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译BOKEH一词
- 什么是bokeh?中文怎么说?-
宋国明
近些年来偶尔会在英文摄影网站上看到bokeh一词,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那是从日语ボケ(罗马字拼为bo-ke)借入英语的外来词。这个词摄影爱好者大概都知道,就算不知道,它所指的概念也很常见,只不过此前中文里没有一个特别的名词术语来称呼它。简单说,bokeh一般指的就是在摄影时因使用大光圈而造成照片画面里主体之外完全失焦的那个模糊部分,但bokeh不等于任何模糊的背景,我们不妨说它是摄影者有意选择并营造而使之模糊的背景,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技术性与艺术性。按理应该清楚,却因手震动而模糊,或因景深太浅,原应纳入焦内范围而失之焦外的那种模糊也就谈不上bokeh了。通常bokeh的信息量小,装饰性强,起个衬托主体的功能,用得好,能让画面赏心悦目。

節儿在耶魯。bokeh提供极少量信息,主要是装饰性陪衬主体

2001年在果洛艺术节。那时我bokeh选择反映节庆、配合主体的颜色,避开千篇一律的草原绿

参观美国南北战争重演所拍。此处bokeh勾勒出三个北军士兵休息聊天,但主体是军迷展示的老古董
Bokeh这个概念既已存在于日语,正好派上用场,让其他语言共享,有人直接借用,如英语,也有人企图意译之,如中文。附带一提,英语最初借用ボケ拼的就是boke,后来为了怕有人把它错念成单音节的bo-k,就改拼成bokeh,强调正确念法是双音节的bo-kay。我原觉得实在有点多此一举,因为日本清酒sake借入英语,没见它加h呀,不过我现在改变主意了,因为我还真听到有人误念为bo-k,而且还教别人这么念。
Bokeh在中文里译名并不统一,网上常见的翻译有散景、焦外、焦外成像、背景虚化等,但直接用英文拼写在中文句子里的似乎也不在少数。这个现象说明了许多朋友对bokeh的几个现译尚存保留态度,而这也正是我好事多言的时候啦。左右无事,信口说说。
要翻译中文里原无此概念的外语名词并不麻烦,上策是采意译。既是意译,只要先从日语里穷究起源就行。ボケ源自下一段动词bo-ke-ru(ru为动词词缀,无义),岩波书店《広辞苑》列了三个意思:一是头晕的感觉,汉字用惚(惚ける),二是变得痴呆,汉字用呆(呆ける),第三个便是此处与我们有关的意思,指颜色渐渐淡薄或轮廓渐渐模糊,汉字用晕(暈ける)。ボケ以片假名书写而不作暈け,代表语意已发生了变化,此处语意变窄,成为摄影专用术语,以别于用汉字加平假名书写的另外两个意思(惚け与呆け)。
我要建议的译名就是从ボケ的汉字“晕”字下手。这个晕(四声)当然不是头晕眼花、晕眩的那个晕(一声),它是指围绕在日月四周的光圈,如日晕、月晕,也泛指一切色泽周围模糊的光影。换句话说,光源渐次模糊固可称晕,非光源因颜色渐薄亦可称晕,如眼晕、乳晕。摄影时利用镜头的光学特性把背景营造出晕,一般也就是上述汉语里的光晕和彩晕两种,因此,日语里用ボケ(汉字暈),乃是百分之百秉承了汉语原意,我们不光明正大地用这晕字来翻译这个相同的概念,用什么呢?惟此处尚有一点技术性的小问题:日语里ボケ为单一词素,就是“晕”一个汉字,但在中文里光说“晕”不符合现代汉语造词习惯,也不能传达它在摄影术语里的特殊含义,势必还得加一个字。我想,既然它指的是相片画面里的一部分,
可以依前景、背景等惯例,译之为“晕景”。
关于晕景ボケ,日语里还有个派生词,叫做“ボケ味”(念做boke-aji),说的是照片里晕景部分的品相和韵味,我想汉语也不妨直接把ボケ味译成“晕味”,简单明了。以后对某某照片品头论足,除了主体和构图,还可以谈谈它的晕景、晕味。
至于其他几个译名,如果不讲词源,本无优劣之别,只要听者读者清楚这些译名所指的概念是bokehボケ即可,并不造成沟通上的困难,我们甚至还可以译成虚景、衬景、焦外景等等等等,都无所谓,是吧?但我对逐渐通行的“散景”一词稍持保留态度。散字自然是散焦的散,那么散景指的当是散焦部分的影像。散景这个译名跟焦点(散焦、失焦、焦外等)有关,跟bokeh本义“晕”无关,bokeh讲究的是晕形晕味及用晕构图,而散焦只是成晕的手段。此外,散景除了跟ボケ的词源无关之外,还不太符合汉语构词原则。散焦一词是个动宾结构,所以散是及物动词,不能把宾语“焦”字省略后加上另外一个名词,还希望保有原来“散焦”的意思,散焦的景不能叫散景,就像洗碗的水不能叫洗水、化妆的脸不能叫化脸、装钱的包不能叫装包一样。也许以后越来越多人能接受“散景”,我也不反对,因为明白它意思。
说“焦外”,意思也很清楚,但是我总觉得它是个方位词,很难把它拿来当名词用,说某某照片的焦外很棒,焦外很糟等等。“焦外成像”听起来很像个句子,不像是名词,可以说某某镜头焦外成像性能如何,但当作bokeh的直接翻译,感觉不完全是一码事,因为焦外成像好坏比较客观、可做光学分析,bokeh当然可以指那个,因为那正是本义,但一张照片bokeh的优劣也可以是主观的、美学的,反映摄影者本人的艺术处理,焦外成像似乎较难表达这第二层意思。
说“背景虚化”,在语意上和bokeh略有出入,因为背景虚化是造成“晕”的一个必然手段,但既不是指“晕”本身,也不是指那个虚化了的背景,若说“虚景”指虚化了的背景倒还可行,但我还是认为“晕景”在语意和词源上比较忠实准确。分析光学性能,可以说z头的成晕效果比n头好,c头能拍出较柔和的晕景等等;欣赏艺术美丑,可以说某某相片的晕景处理巧妙悦目,某某相片晕景太高调、喧宾夺主等等。
既然刚才提到镜头成晕的效果,容我再多说两句。本来bokeh这个词不太流行,是因为在过去除了少数较专业的摄影者外,大多数使用小光圈傻瓜机的广大群众是等闲照不出晕景的,自然也就不关心。现而今傻瓜机变焦功能强大,只要望远,无须刻意营造也能拍出完全失焦的模糊背景,这时大家才注意到很多廉价镜头拍出来的晕景品相很差,扰人欣赏。就成像的品质而言,好的晕景均匀散焦,具朦胧之美,坏的晕景则在模糊之中夹有刺眼的重影线条(日语称之为二线ボケ)或空心光环,花花搭搭,十分讨厌。好的晕景我没有,因为很少刻意拍过,选一张勉强充数;坏的晕景我倒不乏佳例,腆颜登出,请您参考。

