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竹编,如发丝一般纤细的竹丝,紧密且精细地编织于洁白光滑的瓷器表面,紧贴瓷面、依胎成形;五彩的竹丝如丝线一般,纵横交错成别致精美的花纹或清新自然的图案——从几百年前流传至今的瓷胎竹编技艺古朴精妙、极具中国风情。
http://s13/middle/63139d52x89272739435c&690
在中国,竹是一种被人性化了的植物。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竹的这些特质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中一直备受推崇。竹不仅是中国人心中无惧苦难、清雅高尚的精神图腾,也是营造中国式氛围的独特道具。
盛产竹且热爱竹,中国的粗丝竹编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几千年来,以凉席、凉枕、扇、箩、筐、篮、箕畚等生活日用品形式存在的民间竹编更是制作、应用广泛,但要论竹编工艺品,则一定属成都竹编最具代表性。而瓷胎竹编不仅在四川地区独有,在全世界都找不出二家来。
为什么要用竹来包裹瓷器?难道是为了保护瓷器不受损伤?
根据流传至今且被竹编艺人们最为认可的历史传说,成都最早的瓷胎竹编出自清道光同治年间(公元1823-1864年)成都崇州一位名叫张国正的竹编艺人之手。酷爱竹编的张国正在总结崇州本地原有粗丝竹编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将竹篾越划越薄、竹丝越劈越细,编织得也越来越精致。渐渐的,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难以自己成型,张国正就选用了瓷器、漆器来作为底胎,让竹编依附在底胎上,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进入了有胎依附的新阶段,有胎竹编于是诞生。这让生活化的竹编上升为艺术品,只是这些作为艺术品而存在的瓷胎竹编因为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当时仅作为皇室贡品专用。
或许也因为瓷胎竹编一出生便如此精贵,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曾几经绝传。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竹丝工艺厂成立,在仅存无几的竹编老艺人的带领下,瓷胎竹编的精妙技艺终于得以流传。
机器根本无法替代,瓷胎竹编依然保持着全手工的制作工艺
慈竹竹丝和白瓷瓷器是制作瓷胎竹编的不二拍档。仅产于四川邛崃的慈竹不仅是大熊猫的最爱,也因其具备柔韧、节长(竹节一般在0.6米以上,最长的可达到1米)、光洁、不易变色等特性,始终是成都竹编不可替代的选材。白瓷瓷胎则多用来自于景德镇、潮州、宜兴等地,同是中国“陶都”,它们都是国内的最优质的瓷器出产地。
因为工艺实在细致,且瓷器形状、成型图案变化多样,机器制作根本无法替代,如今的瓷胎竹编,也还依然保持着全手工的制作工艺。
先将慈竹刮除表皮、对半剖开,晾干、去节,在清水中泡上7、8天;再用锋利坚韧的钢刀将其内壳一层层剥离,只剩下薄薄的竹片;再用利器将竹片分成粗细相同的竹丝,之后把这些竹丝一根根从一种叫“匀刀”的工具中拉过,使所有的竹丝都具有完全一致的规格(直径约0.01cm),最后再根据需求给它们染上不同的色彩——竹丝,这才成了可用的“彩虹丝线”。
编织时,如何才能将起头处编制得细密完美、如何才能保证让纤细的竹丝不折断、如何才能不用一滴胶水便使竹丝完全贴合胎体、如何才能保证竹丝依附于胎体犹如浑然一体、天然而生……一个寻常大小、花样传统的瓷胎竹编工艺品(如普通茶具、中号花瓶等),如果是经验老道的竹编艺人,每日编织,也需要花费至少1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完成后的作品加涂清漆之后,不仅可作观赏、收藏,也很实用。瓷胎竹编器具不仅耐干燥、不变形、防虫蛀,还耐水可清洗,之上的鲜艳纹理,可经几十年使用而丝毫不变色。
如今,在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瓷胎竹编榜上有名。它不仅与蜀绣蜀锦、银花丝和漆器并称为成都传统手工艺“四大名旦”,也代表了整个中国传统竹编技艺的最高水平。
谭代明,既是这家店的老板,也是目前成都新派竹编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因为原料和传承的原因,瓷胎竹编依然为成都所独有,虽然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要通过互联网购买成品也并不困难,但要想观看到最传统的瓷胎竹编制作,或买到更为精致的瓷胎竹编精品,还真非得到成都本地才行。而如果到了成都,买一些小巧的瓷胎竹编工艺品作纪念或者礼物,极富地域特色和代表性。
