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后感---时刻反思自己  远离暴力沟通

(2016-12-14 13:58:27)
分类: 教师论文和随笔

   最近,我读了《不吼不叫》。这本书的作者罗娜·雷纳是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在书中她提出破解“父母吼”的秘籍,既不让父母羞愧,也没有试图说教,只是教你追踪吼叫行为,理解吼叫原因,明白自己与孩子气质的区别,提供减少吼叫的策略。

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做的真的不够好。在学校,我总是耐着性子,面对一大帮调皮的孩子,可是到了家里,我就放弃了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总是拿出一幅教育者威严的姿态,和女儿说话带有评判和指令式的语气。为人父母即是最好的“职业”,也是最坏的“职业”,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太容易因为自己心累就迁怒于弱小的孩子。我们真的叫“爱之深、恨之切!”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需要负责监督孩子的学习。但是我又是非常不愿意去做这件监督的工作,认为孩子就应该自觉,我的父母都不用操心我的学习。所以我的语言就是变成这样的:“快点、快点,这么慢在磨蹭什么!”“你弹琴能不能认真点啊,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找借口偷懒。”“你怎么又错了,上次也是这个字上下结构写成了左右结构,一点不长记性!”总结一下我发火是因为:1、孩子对于我的耐心教导总是不认真听,说了好多次的事情老是出现同样的错误。2、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对很多孩子,一天下来有点精疲力尽,心情变得烦躁。回家后对孩子的管教就高控起来,想省点心快速解决问题。3、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很高,但是他们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意识到自己这种“大吼大叫“甚至“打骂“对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响,看了《不吼不叫》这本书,我懂得了这些语言,其实伤害了我的孩子,伤害了我最爱的人。虽然孩子是我生的,但是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着和我一样或者不一样的气质,我要学会接纳她跟我的不一样。

    我们如何体谅自己,然后更好的去理解孩子,争取做不吼不叫的父母呢?书中提到了一些策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模式。1、追踪自己的吼叫,并记录发生的事情,是改变的有效工具。追踪吼叫,是要寻找一个时刻,在那一刻,因为孩子行为引发的烦躁转化为一种激烈的、不受控制的情绪。如果你能在情绪变得激烈前,就注意到自己身体与内心的反应,就可能在情绪激化、损伤亲子关系前平静下来。2、自我同情在减少、告别吼叫的路上,自我同情是一个核心环节,即理解并原谅自己,而不是自责。自我同情不是找借口,而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真正接纳那个吼叫过的自己。3A-B-C-D-E法则。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吼叫也许不难,但是当你真的被激怒时,想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4、管教的4C法则。也就是4C管教法。要简短、具体和简单沟通,耐心的示范和解释,用鼓励性的言辞等方法来管理孩子。

   孩子观察的能力是成人的好几倍,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念,不做情绪的奴隶。只要我们控制住情绪,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引导教育孩子,家庭一定会变得更加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