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尼奥拉全名:贾科莫·巴罗兹·达·维尼奥拉,英文名: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其代表作:罗马耶稣会教堂,建筑理论作品:《建筑五大柱式的规则》。
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http://s7/middle/6311e3a2gc1188b43b176&690罗马耶稣会教堂
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式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
http://s9/middle/6311e3a2gc1188b817698&690
罗马耶稣会教堂正面
罗马耶稣会教堂(Chiesa di
Jesus)建于1568年,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与泡达设计,1568年~1602年建成,有第一座巴洛克建筑之称。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L·B·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1]。这些处理手法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建筑风格由此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建筑。
直到19世纪末之前,古典柱式一直是西方建筑的本质特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被西方人所认同。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古罗马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
建筑学者维尼奥拉(1507-1573)在1562年出版的《建筑五大柱式的规则》更以简单的模矩关系诠释五大柱式,提供更精准运用柱式的方法,表明“建筑书中出现了一种转折,重点不再是对古典建筑的研究,而是由有学问的艺术家对其进行解释,并将这种知识传给后人”。这是建筑理论著作的转向,也是建筑实践的转向。后来的建筑作品在把握艺术原则的基础上越来越绚丽多彩。
1
佚名《罗马景点全攻略之耶稣会教堂》 佰程旅行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