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2013-12-27 08:58:55)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幼儿生活观察记录 |
一 、问题产生:
二、个案情况及分析:
王小伟(男,七岁)这位孩子父母是个体小老板,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各种应酬,他的生活是由爷爷奶奶照料.他身强力壮活泼好动,在班上他是有名的调皮王,但他很有号召力,总是有一帮小男孩围着他跟他做游戏,他有时心急了会情绪失控地朝小伙伴大声吼叫:“谁谁,这样做!”.“你到这边来”。老师上课时让大家自由散点站位,谁也不敢站在他旁边,因为他会双臂张开像陀螺一样旋转几圈,表示这圈内的地盘是他的,谁要是侵占,他会毫不留情地“攻击”。集合排队时,他横冲直撞挤到自己位置上,不顾队伍被撞得歪歪扭扭;午间下棋时,他在箱子里一阵乱翻找他自己的棋盒,不顾其他小朋友的棋子掉出来混在一起;起床时的一段时间,他自己的床沿上不坐却老是往别人叠好的被子上坐,还像坐在沙发上那样的惬意表情来。现在他读大班了,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越来越重,他为什么一点都觉察不到同伴的不悦,对 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是“勇敢认错又坚持犯错”呢!
三、情况分析:
1.这类孩子家长是放任型教育的,他们整天忙于挣钱,邻里之间比较冷漠,也许觉得“有了钱才是万能的,将来子承父业也挡个老板”。
2.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溺爱”型的,什么都宠着什么都依着孩子,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孩子的生活照料上,老人们可以替代父母,但是在引导孩子行为习惯上,由于老人都是“放任”孩子,容易造成孩子自私自利,对他人的冷漠,毫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和心理感受。而且,在我们这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这类“小老板”的孩子很多见。很少考虑老师和小朋友的感受,不会为小伙伴做出让步,不懂得去体谅、关爱、容忍别人。
四、教育措施:
其实现在许多关心教育的人士都在提出“感恩教育”“关爱教育”“公德礼貌教育”。
电视里也时常播放这类题材的公益广告。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心中有他人,体谅到别人的难处,做出一些有利于他人的行为,那么,“爱心”的萌芽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成长了。如何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幼儿利他行为是幼儿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也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培养幼儿)
二、通过游戏交往,角色扮演等方式,丰富幼儿对利他行为的体验。
现在家庭通常是:“四二一”家庭,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有求必应。幼儿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给予的习惯,但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缺点。善良,天真和同情才是孩子的天性。
2.重视知行统一,把利他行为纳入到日常生活环节中。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利他教育。
有一次,我和小朋友一起去参观小学的大食堂,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坐到餐椅尝试一下感觉。可是,有的椅子上有中午留下的饭粒还没有打扫。昕昕、梦瑶等几个自带餐巾纸的小朋友,不仅帮自己坐的椅子擦干净,而且有模有样地帮大伙儿的椅子都擦干净了。回到幼儿园,我对她们的行为进行表扬,让幼儿懂得在自己能力许可的条件下,主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并且也指出平时我们班幼儿行为方面的不足,比如人多拥挤,课后不把椅子塞好,造成拥堵,搬小椅子,出教室门口横冲直撞,把别人撞得东倒西歪。别人能力有限,作业任务没完成时哈哈大笑进行取笑,有人受伤了熟视无睹,冷漠的只顾自己的事情等等。
我希望每一位幼儿都能想想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关心帮助身边的小朋友,做出积极的利他行为。比如排队拿点心时,不要挑挑拣拣,大家起床后,互相帮忙叠被子,互相检查衣领是否整齐,要求看图书时协商交换,不要争抢玩具等等。
在汶川大地震后,孩子们一起制作慰问卡,一起捐款,把心中的同情和友爱化为了实际行动。
三、提高教师对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水平。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换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首先本身的语言非常重要。教师要始终用积极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训斥幼儿做错了什么。比如说:“请你安静的坐在床沿上吧”,而不是“不许坐在别人叠好的被子上”。“请塞好小椅子,给别人更多空间,更多方便”,而不是“看,又忘记塞椅子,挡住小朋友走路”。