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雨巷
标签:
雨巷 |
分类: 散文 |

尽管诗歌与摄影非属同一范畴,可我还是在标题前面加上“我的……”二字,避免与名作重名之嫌,也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标题。前些天多马老师说,拍古巷雨天更好。想想也是,便记在心上,在一个闲适的上午,我又去了那个“一不留神就转到那里”的古村落。
古巷之与江南,历来不缺雨水,红粉佳人也应不缺,却不见得能遇上。至于诗人笔下的红纸雨伞,旗袍佳人,不期而遇于深仄一隅,匆匆擦肩而过,流连回眸,那种情形自然妙不可言,却不知那得前世苦苦修行多少年。猜想,诗人的想象力非比寻常,或许他是可以遇上的,还顺带成就了一篇不朽名作呢。恍惚觉得,那温文尔雅的多马老师看似随意之言莫非暗藏玄机,果真应了那份机缘不成?不得而知,而我仅仅再做一次记录,顶多表达一点感受罢了。
花岗岩和鹅卵石拼就的地面泛着天光,墙角长满了青苔,时至初夏,路人走不到的边边角角,一簇簇野花竟也旁若无人茁壮开来,让人觉出一股成长的力量。
巷弄,用现在专业术语表述,应该是指房屋的间距吧,这跟房屋的疏密度有关,间距过密就变成窄巷,间距太疏就成了街道,实在枯燥之极。假如有人提议去某地欣赏房屋间距,怕是没人响应的,因为房屋间距只是一个数字,而巷弄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天长日久还能衍生出一种文化。眼前的古巷高墙对峙,幽暗深长,上方仅有一线之天空,以致朝夕难见天日,路人行于此,有如井底之蛙,压抑之感油然而生,每每经过,仿佛有人催赶一般,不愿久留。奇怪的是,偏偏有人千里迢迢纷至沓来,他们大抵是从数字堆里爬出来的。然而,深巷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浪漫的,更是寂寞的,这里可以撞见自己的童年,甚至还能看到故去的旧人。前次见过的一朵野花,一只小狗,一洼积水,过些时日再去,它们竟然还在那里,就像是在等你。这里的时间是静止的,你会怀疑时光凝固了。
那些学生们坐在一线天下写生,若是稍稍宽敞的空间也可以一字排开。年轻人爱扎堆,小女生们一边画画一边听音乐,同时还可以腾出时间说说话,而小伙子们画着画着就变得不安分了,他们不但身兼女生全部特性,居然还可以在作画时相互打闹。逼仄之处坐着的一对男女生,他们显然斯文得多,一看就是一对恋人。对于他们,雨巷意味着什么,他们心中自然明白不过了。也见过独自作画的,这人儿往那一坐,便与斑驳的老墙融为一体,这本身就是一幅画,一种既孤独又和谐的画。
古巷大多都有自己的身份,就像一张随身名片,正面印着大大小小的头衔,背面印着它的历史和故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招致游人络绎不绝。有人是冲着某种文化而来,也有人是来投资的,但更多是来凑热闹的。有人气就有了生气,从此古村落开始落焕发青春。只是觉得,任何一个地方,有历史有故事,可能还需要提升一点品味吧,那令人生厌的梅雨,在诗人笔下怎么就变得那么浪漫和诗意呢?看来,有些东西需要人去开发,又有一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