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道刘备将死,为何却选择不阻拦?

标签:
文化 |
诸葛亮明知道刘备将死,为何却选择不阻拦?其实原因很简单
诸葛亮作为刘备军中有名的谋士,在数场战争里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三国局面的形成基本可以说是诸葛亮一手主导的。对于刘备来说,三顾茅庐简直是一场稳赚不亏的买卖,他用三次盛情之邀,换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忠心耿耿,换来诸葛亮一生的倾血以待。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9/8200e4e7f998498e9fceb69dbc697f8a.jpeg
从三国初到三国末,诸葛亮负责的战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许多的战争因为诸葛亮及其下属的智慧而取得了胜利,这种战事在发生之前诸葛亮一般是十分积极备战的。要么就是像刘备伐吴战争,尽管他并不怎么支持开战,但是在预知到这场战争就算输了也不好造成太大影响之后,诸葛亮也就不想多管了。但是有这么一场战争,刘备因为这场战争而死,但在战事开打之前,诸葛亮竟然丝毫没有阻止,它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事前不组织,究竟是因为战争结果完全与他所想相反,亦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接下来就让我们稍作分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9/e4f3bf20233c433b808e465d9e9bbc3b.jpeg
曹丕曾这样评价过刘备,认为刘备此人不擅军事,不应该在夷陵之战的时候联营。但实际上,说这个话的他本身也没有多大军事上的天赋,甚至于曹丕一生基本没怎么打过仗。让行外人去看行内人做事,这个评价的可信度自然是低到了极点。在后来的一些故事里,比如三国演义等书里,都写到诸葛亮在知道刘备选择连营之后连忙发出信函去阻止,但终究还是是为时已晚,刘备依然战败了,蜀汉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根据史籍考证,真实的历史上完全没有这一段,至于为什么要增添这个桥段,只是为了增加剧情地位紧张程度罢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9/7c0eec16f0464eaca6d328e5671ba133.jpeg
事实上,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式,面对陆逊的虎视眈眈,刘备的做法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先是利用连营战法,然后后面部署更是一环扣一环,形成十分坚固的防御措施,可守可攻。按照当时的情况,哪怕诸葛亮本人到场,也只能选择联营,这样才可以和陆逊的队伍对峙。诸葛亮哪怕并没有前到夷陵战场,也知道这个方法实为良法,毕竟当时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计谋了,这才是诸葛亮不阻拦刘备的主要原因。其次,从刘备和陆逊的对质时间以及陆逊写给孙权的书信来看,刘备的连营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9/b744eb10aa1e49a2b970515513cdca77.jpeg
那么为什么战略如此完备,刘备依旧会输呢?
一方面是因为战时拖得太长,士兵身心疲惫,士气衰竭。再就是刘备没有水军,这就导致当时地位一个主要战略位置江面基本落入吴军之手。在之后的对峙中,吴军相比起来准备更加充分,再加上陆逊的作战能力突出,终究还是抓住了一线战机,然后一举取得胜利。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9/77e7c9cec5d5490aa8ee14c930110564.jpeg
在夷陵之战后,战败的刘备不堪如此打击,身体迅速衰弱,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完全没有治国能力的幼子刘禅。好在刘禅后期还有诸葛亮的帮助,否则,刘备去世之日恐怕就是曹魏和孙吴瓜分蜀汉之时。后来,为了维持住蜀汉的地位,诸葛亮选择了主动出击,结果北伐未胜,忠国良将却先去世了。蜀汉政权差不多自此失去生机。只留下一篇布满诸葛亮满腔忠心的《出师表》传世,以及后来段段脍炙人口,引人思索的名章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