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07-28 11:30:14)
标签:

赵州桥

钱塘江大桥

李春

茅以升

分类: 杂文

中国人可谓造桥的鼻祖,更是造桥的孙子。

一座历经了约一千四百年风霜至今屹立不倒的赵州桥,和一个九天里垮了四座桥的传奇故事都发生在这个神奇国度,不由得感叹一声:祖国你真有才!祖国你更有财!

我赞前者有才是想不明白那座石拱桥凭啥千年不倒?教科书上都说了,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朝代之一,想来一定是贪官污吏遍地,贪污腐败盛行,是一个朱门酒肉,饿殍遍野的朝代。也不知道那个叫李春的人到底有何背景,估计一定跟隋炀帝杨广同志沾点亲带点故吧,然后在发包工程时再实施暗箱操作一番,若不是,要想拿到这座跨世纪工程的设计施工,即使是一千多年后的太平盛世也是妄想。我还猜想李春应该是土木工程系高材生,或者硕士、博士、桥梁专家、中科院院士、共和国脊梁——兜里揣着厚厚的一大叠闪闪发光文聘证书之类。然而无情的事实叫人大跌眼镜,李春只是一个石匠,用今天的话说叫“无证上岗”。我夸后者有财当然是钱太多了花不完,桥也就跟人一样变得感情丰富起来了,一不高兴它就给你摆一个W,线条优美,造型生动。桥跨就跨吧没啥大不了的,咱不差钱更不缺专家教授,垮了再造还可以拉动内需增长GDP,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小时候看过一部非常精彩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说的是为阻止德军装甲部队前进,抵抗组织找到了桥梁设计师并炸毁自己亲自设计的桥梁的故事。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个故事的现实版本发生在中国。钱塘江大桥落成不久抗战爆发,茅以升接到上级指示必须炸毁自己设计的大桥,俗话说炸桥容易建桥难,不曾想这座桥太结实了,就像电影里一样,炸药放的不是地方想炸毁这座桥何谈容易,结果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据说现在仍可见到当年被炸得伤痕累累的桥墩。于是就想,假如当年小鬼子的汽车坦克胆敢行驶在今天中国的桥面上,咱也省去埋炸药的麻烦了。

一座设计年限仅为50年的桥梁74年后仍在使用,也算是“超龄服役”了,更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桥梁汽车设计时速仅为20公里每小时,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当年平均每天仅有150多辆汽车、4.9对火车通行。70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趟,更让人吃惊的是七十多年来整座桥梁从未进行过技术大修……数字很乏味,数字也会说话!

以今天的国力,无论是隋朝还是抗战岁月都不可同日而语,却又偏偏生出怪事,除了感叹还得出结论,咱缺的不是钱也不是技术,相反,正因钱太多了才把桥梁给压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地球不追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