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学术?什么学者?
(2011-09-21 03:52:02)
标签:
论翻译中文英文翻译一对一傻译杂谈 |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
什么学术?什么学者?
-不要再让中文被英文牵着鼻子走了-
宋国明
这一年多来因犬子申请大学故,才开始到网上看看关于申请美国大学的信息。这不看不打紧,看了之后才发现现在中文都“肿”么了。
我要说的不是学生们中文水平低落、写错别字、或误用词语典故什么的,这些都是长久以来便存在的问题,新一代有新一代的语言,用不着我们操心。我更不想讨论因为网络这个沟通媒介对中文造成的冲击,因为近十年来中文虽因网络使用的发达造成语言的巨大变化,但时间能做自然的筛选,该淘汰的会被淘汰,该保留的会得保留,也不必咱着急上火。我这里要批评的是一些照理说应该受过高等教育,即使没有留学受洋学堂洗礼,拿洋学位镀金,至少也通晓中英文的同胞们,还有他们所写出来的中文。
其实,这些同胞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我哪里知道,也许是他们的文章里用的词汇都很正式很体面,容易给我这样一个印象。但我知道他们一定都懂一点英文,因为他们的中文有些地方若不还原成英文,还真不容易让一般中国人看懂。
如今这种貌似有学问的文章四处泛滥,因此我们也就无处躲避。要是您多留意,网上报章上常看到一些句子,结构繁复,用词新颖,乍看之下,流利堂皇,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再看一遍,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这句话外表佯装成中文,骨子里乃是英文,于是脑子里赶紧把那句话翻译成英文,方才能懂。懂了以后,我生怕自己以后也染上这种毛病,常常立刻起身去户外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清清脑中污秽。
举个例子,塔利班前一阵子不是把美国在阿富汗的直升机打下来了吗?新闻上报导此事,最后写说,塔利班已经宣布对袭击负责。我就纳闷,怎么负责?把人交出来让北约处理吗?后来一想,噢,懂了,这是英文The
Taliban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ttack的直译,真好奇这种不过大脑的翻译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中文的“对某事负责”跟英文的claim
responsibility差别很大呀,后者的意思仅仅是承认某事是他做的,至于他是不是要负责,怎么负责,一概没提。譬如,约翰让女友怀孕了,他可以claim
responsibility(承认是他做的),但却很不负责任地什么也不管,我们可以因为那句claim
responsibility就译成约翰宣布对女友的怀孕负责吗?回家看到客厅一团糟,花瓶打破了,问几个孩子:
跟申学有关,最让我觉得好笑的就是乱用offer这个字,被学校录取(accepted或admitted)说成得到offer的只有一帮不太通英文的中国人。关于这点,我曾写过一篇小文,试图点化之。不过,问题积重难返,好像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误用英文好笑,大伙还在offer来offer去,非常热闹。
误用英文是一回事,误译英文又是另一回事,为害更巨,因为前者只在那些喜欢说话夹杂英文的圈子里闹笑话,后者却让更多读中文文章的人冷不防地吞咽死苍蝇。有两个滥用的误译就是“学术”和“学者”。初中生申请高中或高中生申请大学的材料里有一部分是关于他们在校的学习成绩,英文称之为academic performance,说白了就是grades,但是正式的英文喜欢把一些简单的词用较长的拉丁词汇说得比较玄乎,咱中文要不要跟着走是一码事,跟着走翻译得对不对又是另一码事,在这里把它傻乎乎译成“学术表现”就很好笑。学术指的是什么,不用精确定义,大家也都有个八九不离十的概念,北大清华的学术水平如何,某某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等等都是常听到的话,所以总得跟在高等学府有系统地研究专门学问多少扯上一点关系才能叫学术吧?现在一帮初中高中还没毕业的孩子拿着成绩单说“优秀的学术水平”或“学术能力优异”,实在是让人不习惯。我们从小到大,不都说功课、学业、学习、成绩吗?怎么一申请学校就自抬身份成“学术”了?难道就因为英文用了一个大字academic?
另一个在申学文章中见到的滥译的词是“学者”,一帮中学生全成了学者了,估计那是从英文scholar傻译过来的。实际上英文的scholar不一定是学者,您去翻翻字典就知道。绝大多数的字词翻译到另一个语言,不见得是一个单纯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对吧?这里谈scholar,我得先提另一个由它衍生的词:scholarship,这个词大家熟悉,常用的一个意思指的是给学生的奖学金或给专家学者的研究经费,另一个意思是学者的研究能力或成就,跟资助或奖励没关系。回过头看scholar,这个字除了学者(a learned person)之外也用来指获得某个奖学金的学生(a student who holds or has held a particular scholarship,定义摘自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一个中小学生可以得到某某奖学金,英文自然称之为某某scholar,但中文译之为学者,不好笑吗?有些学者脸上的鼻涕眵目糊还没擦净呢!自然的说法就说荣获某某奖即可,例如小三子获得总统奖就说获得总统奖,不很好吗?不一样优秀吗?为什么要说总统奖学者?是不懂中文,还是就因为英文用了一个scholar?但这个scholar跟学者毫无关系,是跟奖学金有关系啊。还有另一种奖学金叫做fellowship,获奖的人就叫那个奖的fellow,难道我们也把Watson fellow傻译成华臣奖伙计?
我自己前一阵子写了一些跟申请学校有关的文章,为了沟通方便,有些地方不得不从众从俗(记得是把National AP scholar译成全国AP学者)其实心里难受得很,觉得那不是自己的意思,好在读者诸君似乎也不计较。现在我隆重自首,以后再也不敢了。
按照目前流行的一对一傻译法,中文已经被英文牵着鼻子走远了,像什么族裔食物、政治正确、欠我一个道歉、早行动、早决定、不一而足,甚至我在东京机场转机的时候,中文牌子上竟写着让旅客坐“翅膀梭子”(傻译自Wing Shuttle,写出来省了您猜不到)到另一航站大楼。什么时候我们能得到觉悟,认识傻译之傻来自对英文的盲目崇拜、一知半解,以及大家对中文的缺乏自信,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重新在二十一世纪里说上痛快淋漓的好中文,不再被英文牵着鼻子走了。
本文题目乍看之下也是让英文牵着鼻子走的翻译。盖老美不同意你的意见时,会来这么一句,你说某人很有幽默感,这位不同意,就会说“什么幽默感?”以示不屑。但这个用法咱们不争气的中文居然也有,譬如,“他是个好人。”“什么好人?”,所以我用“什么学者?什么学术?”作标题,不仅写给懂中文的诸君好友看看,若按一些人的习惯,您非得从英文来理解不可,那标题的意思也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