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金融往事(存档)
(2012-10-26 21:22:27)
标签:
杂谈 |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1-10-22 11:15 作者:胡月 字体:大 中 小
最近,王巍一直热衷于搞画展,推出的都是年轻有潜质的画家。按照他的话说,从历史上看艺术也是由金融来推动的,例如梵高的《向日葵》与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谈起金融博物馆,王巍立刻兴奋起来。早在两年前,笔者与王巍同游台北故宫博物院时,他曾兴奋地提起:“我想筹划一个中国金融博物馆。”当时,这还只是脑海中不成形的愿望。
三年后再会面,已经是在王巍的中国金融博物馆里。博物馆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29号上,这里原是1932年建成的“ 法国俱乐部”旧址。王巍第一句话便说:“我还是说到做到了。”
作为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一直致力于国内融资并购行业的整合与推进。而金融博物馆,是他进一步为金融业所做出的贡献,王巍说:“我希望让更多老百姓有机会了解,金融不存在高门槛,而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疯狂主义者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正开得如火如荼,王巍却跑去了纽约。平时就酷爱逛博物馆的他,很自然地踱进美国金融博物馆。“当时完全没有想到博物馆可以这样做。一座金融博物馆几乎就是一部简要美国史,而且有趣好玩。它可以让你觉得金融跟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跟这个国家的历史与当下息息相关。”
“我觉得博物馆是传播金融常识的最直接的方式。”但这个想法却被周围的朋友笑称疯狂。骨子里一直很执著的王巍开始自己翻阅各种金融史料,联系国外的专家做访谈,花钱从世界各地购买展品,设计场馆,确定文本,选择馆址,融资,组织管理团队,招聘工作人员……几乎所有的事情全部同时进行。
从2009年初立项到2010年6月正式开馆,前后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开馆当天,王巍请来了自己“学艺”的“老师”——美国金融博物馆馆长David Cowen。David只用了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奇迹。
但王巍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奇迹。”为了搜集藏品和募集资金,他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建馆之初中投CEO高西庆总共捐了15样东西,其中有组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批示文件。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把珍藏多年的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版捐了出来,还有亚当·斯密本人炒股票的收据。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亲自设计了次贷展厅,并且为博物馆的口袋书作序。纪录片《华尔街》的总导演李成才无偿担任博物馆的媒体总监。
不走寻常路
在王巍的坚持下,博物馆已经建立起来,但随之而来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怎样把博物馆有声有色地运营下去?
由于在国内参观博物馆的氛围并不强烈,大多数博物馆都入不敷出。可以说,博物馆几乎就是金钱的无底洞。与官办博物馆或私立博物馆不同,金融博物馆属于民办官助。“我正在尝试用一种商业化的方式来做公益博物馆。”
王巍在博物馆一楼的金融书店旁搞了一个咖啡厅,在二楼的多功能厅放起了与金融相关的电影,还请画家给中国古今的金融界人物画肖像漫画,办起了商业酒会与展览——欧洲债务危机的第二天,电视还在播放冰岛破产的新闻,博物馆已经开办起相关的展览。他甚至想,在网上开博物馆的书店和纪念品店。
“如果有年轻人想在这里办婚礼,我们也欢迎。两个人要都是金融从业者,那就免费。让一个国家的金融史给新人做见证,也很有意义。”王巍的脑海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将博物馆办得更有趣。“我必须用尽一切办法让博物馆有活力,让它能办下去。如果哪一天,种种原因导致博物馆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作为一座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它应该属于全社会。”
最近,王巍一直热衷于搞画展,推出的都是年轻有潜质的画家。按照他的话说,从历史上看艺术也是由金融来推动的,例如梵高的《向日葵》与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时间的遗孤
说到为什么要办博物馆,王巍坦言,自己搞了半辈子金融,对中国的金融史却知之甚少。“我这样天天接触金融的人都不清楚,很难想象普通人会了解。”
1949年之后,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土崩瓦解,金融史研究也就此消失殆尽。70岁以上,对历史尚有记忆的金融史专家都分散在海外。而国内,40岁到70岁之间的这批本来应该成为专家的人,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金融史教育,知识结构零散不成体系。至于年轻人,精通金融方法,却对本国的金融史一无所知。
“中国现在看起来很有钱,有这么大的金融市场。可是我们都浮在水面上,没有人潜下去看一看自己的历史。我们这一代其实很惨,被历史遗忘,成了时间的孤儿。”这种感觉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沉重。他说到了北洋时代,“教材只有四个字——军阀混战。民国也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民不聊生’。可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企业家层出不穷,民间资本也相当有活力。艺术,文化,教育都发达。了解那段历史与影响,对后人是个大功课。”
言谈间,能感受到他似乎并没有急于挽救文物古董,也不提哪一个展品的市场价值,而是在分享故事和知识中找到了乐趣。搞博物馆这两年,王巍开始在媒体写专栏,讲博物馆里的藏品与故事。从盛宣怀签名的铁路债券与四川保路运动的关系,到甲午海战期间中国政府发行战争债券过慢导致的融资失利……目的只有一个,讲讲那些他觉得有价值但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故事。
前一篇:我们救温州,还是温州救中国?
后一篇:高利贷与现代金融的起源(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