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实现幼小衔接的“软着陆”--刘充
(2016-04-16 19:48:11)分类: 家长经验交流 |
幼儿园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时很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产生恐惧感。为了使幼儿入学软着陆,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环境,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我校开发了“幼小衔接”课程。该课程遵循学校“尊重关注每一个,多元发展每一个,好习惯滋润每一个”的办学理念,以“从传授知识向提升能力转变、从关注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从发展群体向培养个体转变”为行动准则,贯彻“以拓展视野、培养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以认知规律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过程体验为重点;以固本培元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活动交际参与能力和勇于展现自我的能力。
一、项目式课程内容,为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为达成课程目标,必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要提高实践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度过;还要兼顾实用性,在开学两周多的时间里,需要适当考虑渗透学业知识。因此,我们将幼小衔接课程分为四个项目课程,结构如下图:
“幼小衔接”课程 |
“show”项目 |
“符号”项目 |
“始元”项目 |
“初识”项目 |
(一)“初识”项目课程——走进漂亮的堇山
“初识”项目,顾名思义,初次认识。设置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孩子轻轻松松走进校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老师、熟悉校园环境。此项目分为两部分:
1.适应性活动——“大手牵小手”
2.融入性活动——“开学典礼”
为使新生树立小学生意识,学校会开展一年一度的大型开学典礼活动,活动当天,包括学校行政及所有班级导师,在校门口迎接新生,并为新生佩戴校徽。开学典礼上的赠书活动、填写心愿、放飞气球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开学典礼的仪式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二)“始元”项目课程——开启成长的旅程
1.一周不上课
开学第一周我们不上课!但绝对不是“放羊”!我们依据学生需要在一年级起始阶段需要养成的习惯、品质,以每日一主题的形式,开展主题养成周活动。
2.每日一主题
主题分别为:“好习惯”、“找朋友”、“我有礼貌”、“快乐的一天”。各学科根据主题,重新建构学习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下图是我们第一周的课程表,以101班为例:
|
|||||||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
晨间微课堂 |
晨间微锻炼 |
经典诵读 |
|||||
上 |
1 |
语言与阅读 |
科学与探究 |
语言与阅读 |
语言与阅读 |
科学与探究 |
|
|
大课间活动 |
||||||
2 |
体育与健康 |
艺术与审美 |
科学与探究 |
艺术与审美 |
语言与阅读 |
||
眼保健操 |
|||||||
|
语言与阅读 |
语言与阅读 |
语言与阅读 |
科学与探究 |
语言与阅读 |
||
午休 |
午间悦读 |
||||||
下 |
习字吟诵 |
||||||
4 |
科学与探究 |
语言与阅读 |
体育与健康 |
语言与阅读 |
语言与阅读 |
||
眼保健操 |
|||||||
5 |
体育与健康 |
艺术与审美 |
品德与生活 |
艺术与审美 |
体育与健康 |
||
6 |
习惯与整理 |
习惯与整理 |
习惯与整理 |
习惯与整理 |
品德与生活 |
||
课外活动 |
活动中,教师结合袋袋本《堇山小学,我来了》,根据每日学习的主题,画一画我要上学去,我的大学校,我的导师,我的同桌等,让学生在涂鸦的过程中进入一年级的学习。除此之外,袋袋本的背面是与主题呼应的“习惯三字文”,学生在背一背、说一说的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小学生的角色。
(三)“符号”项目课程——走进符号的世界
第二周开始,考虑到学科教学的进度,我们开始有意识的介入国家课程的教学。也就是结合课本内容,整合教材,根据“符号”这一主题,开发教学内容。语文课,我们遨游在拼音世界;数学课,我们开始了数字王国的历程;音乐课,我们徜徉在音符的世界中;美术课,我们笔下的符号变得多姿多彩……下图为第二周课表,以101班为例:
|
||||||||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
9月7日 |
9月8日 |
9月9日 |
9月10日 |
9月11日 |
||||
晨间故事会 |
《尼多熊的一年级》 |
|||||||
上 |
1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符号王国游历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符号王国游历 |
||
大课间活动 |
||||||||
2 |
挑战音符 |
符号创想 |
符号王国游历 |
挑战音符 |
指间英语 |
|||
眼保健操 |
||||||||
3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符号王国游历 |
游戏大本营 |
|||
午休 |
午间悦读 |
|||||||
下 |
|
习字吟诵 |
||||||
4 |
符号王国游历 |
挑战音符 |
指间英语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
眼保健操 |
||||||||
5 |
游戏大本营 |
快快乐乐学拼音 |
游戏大本营 |
生活符号 (二) |
符号创想 |
|||
6 |
指间英语 |
生活符号 |
符号创想 |
游戏大本营 |
生活符号 |
|||
课外活动 |
||||||||
在教学的形式上,我们打破传统的教授形式,坚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遵循激励、唤醒的原则,通过一个个引导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平稳过渡,快乐学习。
(四)“show”项目课程——展现我们的精彩
开学一个月,为了展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我们结合家长开放日,以“习惯养成”为主题开展“show”项目课程。
项目分为学习习惯展示、生活习惯展示、行为习惯展示三大部分。
学习习惯展示则是以“爸爸妈妈进课堂”的形式呈现,家长通过观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习惯,根据学校下发的《学习习惯观察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发现观察,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便于学孩子习惯的改进。
