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早年间的新华书店有历书出售,书里除了可查公历、农历、星期和节气外,还有农事安排,比如什么节气该种植什么农作物,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等内容。本人一向不事农活,也没细读,随手翻弄几下就把历书扔了,仅小时候“学农”在校办农场干过一些诸如开荒种麦子、采茶割稻之类活儿。对时令的了解也只知大概,比如暑假里学校经常安排同学们去农村参加“双抢”劳动,冬天在校办农场里喝红薯粥,秋天老师还安排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剥黄豆...呵呵,如今想想也很有趣。只单单没想到,许多年以后玩起了单反,便开始关注起天气变化,兼而又关注起了农事,这对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幽默呢?
暮春时节,细雨蒙蒙,汽车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行驶。因公路塌方,只得绕道而行,这一绕就多出三十多公里山路,也带出了下面一些事儿,值得一书。
假如不玩摄影,估计我是走不到这里来的。这座很不起眼的小村庄,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远远望去,实在不值得驻足停留。影友老王对这一带了如指掌,在他的引导下,三人缓缓走进村庄。眼前是一座破败的廊桥,因年代久远,墙上的字迹已无法辨认。廊桥一天天败落,溪水却源源流淌。有桥必有路。老王说,当年每次进山都要打此经过。不同的是,老王心中廊桥一定比眼前的好。我想。
廊桥内部情形。一路上听老王开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在县城邮局当邮差,领导分配给他的邮路是偏远山区,这座小村庄是他每逢必经之路。那年代不通公路,连自行车也不能通达,投递邮件靠的是肩挑步行,扁担的一头挂着信件和包裹,另一头是路上吃喝及生活用品,重约四十来斤。独自一人翻山越岭,走的全是山路古道,来回一百多公里。每次进山需赶早,得步行一整天,方能把邮件送达目的地,第二天再徒手走出大山,第三天休息,如此,三天一个周期,第四天又进山,循环反复。苦不苦我没亲身体验,只觉得,即便让我徒手进山也让人够呛,所幸老王当年不叫老王,叫小王,那时他十六、七岁。
廊桥下溪水长流,古木参天蔽日。阴雨天的光线,似乎溪水更幽深,古树更苍翠。
不大的村庄,像这样的石头小房子随处可见。若按其独特的取材,考究的施工技巧,外加适当的内部装修,且具一定规模,再精心策划一番,就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石头寨”,游客们来了,村民们尽可免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坐享旅游资源。好是好,可二位大哥都说我浮想联翩。
影友老田望着石墙说,美女只管往石墙上一靠,便是很好的人物风情画。我说,等俺有钱了,模特俺一人带仨,自个留一个,剩俩二位一人一个,拜托您千万别给钱。
相邻的村庄规模较大,村头居然有一座老牌坊,矗立在荒芜的田间地头。当年老王干了两年邮差,后来调到县粮食部门,神奇的是,他似乎与大山有着不解之缘,竟又一次分配到这里,与那座“石头寨”咫尺相望。这里是产粮区,老王就在粮食局驻村粮仓工作。近些年来,村民把房子越盖越高,老牌坊淹没在房群中,岁月久了,老王也记错了路,就向村民打听。不看后悔,看了扫兴。这座牌坊破旧得让人心碎,荒唐年代人为毁坏,石雕图案皆被铲除,石材自然分化严重,古牌坊岌岌可危。许是保护级别太低,经过简单加固处理后原貌尽毁,看得出当地对此无能为力。遥想某个不太久远的年月,这里应是繁华之地。
春耕时节的田间地头,这是我们目的地。一路周折,一路畅游,地点没问题,问题是时间和天气不对,须黄昏或清晨,且有晚霞的黄昏,或者有云海的清晨。目前的天气阴雨蒙蒙,状况不容乐观,时间是头一天正午。
阡陌田垄,好似镶嵌了一块块彩色玻璃,或直或曲,天光倒映,碧绿青翠,农人稀落,耕作于画里。老王说,当年“农业学大寨”搞人海战术,场面蔚为壮观,只可惜如今见不着了,否则又多出一份异样的精彩。我却以为,人多并不见得好吧,看得见人影就行,只是缺了耕牛。倒也是,如今没人养牛了,都说养牛费事,拖拉机农忙时加点油便可工作,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闲置,不吃不喝多省事!难怪初春时这里举办菜花节,偌大的乡镇居然找不到一头耕牛,万般无奈之下,举办方从临县高价租来两头耕牛。中国农村没耕牛,听起来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虽然地点没问题,但我们的目标是晴天。这也是老王童鞋的主意,他老人家两年前就来过,居然还是独自骑着摩托车来的,老当益壮叫人佩服。我说,今年可别再一个人偷偷摸摸去了,好歹叫上我。一行人回到镇上等待老天回心转意,却越等天气越糟糕。于是,信步走入这家农家乐风格小酒店。店家是本地人,老房子改建后用做经营,院落里的这株桂树不可谓不巨大,树冠呈球状,浑圆饱满,覆盖面约二百平方米,四季郁郁葱葱,号称四百余年树龄,长见识了!
走出酒店,抬头看天,无意中发现房檐下几个大字,立马来了精神。老王说,这是方志敏纪念馆。虽知
“革命老区”,可我听了总觉哪不对劲,一座低矮老旧的房子,很难与大名鼎鼎的近代人物联系在一起。后又说,当年所谓革命暴动指挥部,也就是原纪念馆所在地是一座老祠堂,后来不知何故,把纪念馆挪到了这里。门是上锁的,进不去。我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那墙上的字是怎么回事?没人答得上来。从字体上看倒也不像是新的,说实话我真心希望那字是当年留下来的,这样我心里也好受些,因为我们遭受过太多的欺骗,虚假坑了几代人,再也不想被人忽悠了。
是夜,无事。饭后早早上床休息,单等次日一早山上观云海。大山里日出较迟,早上六点推开窗户,天空阴郁,云层厚重,看来传说中的云海是没戏了,行程得另作安排。幸亏老王是路路通,老田还是本地人,轻车熟路,指哪打哪,轮不到我去操心。天渐渐放晴,只是过了时辰,三人“另谋出路”,于是,我们又经过了一座廊桥。暗想,这廊桥好歹也是桥,咋遍地都是呢?也太不值钱了吧!古人偏乐善好施,非市政工程,更非形象工程,用现在话说,那叫公益事业。古代乡贤出资修桥补路,几人一合计,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事儿就给办妥了,看上去挺简单的。完事了再立一块功德碑,刻上铭文,某某大户出了多少银两云云。没有市政官员亲临现场指导,也无需招投标,更没有监理公司,大伙儿各自对自己负责,对良心负责,干出的活儿至少是世纪工程,却从未听过那座古桥垮了,死伤多少人,真奇了怪了!

