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四季皆来过,雪天还是头一回。心里常念叨那白雪覆盖巨石,溪流在白雪与巨石间流淌的景致,最好是雪止天晴的某个时辰,一缕光斜斜地晒在白皑皑的积雪上……
这不来了么,雪下得正欢,我也来了。当我站在那座破败的老石桥上俯视谷底,视野中的雪呈灰蒙蒙的一片,而往日清澈的溪流却成了黑色。可能是条件反射吧,脑子里跟着蹦出“白山黑水”这个词来,虽然这是形容北国林海雪原的壮美景色的,用在这里并不贴切,但可以解释水怎么会成了黑色。
应该说,造物主把这个世界打理得还算井井有条,黑与白,冷与暖,大与小,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一切自成规律。同时我们又仿佛觉得,这个世界并非像黑与白那样单纯,并非像大与小那样简单,它们也并非一成不变,黑白之间存在一定的过度,好比说,天不会是突然黑下来的。只因有了”过度色“,这个世界变得复杂起来了。想起戏剧中的人物脸谱,有黑脸,也有红脸,还有白脸等,人物形象按个性陈式化展示给观众,它传达给人们的概念是,所谓好人与坏人,其形象都是固定的,都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这是一种艺术形式,并无对错好坏之分)。可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故事吗,说某人怀疑邻居偷了他家斧头,越看越觉得邻居像贼。后来斧头找到了,再看邻居一点也不像贼了。
多年以来,在博客上关注的大多是摄影,也读一些反映社会时事的文章,尤其喜欢充满所谓“负能量”的负面东西。这也不奇怪,毕竟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侥幸存活,其实在社会底层苟且偷生的每个群落,没人可以逃脱自身所处的尴尬境地,只不过有些人假装看不见,忍了罢了。有意思的是,经常看见周边人抱怨当今社会不公,说不如回到四十年前云云。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那个年代人人平等,有地位,自然幸福满满。我说干嘛非要跟那个年代比,当今很黑,那年代也不白,黑加黑还是黑,就不兴看远一点横向比较?哪怕人家也很暗,很灰,但总比伸手不见五指强吧。我知道我这话白说了,一点用处也没有。猪每天呆在猪圈里吃喝拉撒,还觉得自己很幸福呢!果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小时候老师对我们说,物体有受光面、背光面和反光面;有高光,也有反光,有亮面还有暗面。老师要求学生不断比较,有比较才会产生和谐色调。时至今日,老师早已作古,而我仍在学习比较。我发现比较不仅仅产生上述光和面,还产生了形形色色不和谐的面。无奈老师已不在,即使健在,恐怕也难解释这一乱象。我束手无策,索性不再去比了。也不是说非得去比个高下若判,你不比,白与黑,好与坏,和谐与冲突一直都存在。雪不显白,是因为光线太弱;人没有幸福感,皆因眼睛受外界的刺激太多。白山黑水,雪白了,水就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