2001年秋九寨沟午后的长海。我尝试以晕景为主,捕捉湖水的蓝和反光,成晕效果还算让我喜欢
在耶鲁校园瞎拍。因用长镜,单纯的背景自然成为晕景,此照成晕效果好,没有大缺点
这就是恶名昭彰的“二线性”焦外成像,在原图上不用放大都看得出来
另一个二线性焦外成像的例子,这样的晕景实在不太好看
这张照片背景的焦外二线性成像不太严重,因为原来就不作晕景,所以这样的背景勉强可以接受
有些摄影发烧友钻研精细,爱晕成痴,认为一帧照片的成败可由成晕的好坏来决定。这是一个在艺术上很主观的看法,见仁见智,不存在对错的问题。我虽然无暇无钱发如此高烧,但也觉得一张照片里如果晕景的地位相对重要,那么晕好晕坏的确影响画面至巨。举个手边的例子,十年前我去青海农村过藏历年,给吾友卓玛措拍了些相片,尝试用农村常见的杨树林作晕景,如下附两张旧照扫描所示,镜头虽用的是同一个,成晕效果却很不一样。

用藏族农村常见的树林作晕景,透露少许信息。此照成晕效果差,有明显的(二线性)重影问题

同样的取景构图,同样的镜头,换了个地儿,晕景的成像效果稍好一些
卓玛措喜欢她笑得开心的上一张,我却嫌那一张画面太乱不好看,选了下面那一张给她,说下面那一张才好,卓玛措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只觉得整体感觉较好较悦目,现在细想,才知道我也中了轻微晕毒,当时正是由考虑晕景好坏来决定成败的。如果您很在乎晕景的品相,那您在选相机的时候可以考虑各厂牌镜头的成晕效果,不然,其实真没什么大不了的,愚见以为一张成功的相片其主体还是最重要的。只要您在选材构图时留意让无关的背景干净清爽些就好。晕好晕坏的,不用操那闲心,镜头的有限光学性能我们想管也管不了,何况,有人还喜欢那些甜甜圈呢。

1992年冬在巴黎
这张巴黎黄昏照容我说明一下,当时我从橙园美术馆出来,欣见此景,便想要以晕景方式呈现,忙了半天,统统失败,还是一开始老老实实照的那一张能看,没有特殊效果并不影响我对此景的喜爱。所以,说了半天晕景,我还是得承认,知道晕景使我更注意取景构图,时刻注意不让背景一团糟,但我不能像一些高手玩家去苦苦追求晕景的完美境界,这一点,我甘拜下风。
对几个现行译名的评论都是我个人主观的语言习惯,不一定符合您的语感,其实只要您用得惯,哪个词都成。但对我来说,既知bokeh之义是晕,而且词源所用的汉字就是晕,不翻译成“晕”我会很难受的。
呜呼,我在摄影上虽是庸手,在语言文字上却如此偏执。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