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2014-01-27 09:09:20)
标签:

记忆里的年味儿

贴标语挂灯笼

吃饺子吃熬菜

张灯结彩过大年

分类: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文/月儿弯弯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1、纺线织布做新衣 

 

 

    眼看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脑子里时不时会闪现儿时在农村过年的热闹场面。那种期盼与喜悦的心情,那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场景,和那种无论再穷也要欢欢喜喜过个年的心劲儿,无不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 那时候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浓浓的年味儿在小镇在街上在我家的小院里演绎的如火如荼。令我终身难忘。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记得那些记得那些年只要进入冬季,母亲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俗话说“穷家难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还未成人,一家人的吃穿全靠父母种的那两三亩自留地,和生产队发的那点不值钱的工分过日子。母亲常说“再穷也要好好过个年。”所以我心中一直期盼着过年。 

 

    母亲先纺棉线,再给棉线染色,接着在院子地上钉下去很多木楔子,摆开架势绕线、配线。我从很小就能帮母亲绕线。母亲把线配好,指挥着我和姐姐围着木楔子转着圈绕线。两边木楔子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匹布的半个长度。绕上一圈就是一批布的全长。我拿着线穗子围着那些木橛子转圈跑,跑了一圈又一圈,我觉着绕线太好玩了。每逢绕线的时候我家小院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些五颜六色的棉线在小院里如同绚丽的彩虹一般耀眼。绕好线以后,堂屋架起了父亲制作的织布机,母亲开始织布了。自制的织布机既能织成单色的粗布,也可以织出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图案。粗布织好后,母亲还会把白色的布料染成各种颜色。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布料是专为我们姐妹做新衣的。那时候没有缝纫机,每一件衣服都需要母亲千针万线才能缝好。白天母亲坐在炕上缝衣服絮棉花,晚上家里的小灯碗太暗了,母亲就坐在小灯跟前纳鞋底。一年四季,母亲那双手就没有闲的时候。大年三十这天,我们兄弟姐穿着母亲缝制的新衣新裤新棉鞋放鞭炮迎新年了。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2、磨面碾米做年饭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新衣服做好了,母亲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去磨面、碾米,为过年做准备。两个哥哥都是好帮手。我和姐姐两个人只能是搭把手。等大哥二哥把粮食背到磨房,我和姐姐帮着母亲拿簸箕、箩、布袋、笤帚等零碎东西。一个大磨盘两边各有一根木棒子,两个哥哥各推一根木棒,我和姐姐一边一个。我们推着大石磨盘吱吱呀呀转动着,母亲要不断地跟着磨盘转,一边用手往磨盘上面的窟窿眼里喂粮食,一边用一把小扫帚不住地将磨出来的面往里面扫。等到磨出一部分面粉的时,母亲会用簸箕把面盛上,去磨房门口用箩不住的筛,细细的面粉漏了下来,箩里只剩下麦糠。妹妹很乖,坐在一片席子上面自己玩。饿了就跑到母亲怀里吃奶。 

     

   也有人掏钱租一头毛驴拉磨。母亲会过日子,能省则省。我讨厌推磨!可是从四、五岁开始我一直跟着母亲推磨、推碾子。磨房里面光线昏暗,我们推着磨盘转了一圈又一圈,很累,也很无奈。那时西街只有一家磨房,磨面碾米还要排队。好容易排上队了,肯定会把米面都加工好。年前必须要一次性蒸出足够半个月吃的馒头,正月十五之前不允许再蒸馒头。这是我们那里的习俗。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3、三十晚上点黏灯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在我家黏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黏灯是黍子面做的。黍子面有着和糯米一般的黏性,入口香甜。母亲把黍子面用开水烫过晾凉,捏成大号酒杯一般的灯座样式。中间放一根棉花捻成的灯捻子,顶部做一个凹槽用来放棉籽油。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年三十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熬夜守岁。我家八仙桌、条几、衣柜等处都放着黏灯,黏灯点燃,原先昏暗的屋子顿时亮堂堂的,感觉很温馨很有年味儿。等到黏灯里的油耗干了,我们熬夜守岁也感觉肚子饿了。那一刻我们兄弟姐们就会毫不客气的将黏灯消灭光。那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掉。刚灭火的黏灯还是热乎的,甜甜黏黏,每一口都能拉出丝丝来,那滋味啧啧……又甜又黏又香!

