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金融博物馆三个月9千人到访(图) (转)

(2012-10-26 19:34:32)
标签:

杂谈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博物馆之友;天津财经大学;理财产品;金融票据;博物馆馆长 作者:陈皓 韩启 2010-09-13 03:18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0/9/13/28712630_1476417.jpg(转)" TITLE="中国金融博物馆三个月9千人到访(图) (转)" />


    解放北路29号原址为天津法国俱乐部也称法国总会,初建于19世纪90年代,亦称击剑俱乐部,后于宣统三年(1911年)及1931年两次重建。没有人会想到,时隔百年之后曾经的法国俱乐部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我国第一家集展示、教育、金融文化消费和金融史研究活动为一体的专业金融博物馆。更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件以民营公助方式运行的一家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在开馆的短短三个月内游客访问量已经达到了9000人。

    2400m2的法式建筑

    走进这间外观造型上具有强烈的法国古代风格的建筑,你立刻会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积淀,会让你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与烦恼,全身心地融入到金融的世界中。眼前的钞票对于你只是一种符号,它的历史意义要远远大于他的实际购买力。我们不得不为博物馆的巧妙选址而拍手叫绝,在这里设计者巧妙地将现代与历史结合在了一起,每一个历史的元素都被设计者运用到了极致。

    金融博物馆展馆面积约24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中国及世界各个时期的货币、金融票据以及其他大量珍贵金融实物,共分为:“金融历史和现状”、“金融与我们”、“中国货币历史”、“金融危机与金融海啸”和“专题展览”等五个部分八个专题。在博物馆的门口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用这样的一句话为每一个到访者开启了参观的序幕: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取舍,更是一种充满创造力激情的朗朗大道。

    谈到金融博物馆的筹建,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王巍告诉记者,建设金融博物馆的想法还要追溯到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我们考察美国金融博物馆时,看到美国金融博物馆对教育公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开始探讨在中国是否也能有这样一个场所,面向不同需求的公众,于是萌生了在国内建设金融博物馆的动议。此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等地均由政府或者大学建立了与货币相关的博物馆。天津在2002年就有政协委员提议建立货币博物馆,但迟迟没有进入操作阶段。”王巍表示。

    从2009年1月开始,王巍、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张湧泉、天津商业大学工程管理系主任白丽华等组织30余位师生,组成文献资料整理团队,为金融博物馆梳理素材,编撰整理史料。随后,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编写展览大纲,确定了金融博物馆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必备的展览内容。

    2009年3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批准筹建金融博物馆,初步确定馆址是河西区围堤道103号峰汇广场一楼。金融博物馆建设由此走上正轨。

    进入2009年,金融博物馆的建设先后获得了人民银行、银监会、文化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2010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政府基于建设“金融和平”的发展定位,提出将中国金融博物馆迁址到天津和平区解放北路29号原法国俱乐部旧址的想法。4月底,中国金融博物馆新馆址开始进入全面的布展装修阶段,并确定6月10日融洽会召开期间同步开业。

    创新的民营公助方式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2010年6月10日,我国第一家以全球化视野关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打造国家级非营利性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

    目前国内众多博物馆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主办、企业或行业主办、个人主办。其中很多博物馆日常开支由财政给予补贴,由于经营不善一些博物馆已经成为“包袱”。

    而中国金融博物馆属于民办非盈利组织,机构性质的独特是博物馆的最大创新。以民营公助的方式运营一家具有公益性质、全年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的模式,对于金融博物馆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如何在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同时又要兼顾自己的权益,成为摆在金融博物馆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悉,金融博物馆的注册资金100万,由天津财经大学亚洲商学院和香港中国金融博物馆有限公司投入。天津财经大学亚洲商学院和香港中国金融博物馆有限公司也是公益机构,不是商业机构。后续的运营资金筹集也主要靠社会和会员单位的捐赠、赞助和发展会员来获得。

    目前博物馆的运营费用,主要靠理事单位的支持。为了使博物馆能够有更好的后续发展能力,金融博物馆已经尝试通过各种活动自筹经费:

    首先,通过发展博物馆之友的方式筹集经费。这是国外博物馆的普遍做法,缴纳一定的费用,成为不同级别的博物馆之友,可以得到博物馆回馈的许多活动,包括参加论坛、高层对话、不限次数参观特展、参加大师恳谈会、提供举行活动的场所等活动。

    其次,与有关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成为他们向社会宣传企业文化、推广金融业务、商业谈判签约的场所。例如,在开业之初,金融博物馆在展厅门口放置了几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宣传册,几乎都被观众拿光了,说明这样一个宣传平台对于金融机构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还有,继续发展理事会成员,得到资金支持。承接类似的展览活动。开展金融史研究并出书,通过出版物普及金融历史知识,传承金融理念。

    此外还利用博物馆场地,承接部分有偿服务项目以获得资金补偿。包括举办会议、举办展览、特殊命题活动等。

    中国金融博物馆馆长白丽华表示,金融博物馆改变了许多博物馆历来采用的坐等观众的做法,而是去寻找观众,培养观众,营销市场,创造新的展示机会和主题,由被动变主动,由等、靠、要变自主创业发展,不断寻求和创造新机会,不断给自己施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金融博物馆为国内博物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中国金融博物馆已经和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博物馆组成战略联盟,并且成立了一个金融学术委员会,国内外知名的五位经济界人士组成了中国金融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我觉得天津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博物馆,不能把博物馆办成一个考古、收藏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大众交流的平台,对我来讲博物馆最大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中国的博物馆太重视收藏不重视教育,中国的博物馆太重视宣传不重视和大众平等交流,从金融博物馆开始我们希望推出新的风格,这是我们金融工作者的使命感。”王巍表示。

    新金融记者 陈皓 韩启

  站长统计站长统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傅山的对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