在成都著名的送仙桥市场,这里有一家找遍全城大街小巷都难寻芳踪的瓷胎竹编。
在送仙桥古玩市场的二楼,狭窄幽长的过道一侧,雕花木门之后不过几平米的空间,这家名为“成都新派竹编”的小店内只容得下仅仅4个瘦窄的展示架、1个玻璃展示台和1张工作台。工作台上,放着一只刚编到一半的花瓶。而竹编成品如茶壶、花瓶之类,则稀稀落落地陈列着,所幸颜色鲜艳,不然很容易就被错过。
谭代明,既是这家店的老板,也是目前成都新派竹编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975年进入成都竹编厂,后又自己成立工作室,谭代明已有30多年竹编制作经验。在保留原有的纯手工制作流程基础上,谭代明是目前进行成都竹编创新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她不仅丰富了竹编的花样和色彩,还自己设计图样,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图案,甚至将传统竹编与西方油画相结合,开创了独到的成都竹编新流派。
“瓷胎竹编的工艺没法机械化,所以价格就没法低下来,而且现在真正欣赏竹编的人其实并不多,所以销量也上不去……”2010年5月初的某天,我坐在送仙桥市场谭代明的竹编小店内,一聊便是一个下午。
35年前,年仅18岁的谭代明考入了成都竹编厂,没想到,便与竹编结下一生的缘分。2003年,成都竹编厂因经营不善而解体,在厂里已工作了近30年的谭代明,不过只领到了2万多“遣散费”。当时,女儿正上大学,是正需用钱的时候,单凭丈夫一人的工资,家里的经济顿显局促。正当谭代明对未来茫然且心慌之时,碰巧成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找到了谭代明,邀请她加入,并希望她到送仙桥开店。
于是谭代明便将竹编继续做了下来,每月几千块的盈利,付掉几百块的房租,虽然收入也并不算高,但相比曾经在竹编厂600元一月的工资,已经好太多。周末时,小店也是个“培训班”,谭代明所收的10来个徒弟就聚在这里学习竹编。这些徒弟从近20岁到40来岁,大学生或上班族,各行各业的都有,他们把竹编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有空闲时间时便来学习。纵然如此,谭代明还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教授自己所掌握的全部技艺,甚至是自己曾经摸索多年才领会到的“秘技”。
“我也想培养接班人,但真的不容易。”学习竹编有三个阶段,一般人学习完这三个阶段需要一年时间,但谭代明的学生们平时要上学、上班,仅靠周末时间,目前就是学习时间最长(两年)的学生,也才学到了第二个阶段。要让他们其中任何一人放弃现有的工作潜心做竹编,都不现实。
听着谭代明的轻言叙述,看着她一边编织手中的竹编茶具,白瓷为胎,竹丝作“笔”,瓷的挺拔与竹的温润完美的融合……眼前的这幕场景定格,无论竹编还是谭代明,所呈现出的东方气质,都让人忍不住为之着迷。
Where to buy?
成都新派竹编专卖:青羊区送仙桥古玩市场C区二楼259号
谭代明的店,出售款式丰富的竹编花瓶、茶具、摆盘等,价格从几十到几千(RMB)不等。
成都工美商场:锦江区总府路32号
二楼和四楼都有谭代明竹编作品的代售专柜,四楼为精品区,其中不乏她的获奖的作品。其中一套曾获金奖的茶具,售价十余万(RMB)。
成都平乐古镇竹编专卖:成都市西南方向,距离成都市中心93公里
古镇有个专卖成都竹编的小店面,其制作者在成都竹编厂尚未倒闭时,经其培训学得技艺。出售传统竹编纪念品。价格从几十到几千(RMB)不等。
Recommended Takeaways
竹编小号花瓶:高约7~8cm,小巧精致,传统花纹,极具中国风情。30元/个。
竹编中号花瓶:高约30cm,正反面分别编制有熊猫和“成都”字样,很有纪念意义。180元/个。
竹编盖碗茶碗:既可做摆设,也可实用。210元/对。
新派竹编熊猫画盘:谭代明独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只此一家,别无仅有。280元/个。
图说:
谭代明店里两侧的墙上挂着她丈夫的油画。虽然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但在休息时间里,她的丈夫除了给这些“新派竹编”上画,还要负责把谭代明想象的图稿绘成型,以供她依样编织。
仿佛世外桃源的送仙桥古玩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