 

   自从9岁那年离开家乡直至今日,母亲再也没有做过黏灯,我也没有吃黏灯的口福了。不过,黏灯美味儿我可从来也不曾忘记。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4、彩色标语迎新春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父亲读过四年私塾,能写会画。在小镇上算是个文化人。我家墙上贴着的奔马图、猛虎下山、梅兰竹菊国画都是父亲画的。因为父亲为人厚道,平日里来家求字的人可不少。尤其是进入腊月,家里就更热闹了。那些来求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每逢此时母亲总是喜盈盈地与人家搭话,将吃饭用的八仙桌擦的干干净净,好让父亲在上面给乡亲们写春联写福字。

 

   当母亲带着我们去磨面碾米时,父亲则一个人在家里忙着给镇上写标语和春联。只要一进我家院子,就能看到屋里院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纸张。写上字的就晾在院子地上。写完后父亲会在院子里拉起一条条细麻绳。将写成菱形块的大字一张一张粘在麻绳上,再细心的折叠起来放到一边。父亲写累了就圪蹴在地上抽一袋旱烟。整个一个镇子四条街道上那些五彩缤纷的标语全部出自我父亲之手。虽然父亲写的字我不认识,但是从父亲那双眼睛我可以捕捉到他心中的快乐。过年了,街道上拉起了一道道横幅,墙上、树干上、电线杆子上都提着彩色的标语。一阵微风吹吹过,大红色的横标在街道上空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为贫穷的小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幼小的我很骄傲,也很自豪!因为这都是我父亲写的字。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5灯火辉煌迎新年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家乡过年还有个习俗:大年熬夜三十守岁。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院子大门上方都会悬挂两只大红灯笼。红红的灯光映照着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还有满街色彩艳丽的标语,让人看着喜兴、吉祥。三十晚上守岁,人们会在街道中央点燃一堆堆篝火。此时此刻,没有人愿意呆在冰冷的家中,男女老少都跑到街上围着火堆聊天。我们小孩子几乎是人手提着一只灯笼满街跑着玩。站在我家门口放眼望去,一堆一堆的篝火构成了一条望不到边的火龙。加上每家挂的红灯笼,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五彩的标语,还有小闺女穿的红棉袄和头上戴的红色头花,那才叫红红火火过新年呢! 

    

   父亲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却是心灵手巧,我家的大、小灯笼都是父亲自己制做的。门前挂的大灯笼是椭圆形的,龙骨是用竹子做的,外面罩着一层大红绸子。点燃蜡烛时红红亮亮的煞是好看。我们提着玩的小灯笼是长方形的,框架是用木条制作的,下面有一块木板做底座,上面不封口。长方形的灯笼四周各有一块玻璃,其中有一块玻璃是活动的,从上面可以抽起来,将点燃的蜡烛放进去再放下玻璃。三十晚上我们提着灯笼一直玩到第二天凌晨,实在熬不下去才回去睡觉。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6、鞭炮声声辞旧迎新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大年初一很早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了。天还黑着呢,拜年的人就登门了。最早来家拜年的总是一群一群的孩子。平实看着我家的院子挺大的,但是拜年的孩子呼啦啦一来就是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黑压压的站了半个院子。每逢一波孩子们来拜年,母亲就会笑盈盈地端着簸箕把糖果、花生、红枣挨个的发给每个人。一拨人刚离开,接着又会来一波。欢笑声祝福语充满小院。年味儿十足。等到我被拜年的声音吵醒的时,我的父亲和哥哥姐姐早就出去拜年了。  

 

    等到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蒸馒头。我家孩子多劳力少,通常只有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吃一顿纯白面的猪肉饺子,再吃一顿白面馒头。初二就开始吃混合面的杂面馒头了。正月十五以后恢复吃杂面窝头的日子。

 

   大年初一猪肉熬菜是我最期盼的。母亲把猪肉切成半公分厚两寸长的大肉片,先在大铁锅里放上棉籽油,把花椒和葱花煸出香味儿,再将猪肉片在锅中翻炒,煸出一部分猪油来,加水加酱油炖只熟烂,然后加入大块白菜、菱形块胡萝卜以及粉皮一锅乱炖。猪肉炖得软绵绵颤颤巍巍的,噢,吃到口中满嘴流油,好香啊!一年一次的熬肉啊,只有大年初一中午才能吃上一次。要想吃下一顿,就得等一年呢。

 

    我的压岁钱少得可怜,永远都是一毛钱。那时候一毛钱可以买一瓶醋。一毛钱能10个没有包装纸的糖球。农民的孩子手里根本就没有钱。有这一毛钱零花钱我很知足,一蹦一跳的买回来10个糖球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实在馋的不行时才舍得吃一块。甜,真的很甜!有一年姐姐去给姨姨拜年,回来后告诉我姨姨给了她4毛钱,她高兴地不得了。可把我嫉妒死了。第二年过年我哭着闹着要跟着母亲去姨姨家拜年,母亲不带我去,我赌气不吃饭,还被父亲打了一巴掌。

 

    斗转星移,转眼间我已从一个盼着过年穿新衣、吃熬菜的孩童,变成了一个盼过年儿女回家团聚,渴望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年人。但是,无论时光如何飞逝,儿时家乡那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依然难以忘怀。写到此时我才明白,真正值得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年味儿,还有儿时那无忧无虑的快乐。

 

  

【 原创文字 抄袭必究 】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散文随笔】

 

敬祝朋友们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马到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