潜心攻医,鉴于不少中药众口异名,容易误用,他仿效尔雅解释词义之法,对各种中药名称的含义及性状做出解释,写成《百药尔雅》一书,使医界同仁便查便用。
    除上述名宦、名士外,蜀州还出了一个唐代的名人杨贵妃。杨贵妃,名玉环,祖上是河南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人。杨氏一家由于战乱原因,由河南迁到山西蒲州(今永济),于是成为蒲州人。她的祖父在初唐时出任金州(今汉中地区安康市)刺史,她的父亲杨玄琰也深入到四川来担任了蜀州司户参军,主管民户。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杨玉环出生于蜀州。蜀州比较富庶,是个尚歌尚舞的城市,还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使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在这里成长为一个能歌善舞的美女。杨玄琰的子女除夭折的外,只留下四个女儿,个个美貌迷人,尤其是杨玉环出落得特别靓丽。这个美女之家是蜀州的水土养育出来的。追溯历史,应该毫不夸张地说“崇州出美女”,从江源女子朱利起就形成了遗传基因。待杨玉环进宫被封为贵妃后,她的三个姐姐都得到分封,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都是唐朝时全国知名的美女。
   还在杨贵妃年幼时,父亲杨玄琰就在蜀州去世了。这个只有女性的家庭出现了危机,这时,杨玉环的族兄杨钊(后唐玄宗赐名国忠)正在距蜀州不远的新都当县尉。杨钊也是个有根底的人物,他的母亲就是武则天的近臣和面首张易之的妹妹。在杨贵妃家危难的时候他以族兄的身份常常来看望和帮助,得到杨家姐妹的感激。杨玄琰死后,这个女人之家到底怀念亲人,日久也就离开蜀州返回北方,依靠在洛阳河南府做士曹参军的叔父杨玄珪养育了。
    由这段历史故事可知,唐代的蜀州古城,唐安街头,常出现杨贵妃家四朵金花的身影,也许杨国忠也常在旁边凑热闹。今天打造唐安路,又能不能设计点小品,以勾起今人对这一段历史的回忆呢?

名篇:唐宋诗歌为崇州增加了光环
    唐宋诗歌中对蜀州和唐安的吟咏美不胜收,现只将部分名篇列举如次:
    唐代的名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之问《送赵司马赴蜀州》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杜甫《追怀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宋代的名篇:
    范成大《蜀州西湖》
   欧阳修《送孟都官知蜀州》
    赵抃《蜀倅杨瑜邀游罨画池》
    陆游《初到蜀州寄成都诸友》
    陆游《夜雨怀唐安》
    陆游《秋日怀东湖》
    陆游《夏日湖上》
    陆游《蜀州大阅》
    陆游《自唐安之成都》
    陆游《忆唐安》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两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以作《滕王阁序》名扬天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曾任过虢州(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参军,后因故除名。往交趾(今越南河内)探父,不幸溺水而亡,年仅26岁。
    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到四川蜀州来任职,王勃便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千古名句,传遍世界。但他并没有到过蜀州。
    这首诗的题目,有的版本将“蜀州”写作“蜀川”,有人因此怀疑崇州打“蜀州”这张牌的正确性,其实这是毋庸置疑的。道光年间女才子陈婉俊在编《唐诗三百首》时采用了沈德潜《唐诗别裁》的结论,将“蜀州”与“蜀川”之争订正为“蜀州”。“别裁”,就是将真伪正误加以识别裁定的意思。因此,这是古人早解决了的问题。
    持不同意见的人又说:王勃死于公元676年,他死后十年才有蜀州的建置,怎么会在他所作的诗歌题目上出现“蜀州”二字呢?这是因为,王勃这首诗的遗稿没有题目,是明代的张燮编辑《王子安集》时,根据考证加的题目。我们都知道,一地的建置有沿有革,特定行政区划的名称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名变了,人们称此地时便有两种常见的习惯:一是用旧地名指代新地名,如仍用崇庆县来指代今日崇州市;二是用后地名来指代前地名,如用崇州市来指代崇庆县。这是常有的事,毫不为奇。正如现在有的文章中说杨遇春是崇州人,就不能以杨遇春生前尚未有“崇州”而否定其真实性一样。据此,杜少府任职地是“蜀州”,而不是泛泛而说的“蜀川”,这是无须怀疑的。
    这首诗对崇州弘扬自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来说太重要了,对它的题目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选择“蜀州”而扬弃“蜀川”。
夏日湖上    陆游
乌帽筇枝散客愁,    不妨胥吏杂沙鸥。
迎风枕簟平欺暑,    近水帘栊探借秋。
茶灶远从林下见,    钓筒常向月中收。
江湖四十余年梦,    岂信人间有蜀州!

    这首诗于淳熙元年(1174年)夏作于蜀州。湖指东湖,即罨画池。诗的大意是说:我戴着一顶黑纱便帽,手拄一根筇竹杖到处转游散心,不妨让我这个小小的地方官和水鸟沙鸥混在一起消磨日子吧。迎着凉风睡在竹席上平息逼人的酷暑,常靠近池边的竹编窗帘期盼预先借给我一点秋凉。从罨画池畔的林荫下看得见远处的茶舍,在湖上钓鱼,常常是月照中天我才收起鱼竿。我在江湖上闯荡了四十多年,哪想到人间竟还有一个这么美丽的蜀州呢!
    陆游本是壮志难酬被迫来到蜀州任通判的,他有满腹的愁苦。但一来到美丽的蜀州,却觉得这是个好地方,足以使他“散客愁”。他爱上了蜀州,甚至还有过“终焉于斯”的打算。无怪乎他从心底喊出:“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给崇州留下了可以千秋万代使用的广告词。
    笔者列举唐宋诗歌中题目上有“蜀州”、“唐安”字样的名篇,意在突显蜀州、唐安之名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之深,文学影响之大。这些名篇,对仅有13岁的“崇州市”,无疑会增加厚重而耀眼的光环!唐安东路也许正是展示这些光环的理想境地。
    唐安东路作为展示今日崇州盛唐时的载体,必然有她独特的文化底蕴。我们期盼着!

转载自网友花未眠,一个人的经典http://user.qzone.qq.com/120824909/blog/1208778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