廊桥背后有为数不多的人家,也没啥好景致,既然来了,就下车走走。老王童鞋踩在古老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石板缝隙里填满了水泥砂浆。

另一处的一座古塔。绿荫掩映,我尽量让它变得美起来,因为除了古塔本身的结构美,它还附带一段血腥历史。

老王说,小时候见过塔身上留有一些暗红色文字,详细内容记不清了。于是,三人围着塔身寻觅,除了发现一块古碑,通体找不到一个文字。下面的一段叙述充满血腥,虽口口相传,未见(不知是否)有官方文献记载,却得到了村民的证实。村民说,当年两名游击队员被官府追击,困于塔内,最终死于混战。地方上杀一儆百,蘸上死者身上未干鲜血,于塔身上手书血红大字,以警示世人作乱之下场。村民还说,若干年前,有人用墨水重新描摹过字迹。总觉得,政权更迭群雄逐鹿之故事演义,中国历来不缺,即便此处遗迹不足以为信,类似的腥风血雨在别处又何止上演过千千万?有人高度概括中国历史,无非干掉一个皇帝再立一个皇帝。荣光与富贵从来跟草民无关。所谓“革命老区”,就是地处偏远深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三不管”之地,大规模暴力相残永远伴随着底层民众。没看见塔身上的字迹,就当那事压根没发生好了,国人不乏崇尚暴力且以此为荣者,也就不缺这么一处了。

