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幼儿学习性区域活动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6-12-22 19:27:08)分类: 课题研究 |
一、课题的提出
(略)
二、概念界定
1.“区域活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称为“区角活动”。“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室组织形式早已存在。”“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 area)、学习区(leaming 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三、理论假设和依据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组织与实施部分强调: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说明”部分也指出,应“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具有幼儿的自主选择、可操作、随机活动、自由组合、互动合作和自娱自乐等特点,它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不仅能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动的天性,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培养幼儿勤于探究、乐于合作分享的品质。
(一)理论价值:
1.分析主题活动的核心经验,基于核心经验审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主观体验,探索主题目标如何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拓展和延伸,使学习性区域活动更好地配合主题教学的开展。
2.通过实践积累幼儿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经验,能形成体系的指导策略方式方法。
3.
(二)研究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主要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经历的过程、遇到的问题、得到的收获、研究中的思考和创新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及时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和研讨。
(二)幼儿园大、中、小班全体幼儿
六、研究措施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研究基础条件:
2.课题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课题成员由我园骨干教师和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组成,都是奋斗在幼教一线有着丰富的游戏组织经验,平时勤于思考、乐于研究,都有着自己的校级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人情况
小学一级教师,有十六年幼儿园班主任工作经验,参与我校多个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和获奖。
课题组核心成员情况
(2)学术保证:我园将聘请区市各级专家担任本课题顾问,对本课题的研究实施给予指导、帮助。同时购买相关游戏理论书籍,给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八、成果形式
1.学习性区域活动设计集锦
2.学习性区域活动环境照片集
3.幼儿学习性区域活动观察分析记录
4.学习性区域活动组织指导方法策略集(论文、随笔形式)
5.结题报告
九、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课题设计以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6.10--2016.12)
第二阶段(2016.12--2017.9)
第三阶段(2017.10--2018.4)
十、课题组成员和分工: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01]
[02]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