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风大闪了舌头
(2019-02-25 11:01:36)
标签:
风大闪了舌头 |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
为什么说风大闪了舌头
宋国明
中文俗话批评人爱说大话,说他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今天周末无事,聊聊为什么有这么个说法。
我虽然是台湾土生土长,但从小家里说的却是北方话,这句“风大闪了舌头”的闪,跟闪了腰的闪发音不一样。闪了腰的闪指的是扭伤,念三声,跟陕西的陕同音。风大闪了舌头的闪,依我父母的发音,念一声,跟山同音,指的是皮肤在湿冷的状态下受风吹干而皲裂,手“山”了,嘴唇“山”了 等等,跟闪了腰的闪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人扭伤腰,只跟他使劲不合适有关,跟风大不大没有关系,所以从没有风大闪了腰的说法。人的舌头肌肉灵活,古今中外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说话说到扭伤舌头的,就算这是个夸张的俏皮话,让人不要滔滔不绝乱说大话,也跟风大不大没有任何关系。既把风大当作前提条件,显然指的就是老张着嘴胡吹,容易让风吹的舌头“山”了,这是唯一最自然合理的解释,也正是为什么我父母说他们从小一直说的是风大“山”了舌头”,不是“陕”了舌头。
因为是北方俚俗语,一般字典里找不到这念做山的这个字,网上也没有。我有幸在一本《现代北京口语词典》里查到,写作病字头里搁一个冉冉上升的冉,我的电脑打不出来,估计不是正字,是个造出来的俗字,念山,意思与用法正好就是我刚才描述的。这个病冉“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查了《康熙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居然有了结果:正字是病字头加个冉,但是少了冉的那一竖,读作搀chan,一声。其字来源甚古,《说文》:皮剥病也。《正字通》皮肤多蛘如风疾,故曰皮剥病,亦曰皮蛀。仔细琢磨语意,皮肤多蛘(瘙痒)好像不太准确,皲裂疼痛倒是真的,但意思跟皮肤被风吹出毛病有关则绝无疑问。这个古字病冉“搀”跟后来的俗字病冉“山”乃一音之转,在书面语罕用而只在口语代代相传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发生,所以北方口语中“山”字指因风大而把湿皮肤吹干发生皲裂,历史来源非常清楚。
语言里以讹传讹的例子所在多有,“风大闪了舌头”也是如此,估计主要原因是北方俗语的“病+冉”念做山的那个字一般人不会写,图方便找了个闪字代替,碰上不熟悉“山”了舌头这个用法,又只知道闪字读三声的人,就变成闪(陕)了舌头了。拿常用的闪字代替一个没有正字的俚俗用词没问题,此法古已有之,谓之假借,但要知道这种代用在此处造成了一个多音字,就像现在流行的“怼”字,原来念队,四声,怨也,如心怀怨怼,拿来代替口语中的三声dui,就产生了一个多音字。同理,风大闪了舌头,我们应该念成山才说得通,念成陕,就跟把“立刻把他怼了回去”里的三声怼说成四声一样:错了!
注:《现代北京口语词典》1997,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编,语文出版社。《康熙字典》2008,上海辞书出版社。(㾆shan,学生传给我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