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的渡口1986
风的渡口198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18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靠清朝?

(2017-11-16 08:57:16)
标签:

文化

提起李自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领导了明末农民革命,勇猛有识略,被称之为闯王,他建立了大顺政权,并率革命军攻入北京,逼使崇祯皇帝自杀。然而,他领导的革命军最后却功亏一篑,成了失败者。这其中跟一个人不无关系,这个人的名字叫吴三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5f24ce14b64c4e20b5bf925c36ebf80f.jpeg

1641年,明军和清军“松锦之战”后,明朝在的将士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两大将军被迫投降,骁将曹变蛟被杀,只剩下辽东总兵吴三桂重新组织起一支接近万人的边防劲旅,在山海关一线拼死抵抗清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08137d471ec54459b72c60c0dafbee40.jpeg

三年后,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率领革命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带兵入卫首都。吴三桂接到命令,马上挥师入山海关,当到达河北丰润时,得知北京已被革命军攻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他只好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5da17c50f059470db265a15ccf5be219.jpeg

而这时的李自成和清朝都看上了吴三桂这个关键的人物。李自成派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吴三桂,给吴三桂送去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革命政权,一定会对他裂土封侯。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0b3b219a23e34ae389064538c6a654e1.jpeg

这对于已缺饱饷一年多的山海关守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碳。但令世人意外的是,就在这当儿,吴三桂却突然主动投降清朝,并带领清军入山海关攻打革命军,最终大败革命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3729fa71f5b245b8962464cd9dc1d063.jpeg

吴三桂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为何关键时刻会反戈一击,帮异族来攻打自己的同族兄弟呢?史学家有三种说法。

第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投降清朝。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a5ea281cadc94ecabef8f73b3de50d02.jpeg

据悉,吴三桂原本对李自成给的招降条件很满意,本有意归降大顺。但就在要付诸于行动的节骨眼上,京城传来消息,他在北京的家被扫了。原来革命军攻入京城后,采取了对前明官员“追赃大行动”,结果他家也没能幸免于难,不但家产被抄,父亲吴襄被关入死牢,连他的宠姬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副将刘宗敏霸占了。抄家、辱父、霸妻,吴三桂一怒之下,彻底和李自成决裂了,于是转头清朝,并借助清军势力来攻打李自成,以血心头之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2ff88dc80f48474ab8f4e3c1cd6a8591.jpeg

第二,吴三桂柔情一动为盟友而投清朝。

洪承畴、祖大寿等明将投降清朝后,都得到了爱惜人才的皇太极的重用。而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又和洪承畴是好朋友,他们投降后对吴三桂不遗余地劝说,让其砰然心动。当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进退无路的吴三桂最终没能过“亲情关”和“友情关”,选择了归顺清朝。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ec84ba88565946af9d13b2463eabca93.jpeg

第三,吴三桂雄心一亮为前程而投清朝。

吴三桂是个政治眼光很敏锐的人,他通过仔细观察,分析认为,李自成尽管建立了大顺政权,并占据了北京,但他们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大局观念。而且义军的纪律及作风不严谨,存在严重缺陷,前景堪忧。而清朝军事力量强大,纪律严明,统帅也英明、果敢,是一只具有很大上升空间的潜力股。权衡利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最终,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清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18e92dd74c0743709e7e887e48561e6b.jpeg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可靠呢?目前还没有定论,或许三者或多或少都有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