生活习惯展示主要是爸爸妈妈食堂,观察学生就餐前、就餐时、就餐后的相关习惯的养成,并且在《一月生活习惯养成表》进行评价。
行为习惯展示主要是通过“袋袋本”展示、教师主题汇报、家长面对面等活动方式进行展示。
除此之外,学校在家长开放日中安排了主题型的展示秀:每班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展示。如精彩符号元素秀、诗文朗诵秀、运动体育秀等。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活动,向同学、老师、父母呈现幼小衔接一个月来的精彩表现。
二、细致化的课程实施,让课程目标有效落地
该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实践,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有效沟通等要素,全面推开。
(一)成立课程专题小组
1.课程开发小组
学校成立幼小衔接课程专项开发小组,集合各学科优秀教师,利用暑假,采用分散思考、集中研讨的方式,对幼小衔接课程进行开发,提早论证,编印材料。形成了以下材料:
(1)《尼多熊的一年级》。本书是由我校教师自主编写的校本教材,该书列举一年级新生入学在校一天的学习生活轨迹中需要养成的50项习惯,本书试图以50项习惯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生活。一个个习惯则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载体来呈现的。学生在亲自阅读的过程中,跟随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尼多熊一起成长,一起快速适应一年级。
(2)《堇山小学“幼小衔接课程”指导手册》。因为我们学校属于新办学校,一年级的老师都为新招进的老师,因此,为了帮助新一年级教师快速熟悉“幼小衔接课程”,我们编印了《堇山小学“幼小衔接课程”指导手册》。该手册详细介绍了课程的内容,及实施细则,包括课堂的教学设计等,为老师快速适应一年级的教学提供帮助。
2.课题管理小组
课程管理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由课程教学部全面设计课程,全体行政共同参与。
(二)全力推进课程实施
1.全员进行培训
学校利用假期对一年级老师实行全员、全方位培训。有全员式课程理论学习,全员式幼小衔接课程专题培训,有幼小衔接课程录像观摩培训。
2.全程监控落实
学校成立的领导小组,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随时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座谈会,个别访谈,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开展家长面对面活动,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全面关注学生反应,全程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促课程持续有效发展
“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体现了“以拓展视野、培养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以认知规律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过程体验为重点;以固本培元为目标”的评价准则,努力做到“从传授知识向提升能力转变、从关注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从发展群体向培养个体转变”。
在对学生评价方式上体现多样性,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长,引领一年级新生能够快速适应一年级。如关注过程性评价,通过“三色成长币”鼓励,每日的《成长足迹》记录监控督促。实施终结性评价,一个月后德育导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结合以学习兴趣、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知识获取,四个维度制定的《幼小衔接评价标准》(如下表),颁发“生命成长奖”,袋袋本寄语等形式对学生幼小衔接达成度做出评价。
《幼小衔接课程评价标准》
|
学习兴趣 |
习惯养成 |
能力提升 |
知识获取 |
一级 |
能够保持对小学学习的憧憬与向往,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
能够养成学校一个月中渗透的习惯要求,并能够明显付诸于行动。 |
基于开学前,各方面能力有明显提升,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
通过开学时的前测,和一个月后的“show”项目的后测,学生知识的获取有明显的增量。知识的习得扎实。 |
二级 |
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
能够基本达到开学一个月的习惯养成要求,主动表现出的习惯,能够基本符合学校要求。 |
较之开学前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有一定的进步。 |
通过开学时的前测,和一个月后的“show”项目的后测,学生知识的获取量不够,或者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
三级 |
对于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学习没有期望。 |
不能够达成学校一个月的习惯养成要求,习惯表现较差。 |
较之开学前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没有进步。 |
前后测增量不明显,知识获取量少。 |
一个月的幼小衔接课程下来,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不错的反应。实现了学生从幼儿园向小学的平稳过渡,实现了幼小衔接的软着陆。学生进步明显。102班王同学说:“以前,上幼儿园时我都有点怕上学,现在不怕了,上小学还是蛮好玩的!”107班张同学说:“语文老师上课给我们讲故事,数学老师上课也给我们读绘本,英语老师带我们跳舞,我们上课很好玩。”
家长们也投来赞许的目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一位妈妈在微信中这样写道:“堇山小学的幼小衔接课程,是真正为学生考虑,是真正为了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而设计的,我觉得我们家的孩子很喜欢上学,每天回来都会讲很多学校快乐的事情,真好!”109班王妈妈则说:“我家的孩子活泼好动,我总担心他不能很好地融入小学生活,没想到经过这两周跟老师的交流得知,孩子在一个个活动中,学得特别好,每天也很开心,我也就放心了。”
课程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孩子的个性化产品,也是这所学校办学内涵的集中体现。堇山小学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每一位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学校精心构建了以生为本的“幼小衔接”课程,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生命成长,彰显了学校“尊重关注每一个,多元发展每一个,好习惯滋润每一个”的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