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顿巴斯》

(2022-05-31 20:19:37)

《顿巴斯》

这两天闲来无事,追赶潮流,专门找了几部与俄乌局势有关的电影看。今天看的这部叫《顿巴斯》,是2018年拍摄的。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叙述的是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之后的情景。那时的乌克兰群情激愤,在基辅刚把亲俄总统赶下台,南边的克里米亚就被普京收走了,东边的顿涅茨克又闹起了独立。这下子整个乌克兰乌烟瘴气。政客们无休无止的喧嚣声和两派的炮火声中,百姓们平静的生活结束了。影片中所表现的种种乱象,有改制之初的彷徨,也有战争开始时人们的惶恐,更有多年苏联体制下贫穷却安定的生活的惯性延续。

剧团照常化妆准备演出。市长照常接见各种眉目的来访。妇产医院的医生照常在贪污。婚礼在照常举行。秃顶新郎和大脸新娘在接受亲朋的祝福。当人们在经历这些司空见惯的和平生活的同时,也明显的感到了战争的恐怖气氛。市长接见完不知名的民间代表团之后,一边问秘书:“这是哪儿来的马戏团?”一边走向窗口,窗外是整装待发准备迎敌的部队。婚礼上,发言的来宾们没有盛装西服,而是全副武装的军人。地下室里拥挤的避难者,阴暗潮湿的地面,满是裂缝的墙壁,失修的厕所。女儿来到这里,劝母亲和她一起搬出这个地狱:“去我那里吧,那是我自己的公寓(这是和平时期的用语)。”马上又补上一句:“我那里没有挨到轰炸(这是战争时期的用语)。”一辆公共汽车无端遭到炮击,死伤遍地。影片开始时那个准备演出的剧团,毫无缘由的被全部枪杀。这就是顿巴斯血淋淋的现实。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中顽强坚忍的生活着,挣扎着。

影片并没有去反映顿巴斯的历史沿革,也没有纠缠于政客间的争斗说教,只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民众,去考察他们在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前面说了,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主角和配角。我们在观赏时,可以体会到编导们力图再现真实的场景,使观众信服。有朋友说这是一部“伪纪录片”。我并不赞同这样说,因为编导并没有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各个场景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雕琢的痕迹。所以,谈不上是“伪”。但是这部电影是真实的反映了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真实现象了吗?影片真的做到了客观、公正、中立了吗?虽然我和大部分观众一样,并没有在当时去过顿巴斯,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但是仍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编导的倾向性。影片通过暴露顿巴斯的种种丑恶现实,要告诉我们的是,这里的政权是不得人心的,因而必定是短命的。人民缺吃少穿,军队组织杂乱无章,所以向乌克兰闹独立必定失败。你看,顿巴斯武装人员的豪横和无知,政府人员的贪腐,对俘虏的虐待,对人民的巧取豪夺(丢失汽车的事),以及血腥的自相残杀。不是都证明了吗?

是的。我相信影片中反映的种种丑恶都真实存在过。但是它是否就概括了顿巴斯人民的全部生活了呢?譬如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那就要知道他的性格思想,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了解他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的全部。如果编导抛开这些,只是去考察此人的“拉撒”,而不去反映他另外的生活,那么给观众的印象一定是“这个人不怎么样,很俗气。”当真正了解了这个人之后,人们就会怀疑考察者的眼神。考察社会同样如此。一个社会除了体制的强弱,人民的信仰,经济的实力之外,肯定会存在不少的丑恶现象。如果编导有意识的不去弘扬善,只是去揭露恶,那么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个社会一定是糟透了。可是,最终在这个社会中,是邪压正,还是正胜邪,如果不带偏见的话,编导是很容易通过客观的镜头描述让观众们自己得出结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事实就与编导当初的观点相反,经过了8年漫长的时间,顿巴斯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乌克兰政府的高压之下,顿巴斯的民间武装也并没有被乌克兰正规军战胜。这说明了民心所向。这个民心的力量,是那些邪恶动摇不了的。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俩军人押送一个乌克兰灭绝小队(亚速营?)的俘虏到了街中心,把他绑在一个电线杆子上示众。这一下,引来的许多人的围观。先是一个老太太不知道他是谁,和他聊起了家常。然后来了几个年轻人,开始羞辱这个俘虏。又来了一个老奶奶,拿起拐杖就打这个俘虏。一个老头问他:“告诉我,你对平民开过枪吗?”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围上来控诉敌人的罪行。继而开始拳打脚踢,打的他鼻青脸肿,口吐鲜血。要不是士兵赶紧把他押走,这个俘虏肯定要死于众人的拳头之下了。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一些人是真的有深仇大恨,恨不得置仇人于死地。然而更多的人不知道和事主有什么仇什么怨,纯粹是起哄架秧子。借此来寻求刺激,寻求发泄暴力欲。寻求那种非理性的原始冲动。在众人的异口同声的讨伐中,在无数挥舞着的拳头下,这个俘虏作为一个绝对的弱者,他的尊严和身体遭到了暴民们任意的践踏。完全是一个发狂的民粹场面。面对这些,编导力图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观众意识中的目的算是达到了。结论就是:看看吧,就是这伙暴民在闹独立。

但是且慢!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与咱们丙午年间的那些批斗会不同,在参与这场斗殴的许多人里,刚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我的孙女就是被你埋的地雷炸死的”。“我的邻居被炸成了碎块。”这些原本善良的人们,并没有要求大富大贵,也没有想着去侵占别人的领土,他们只是想平安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一日三餐,生儿育女。可没承想,战争来了。他们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灾难,亲人惨死,原本安定的生活完全不在了,他们只得成日躲在地下室中苟延残喘。他们想知道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但是他们找不到真凶,唯一能够看到的敌人就是面前的这个俘虏。他们只得将他作为一切恶势力的代表,去发泄自己的仇恨。想到这里,难道我们还有权力去指责他们吗?

看这个电影,不要去想我们应该支持谁,反对谁。只是了解人们那时的生活,也可以对现在的俄乌冲突的起因和背景有个稍微的了解。

本人评分: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沃伦》
后一篇:《烈日阳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