说是不想了,走下宝塔山,心里还一直惦记着那段血腥历史。汽车行驶到了河边,此处地势低洼,河面上有一座独木桥,通往河对岸的是一座老祠堂和耕地。老祠堂大门封死了,不得进。老王说,以前这是一所小学,独木桥原本就有,后来拆了,在原址上修了一座水泥桥,几年前一场山洪,让整个村庄都浸泡在洪水中,水泥桥也冲垮了。如今全村搬迁到了河对岸地势较高的地方安居,又重建了一座独木桥。我朝那片村庄遗址望去,地上早种上了庄稼,没人说根本看不出那本是一座村庄。

最近一次过独木桥已是很遥远的事了,想来俩老哥应该也差不多吧。于是一同来到桥上,领略一下早年的感觉。老王童鞋(上图)步履矫健,毕竟人家是“神行太保”出身,常人无法企及,老田童鞋笑容可掬,很有范儿。

午间三人去老田老姐家蹭饭,快七十岁的人,腿脚也不灵便,获知我们要来的时候她还在山上采茶,等我们走进她家,老人已在厨房张罗饭菜。说话间,一桌菜很快就做好,又摆上了一瓶好酒,招呼我们入席就餐。大家推辞说不喝酒,饭后还得赶路。山里人一向好客,执意不肯,推辞不过,老王说,没拆封的酒收回去,弄点散酒吧。一忽儿老田的姐夫也下山回家,几人围桌边喝边聊,气氛融洽。老田老姐挤在桌角边儿,一个劲劝大家喝酒吃菜,自己却不吃——她在等客人都吃过了再自己吃。大山里人性情淳厚,尤以年纪较大的女性为甚。
饭毕,烈日当空,一行人驱车回到驻地歇息。却发现饭店后门边一株体型硕大的仙人掌,在蓝天白云衬托下,开得鲜艳夺目。这东西真会挑地方长,背景里居然还有一堵马头墙呢。于是,三人挤着一堆跟花儿较劲。

临近黄昏,开始在摩沙岭上徘徊。中午蓝天白云,此时变成多云。老天爷让人琢磨不透,只好撞大运。长约一公里的路段,分布着四个观景台,居高瞭望,山下的田垄道路,村庄房舍一览无余。三人来回寻找合适的视角,如有一点光线变化,也会让人兴奋不已。

一些农田正在灌水,另一些秧苗已经绿了一片,还有一些禾田插秧较早,禾田已干,一小部分田地撂荒。理想中的水田,是正在灌水的和刚刚插好秧苗的田地。

200mm定焦镜头下的田间和忙碌的人们,喜欢人的倒影。

刚刚还从这条公路上经过,四野平淡无奇,山下丝毫感觉不到山上的视角,尽管眼里看到的是同一目标。看景好比看人,有人说他好,也有人对他没感觉,如盲人摸象一般,不管摸到的是鼻子还是耳朵,或者是大腿,谁都没错,又谁都错了。

不到最后时刻看不出结果,看来人品不算太坏。天空虽不很通透,但毕竟洒下一片光。按惯例,这个拍油菜花的著名景点,今天我们来拍春耕水田。几个观景台就我们仨,没人跟你抢机位,也不会相互碰撞,随心所欲,想怎么拍都行,这里成了不爱扎堆的人的天堂福地。感悟,有些东西确实很好,但这并不代表另一些东西就肯定不好。

【后记】原本只想写点与照片直接相关的文字,最终写出来的东西竟然超出照片本身很多。一贯散漫成性,瞎掰也成性,随它去吧。又想,照片上的内容可以直观感受,照片以外的东西却很难发现,而这些看不到的东西,又是通过照片引发展开,叫人深思。也不怕您说我矫情,我并不十分看好这组照片,我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次,我在乎的是这样的一次经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